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17
【文言句式】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高考考试大纲上尽管没有把它作为考查内容,但是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常常又需要运用到特殊句式的有关知识,而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科书上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很简单,尤其是对定语后置的情况只举了三个例句,学生肯定掌握不好。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
下面我就讲讲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
我们知道,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古)尝贻余核舟一。
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韦编三绝——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2.形容词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按“定语+中心语”格式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如:(美丽富饶)的四会、(蜚声海内外)的四会柑橘、(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等等。
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
这种定语后置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定语还原到被它修饰的中心语前面。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4、“ 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里超有趣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知道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那可是常见得很呢!比如说“马之千里者”,这“千里”本来是用来修饰“马”的,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但在文言文中就后置啦,是不是很神奇?再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定语,放在了后面。
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那得是“可使报秦之人”,但古人就喜欢这么与众不同。
还有“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就是形容“石”的,后置之后,读起来还别有一番韵味。
为啥古人要搞这么个定语后置呢?我觉得呀,可能是为了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能突出重点。
就像唱歌的时候,有些高音部分能一下子抓住人的耳朵一样。
咱们学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可别晕头转向哦,仔细分析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也没那么难搞啦?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里那个有点特别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瞧,像“村中少年好事者”,这“好事”本来是形容“少年”的,正常得说“好事之少年”,可文言文里就把定语放到后面去啦。
“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是用来描述“客”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吹洞箫之客”,但古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还有那个“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是定语,后置之后,感觉句子都变得更有味道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古人是不是觉得这样写能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特别有范儿?哈哈,开个玩笑啦!其实呢,这定语后置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咱们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读懂那些古老的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说,当你读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一下子就能明白重点是在强调那些说要迎曹操的将吏,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呀,咱们可别被定语后置给难住了,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分类与举例说明一、“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无法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就是挑选出狭长形的桃核去雕刻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准备工作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化一虫。
(《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以畏惧曹操的不利形势,就是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本纪》)(想要打听一个可以使臣秦国向秦国答复的人,也没找出)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晓得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了白衣,穿上白帽,给荆轲送别。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位居庙堂之低,则弊其民;处江湖之离,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四、“中心词+定语”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身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追随的女徒弟存有十来个……)五、“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①缙绅而能够难于其志者,四海之小,存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古典诗文07-09 2052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
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概述
现代汉语里,通常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客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愚公)就带领能挑担的儿孙三人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