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7年级文言文必背一、七年级人教版文言文必背篇目-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重点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重点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一语文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实词知识点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初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代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表意明确;“雅”就是优美,富有文采。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总结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词语理解1.一词多义:如“之”、“其”、“以”、“于”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2.通假字:如“畔”通“叛”,“消”通“销”等,需掌握常见的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如“烈士”、“结束”等,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古义。
4.词类活用:如名词动用、动词名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需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
二、文言文句式与用法1.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掌握其句式特点。
2.省略句:如“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于)三鼓”等,了解省略句的用法。
3.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微斯人,吾谁与归”等,掌握倒装句的用法。
4.被动句: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了解被动句的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故事情节概括: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3.文章主旨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通顺表达,注意留、删、补、换、调等翻译方法。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字词句篇的逐步理解:从字词到句篇,逐步深入理解文言文。
2.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提高阅读效率。
3.关注题干要求: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题偏差。
4.善于总结归纳: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的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以上总结,相信同学们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高频考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咏雪》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集中商量)B.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C.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像什么)D.公欣然曰。
(欣然:幸福)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D.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3.下列句式属于倒装句的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白雪纷纷何所似?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B.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为此而笑乐。
C.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D.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
B.柳絮的比喻好一些,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
C.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D.两种比喻都很好,撒盐比柳絮好一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
B.本文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C.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喜爱之情。
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谢太傅的偏爱之心。
二、《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丢下B.下车引之:引导C.去后乃至:刚刚D.太丘舍去:舍得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尊君在不?你父亲不在吗?B. 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等了你很久也没来,要打算离开了。
C.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D.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不顾别人走了。
3.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有误的一项()A.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B.委古义:委托今义:委屈、委托C.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D.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B.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C.陈太丘父子身上体香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
D.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5.对元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对其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
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性格直率的特点。
B.元方的无礼体现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给他脸色看看,让其知道自己的厉害。
C.元方品质良好,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
D.元方确实有失礼仪。
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B.本文反映了“友人”的不守约定、不讲信用。
C..《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传说故事。
D.本文记述了年方七岁的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三、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圣旨,今义,意义)C.虽有至道(至: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D.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①句由日常现象品尝佳肴开始,意在借此类比,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B.第②句“是故”带起下文,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C.第④句得出结论,教与学互相促进。
D.结尾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4.对“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者是聪哥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B.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的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C.前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后者是全文的观点,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D.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5.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逻辑性强,有条理,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句式整齐。
C.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D.古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四、《河中石兽》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一寺临.河干(靠近)B. 山门圮.于河(倒塌)D.阅.十余岁(学习)D. 但.知其一(只)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寺僧判断其“在水中”,是因为“顺流下矣”。
B.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C.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寺僧、讲学家和老水兵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B.本文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地方去找。
C.我们应该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4.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B.最后写老水兵的话,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效果。
C.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和说明等。
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夜晚)B.其子曰(其,代词,代指他的)C. 其家甚智其子(其,这)D. 而疑邻人之父(而,而且)2.对“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这天晚上果然拿了大量财物逃跑,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B.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C.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甚至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D.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隔壁那个老人怀疑自己儿子干的。
3.下列各项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B.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C. 其邻人∕之父亦云D. 暮而∕果大亡其财4. “不筑,必将有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A.本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本句是故事的关键处,这是“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的话,但因亲缘关系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
C.这句话在文中可有可无,只显示结果即可,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D.总括句,总领下文。
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从主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B.从老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看到问题要勇于直言,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
C.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D.从积极方面: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太简练,寓意有些欠深刻。
B.开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宋”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和经过。
C.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D.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B. 人皆吊之(吊,吊唁)C. 此何遽不为福乎(福,幸福)D.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堕,堕落)2,下列各项句子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擅长巫术的人。
)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是件坏事呢?)C.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居住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
)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3.下列各项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马∕无故亡而入胡B. 此何∕遽∕不∕为福乎?C.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情的开端。
B.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刻画了一位善于推测、有预见性、神通广大的老者形象。
C.“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为下文叙述的塞翁之子因折髀而活着作铺垫。
D.本文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5.对本文写作特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篇幅短小,构思巧妙。
B.文章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C.文章全文巧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化主题。
D.本文寓意深刻,可读性较强。
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