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1.4《地域文化与人口》规范训练(湘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8
地域文化与人口[基础过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下图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文化多样性指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文化多样性指数为0.469 5~0.691 4的省区有( D )A.赣、皖、晋、鲁B.闽、鄂、浙、内蒙古C.川、甘、黔、吉D.内蒙古、宁、辽、琼解析:直接运用图例信息,结合中国政区知识进行判断。
D正确。
2.图中五省区文化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成因是( B )A.地形起伏大B.民族多样C.人口数量多D.气候类型多样解析: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以及新疆、青海省文化多样性指数最大,这些省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构成复杂,使得当地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文化多样性指数高。
B正确。
波兰是欧盟第六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一直保持在4%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是欧盟平均速度的两倍。
1998年以来,人口增长率一直在负增长和不到1%之间徘徊,为此波兰历届政府均实行鼓励生育政策。
2015年底,波兰实行更加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全民“500+”,即对所有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每月补贴500兹罗提(波兰官方货币),直至孩子成年。
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预测,2017年波兰将迎来“婴儿潮”。
据此完成3~4题。
3.波兰政府全民“500+”政策的实施主要得益于( B )A.广阔的国土面积B.快速的经济增长C.完善的社会保障D.较小的人口基数解析:波兰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实施全民“500+”的鼓励生育政策,政府要对所有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进行补助,这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强劲的经济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兰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年均增长率,因此,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波兰政府实施“500+”政策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选B项。
4.波兰迎来“婴儿潮”将会( C )A.降低老年人口数量B.稳定人口年龄结构C.增强民族的竞争力D.提高国家教育水平解析:“婴儿潮”会缓解老龄化现象,但是不会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A错误;新生儿数量的增长,将会改善波兰人口结构,B错误;与提高国家教育水平关系不大,D错误;新生儿数量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竞争力,C正确。
1.4 课时作业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C.位于长江流域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读下面的漫画,回答3~4题。
3.甲、乙两图反映出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好”③从重男轻女到“男女都一样”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该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降低城市化水平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环境污染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3~4.【解析】甲图反映了为生男孩而多育,在此背景下,人口素质难以提高。
乙图反映了“只生一个好”和“男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答案】 3.C 4.B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
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A.②B.③④C.②④D.①②【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分层训练·进阶冲关A组基础练(建议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知识点1)下图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文化多样性指数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文化多样性指数为0.469 5~0.691 4的省区有 ( D )A.赣、皖、晋、鲁B.闽、鄂、浙、内蒙古C.川、甘、黔、吉D.内蒙古、宁、辽、琼2.图中五省区文化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文化多样性的共同成因是( B )A.地形起伏大B.民族多样C.人口数量多D.气候类型多样3.(知识点1)拉丁美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是( B )A.婚俗B.宗教C.政策D.观念(知识点2)“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某年份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4、5题。
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的国家是( C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6.(知识点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3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
1.4地域文化与人口【必备知识】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学以致用】1.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即人们的生育目的、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法。
下列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①“多子多福”②男性偏好③“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④重视子女质量⑤注重自我发展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2.下列因素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A.宗教信仰 B.初婚年龄C.婚姻的稳定程度 D.自然环境下表是我国1981年35岁到45岁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情况,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两题。
3.能正确反映出农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与文化素质关系的描述是A.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农村呈正比例关系B.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城市呈正比例关系C文化素质越高,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相应减少D.文化素质越高,一般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4.目前我们所指的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一般是A.35--45岁 B.20—50岁 C.15~45岁 D.15—49岁5.分析下图“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②。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请列举两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①,②第一章参考答案1.1CDCDC DACCC1.2AACDB CDBBD DAB1.3CACDD CAC 9(1)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2)国内人口迁移(3)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4ADCB 5(1)迅速上升(2)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3)自发、务工和经商(4)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9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5~6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巴基斯4.9 肯尼亚 1.1坦哥伦比1.0尼泊尔 4.0亚韩国 3.3 菲律宾0.9委内瑞泰国 1.40.9拉5.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2019年4月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湘教版地理必修2 1.4地域文化与人口1.“丁克”家庭是指有双份收入而自愿不生育的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缩写的意译,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
“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A.传统农业文化B.宗教文化C.欧美文化D.现代大城市文化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分析回笞2-3题。
(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3.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4.下列中国文化对人口出生率有明显影响的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我国封建社会的结婚年龄普遍较小,可能出现( )A.较高的出生率B.较高的离婚率C.妇女的生育时间缩短D.亲子年龄差距增大6.明太祖颁布该法令的根本目的是( )A.顺应民意B.增加劳动力C.鼓励垦荒D.奴化民众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2015年12月21日,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全面两孩政策。
但有专家指出即使立刻放开全面两孩政策,未来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崖式下跌。
据此回答7-8题。
7.据统计,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孩的意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强烈,而在滨州这样的中小城市反而更高,其最直接的原因是( )A.大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健全B.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C.中小城市抚养孩子压力小D.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充足8.未来几年我国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养育孩子负担过重B.育龄妇女人数减少C.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D.政策的不稳定性人口性别比通常指每100个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图甲为1980—2007年我国出生人口(活产婴儿)性别比变化图,图乙为1980—2007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变化图。
1.4 地区文化与人口1.在婚俗方面致使很多西方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由是( ) A.早婚早育现象广泛B.宗教要素的影响C.婚姻关系不稳固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以下图是美国本地、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率尺不一样),据此回答2~3题。
2.四国中,与其余三国对比人口地区文化差别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四国中,人口增添较快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丁克是英文DINK(DoubleIncomeNoKids)的音译,意思是双收入却主动不要孩子。
近年来,丁克家庭在我国城市青年特别是白领夫妻中的比率有渐渐增添之势。
丁克族不要孩子的主要原由是不肯意一辈子为儿女操劳、奉献全部,想尽兴地享受二人间界。
据此达成4~题。
4.丁克家庭的出现反应的现象有( )①家庭观点的转变②生活态度的转变③社会文明的退化④生育观点的转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丁克家庭的出现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人口文化素质降低B.人口身体素质降低C.人口自然增添率有所降落D.社会财产累积增添阅读以下资料,达成6~8题。
①俄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获得的补助提升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助也由500卢布增添到800~1000卢布。
②宋朝法订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经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付战后婴儿激增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降落而带来的人口迅速增添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月,由(印度)中央一致严实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类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单与婚姻法等碰撞,并且惹起了政治动乱,计划生育工作收效甚微且被迫中止。
6.从各国政府对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拟订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①B .②C.③D .④7.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拟订时的亲子年纪差距最小的是()A.①B .②C.③D .④8.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拟订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A.①B .②C.③D .④9.依据各大洲人口情况和下表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检测区·基础达标1.下列有关地域文化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B.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的大小成正比关系C.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解析】选C。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物质、非物质方面都存有差异;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2.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 )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C。
初婚年龄大,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推后,生育时间缩短,亲子年龄间距扩大,降低了出生率;离婚率高,再婚现象增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3.下列属于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 )①婚俗②宗教③职业选择④人口流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A。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4.有关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大B.当代中国,适当的晚婚晚育已基本成为一种婚育时尚C.不同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D.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婚姻地域的选择范围上【解析】选B。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小;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职业的选择上,还表现在生育观念上;但在当代中国,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适当的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5.韩非子在《五蠹》篇中道:“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高中地理单元检测卷: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记一记填一填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 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高出生率。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 从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研一研1.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之间。
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
婚俗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较多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婚姻的稳定程度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较稳定,离婚率较低(1)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2)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提示:(1)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就高。
(2)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
2.材料:我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崇尚早生多生,而当代我国婚姻法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
如下表归纳。
传统观念现代观念婚俗和制度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生育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只生一个好少生、优生男女都一样人口流动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四海为家(1)和早婚早育相比,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何积极意义?(2)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示:(1)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知识点基础题中等题稍难题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9、10 11、16 13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3、4、5 6、7、8、17 12、14、15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丁克(DINKS)”家庭,也称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缩写的意译,其含义是“双份收入,不要孩子”。
“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是()。
A.传统农业文化B.宗教文化C.欧美文化D.现代大城市文化解析传统农业文化与宗教文化一般都提倡生育;欧美文化宣扬自由民主,但并非不提倡生育;“丁克”家庭是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状况、经济收入、个人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答案 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
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解析(1)流动人口增加,且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务工、经商。
(2)人的观念的变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2.C 3.B针对“早婚早育”、“早生贵子”等传统生育观对我国现代人口发展的不利影响,《婚姻法》规定了结婚的法定年龄。
据此回答4~5题。
4.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B.劳动力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5.中国法定的婚龄是()。
A男25岁女23岁B.男22岁女20岁C.男20岁女18岁D.男25岁女20岁解析第4题,审题时应特别注意关键词“根源”,即根本原因。
而各个选项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形成“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念。
第5题,我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答案 4.C 5.B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按照明太祖的该法令,明朝将出现()。
A.较高的出生率B.较高的死亡率C.生育时间缩短D.亲子年龄差距增加7.明太祖颁布该法令的根本目的是()。
A.顺应民意B.增加劳动力C.鼓励垦荒D.奴化民众8.目前,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类似法令的是()。
A.美国B.英国C.中国D.非洲解析该法令的实施将导致婚龄提前,妇女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缩短和生育率提高,其实施的目的是增加劳动力。
目前,非洲因部族较多,各部族为了争取更大的实力往往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答案 6.A7.B8.D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1题。
①俄政府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 000卢布。
②宋代法定婚龄要求“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③日本国会在1948年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及有力的公共保健政策所致死亡率下降而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冲击。
④到20世纪70年代,由(印度)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婚姻法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
9.从各国政府关于婚育的政策看,政策制定时妇女生育率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的亲子年龄差距最小的是()。
A.①B.②C.③D.④11.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政策制定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9题,从各国的婚育政策看,俄罗斯政府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低,即妇女生育率低;宋代鼓励早婚,加上没有相应的节育政策,导致妇女生育率高;(日本)“人口快速增长”说明当时妇女的生育率较高;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限制生育,说明妇女的生育率较高。
第10题,宋朝的法定婚龄很小,将导致亲子年龄差距小。
第11题,俄罗斯鼓励生育是因为出生率长期偏低导致老龄化严重。
答案9.A10.B11.A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
一般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7之间是合理的,否则性别比就是失衡的。
下图是安徽省黄山市近五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
读图回答第12题。
12.下列关于黄山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最不恰当的是()。
A.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胎儿的性别识别能力B.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C.女婴死亡率高D.存在生女孩隐瞒不报的现象解析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胎儿性别鉴定,若是女婴就做人工流产,导致男孩出生比重高。
有些家庭为了生男孩,生了女孩就隐瞒不报。
而这与女孩死亡率高是无关的。
答案 C13.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龄(岁) 15 20 25 30 35 40乌兹别克斯坦(1994年)新郎0.3 11.0 65.6 15.0 3.6 1.0 1.9新娘12.6 36.7 39.5 5.9 2.4 1.2 1.7 日本(1995年)新郎0 1.2 19.3 41.5 22.0 8.1 7.9新娘0 2.7 33.3 43.9 12.4 3.5 4.2然增长率较快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婚龄是密切相关的。
婚龄越低,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就越高。
婚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达国家的婚龄一般比发展中国家的婚龄高。
答案 B下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读图,回答14~15题。
14.从图中看,说明了21世纪以来我国()。
A.14岁以下人口比重在下降,但仍始终高于65岁以上人口比重B.65岁以上人口总数在下降C.14岁以下人口比重在上升D.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上升,并于2030年超过14岁以下人口比重15.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
A.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B.卫生防疫工作做得好C.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D.人口迁移导致生育优化解析第14题,由图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14岁以下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在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65岁以上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上升,总数也在上升。
第15题,人口迁移对生育影响不大,上述状况主要是由于出生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造成的。
答案14.D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根据表格资料,回答问题。
(20分)地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总数(亿) 36.83 7.84 7.29 3.10 5.19 0.3人口自然增长1.92.8 0.3 0.7 2.2 1.2率(%)注: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
(1)世界新增人口至少________%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________倍。
(2)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而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请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1)考查计算能力。
先把每个洲的新增人口计算出来,然后用亚洲的新增人口数除以各洲新增人口数累加起来的和,即可得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新增人口的百分比。
亚洲新增人口约为0.699 77亿,世界总新增人口为1.080 64亿,计算出亚洲新增人口占世界的64.8%,拉丁美洲新增人口0.114 18亿,北美新增人口仅0.021 7亿,可计算出拉美新增人口约是北美的5.26倍。
(2)地域文化主要从婚育观念、婚姻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64.8 5.26(2)欧洲: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思想观念,离婚率高。
亚洲: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离婚率低。
17.阅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分)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地区构成表省(市) 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流出占总量 6.1 16.1 10.9 8.6 8.3 10.6 39.7(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3)说明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第(1)题,转移特征结合图表从三大产业及转移空间描述,原因联系我国三大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第(2)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能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但也会带来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不利影响。
第(3)题,由表中各省区流动人口占总量比重看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主要特征是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其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能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2)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影响。
(3)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