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 第一章:美的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70
美学原理什么是美学: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因此他建议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这么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原理;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事实上,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深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一现实生活中;荷迦兹着有美的分析,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孟子: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气“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谵谵起白鸟悠悠下第三节结合现实研究美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理论中研究自然美的特点郭熙林泉高致第一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自然创造中如何产生美但是在生产中的产品斌不是一切都是美的;美的产生: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第二章社会美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第三章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优美的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3使人在怡静中消除疲劳,得到休息第四章形式美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主要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什么事形式美法则再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应用这些法则答:法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义:1、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 ,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应用方法: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为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2、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创造中既要遵循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生搬硬套某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艺术美;第五章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第六章意境与传神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第七章优美与崇高优美的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优美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莺歌燕舞夕阳西下崇高的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一张不可阻遏的强大气势表现: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名词: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着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3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4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37.丑: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论述题: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99 -102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6 、论优美的特征: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原理考研试卷真题答案1.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是指美所固有的、决定其特性的内在属性。
它通常与和谐、平衡、比例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如何理解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面对美的事物时所进行的感知、评价和体验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美的形式的欣赏,也包括对美所引发的情感和精神的体验。
3. 请简述古典美学的主要特点。
古典美学强调美的形式和比例,认为美是和谐、秩序和比例的体现。
它倾向于将美视为客观存在,与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相分离。
4. 现代美学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流派?现代美学中,有多种理论流派,包括表现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等。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5. 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审美体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人的情感和认知水平。
审美体验可以是艺术欣赏,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或人造环境的体验。
6. 如何理解“艺术即体验”的观点?“艺术即体验”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观众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反应。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观众的体验中不断被重新创造和理解。
7. 请分析“美”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重视比例和形式的和谐,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 美学研究在当代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当代美学研究正逐渐从传统的艺术美学扩展到日常生活美学、环境美学和数字美学等领域。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美学研究中。
结束语:美学原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去欣赏和体验周围的世界。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美学原理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聊城大学聊城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提出并命名的。
答案:鲍姆嘉通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
答案:感性认识的完善3.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答案:艺术哲学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侧重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答案:对5.学习美学需要注意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答案:注意结合艺术实践;将美学原理与美学史相结合;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注意美学与人生的联系第一章测试1.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
答案:美的理式2.在“美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的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答案: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3.以下对于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答案:柏拉图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的本质”的问题;柏拉图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等;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是美的”4.以下对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解正确的是()。
答案:理念和感性显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占统治地位,感性显现是理念的自我显现5.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答案:博克;康德;亚里士多德第二章测试1.孔子对于《韶》乐和《武》乐的评价,体现了()的审美准则。
答案:尽善尽美2.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就是研究“美是什么”。
答案:错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审美观照要“取之象外”,关注“象外之象”。
答案:对4.以下属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含义的有()。
答案: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景象、生成不同意蕴;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差异性5.以下哪些命题,是庄子提出来的()。
答案:逍遥游;心斋第三章测试1.旧唯物主义者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源,把自由创造看做是心灵的创造。
答案:错2.马克思认为,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第一篇:美学原理第一章美是什么2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 五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意象”的概念:源头:《易传》:“立象以尽意” 最一般的规定:“情景交融” 王夫之: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朱光潜、宗白华: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这两种貌似相反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
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
“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朱光潜:《诗论》)“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宗白华)“意象”作为美学概念朱光潜:(“意象”、“物的形象”、“物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论美》)“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第一章美的本质及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的溯源;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析;3、理解美的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难点: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引新:温习导论的内容,提问:1、什么是美学?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上节课讲到,“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那么,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研究它?二、关于美的本质的若干已有的观点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有二:一是由于美的现象具有广阔性、复杂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客观世界都有美的现象存在;二是由于审美评价的差异性、可变性,是因人而异的,带主观性的。
(一)西方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唯心主义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是一切美的具体事物的真正源泉。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唯物主义观点(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2)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
(3)狄德罗:美在关系——物物关系、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物人关系、人人关系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
3、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琴》诗的评价等。
4、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P26(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