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9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然而,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和秩序。
美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受时间、空间、个人情感等因素的限制。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的依据。
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美的标准。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是“黄金中庸”,即适度和均衡;康德认为美的标准是“目的无目的”,即自由而无目的的活动;胡塞尔认为美的标准是“形式的完美”,即形式上的和谐和统一。
美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因为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三、美的评价美的评价是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美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理性和智慧,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判断来评价美的价值;尼采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个人意志的追求和力量的表达来评价美的价值。
美的评价是主观的,因为美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评判标准。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是美的外在表现和呈现方式。
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树木等;艺术作品中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为美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五、美的享受和创造美的享受是指人们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而获得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享受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是不同的。
美的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创造美的作品和体验。
美的创造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式。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享受和创造等方面。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所赋予客体对象积极、正面、肯定的以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对称、协调、统一与和谐2、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2、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特征:形式重于内容,具有多样性。
社会美的特征:内容重于形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艺术美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科学美的特征:理性的内在美,反映宇宙美的规律,真和美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性4、形式美的含义:指社会和自然中构成事物外在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彩、声音、形体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
5、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色彩、声音、形体6、形式美自身特定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7、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各部分之间的应用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
整体上的法则应用:多样统一、对比和协调。
8.美感与审美的概念及其特征:(1)美感——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狭义是指审美感受,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它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和提炼审美经验,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观念。
——特征: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
(2)审美——概念: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直觉性、流变性、普遍性、差异性。
9.审美的功能:调节功能、美育功能、激励功能10.医学美学的含义: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和美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朔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11.医学美的含义:指人体美和人体健美,以及对人类特殊美的维护、修复和再朔的医学实施和医学理论,其核心是体美。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第⼆讲美的本质问题(1):美的普遍性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注意:“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给“美”下定义——普遍性“什么是美”——给具有“美”特征找到案例——经验性⼀问题:给“美”下定义是很难的“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XX美吗?”“什么是美?”美的感受VS美的定义(前者偏重个体感觉经验;后者偏重普遍经验)——问题:美是什么?美是因⼈⽽异的?如果美是因⼈⽽异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味⽆争辩——美不具有普遍性——美学就不是学科⼀、美的普遍性问题1、美是否具有普遍性?三个判断:——这个杯⼦是红的——事实判断——证明——这个杯⼦是热的——感官判断——⽆法证明——不要求⼤家普遍同意——这个杯⼦是美的——审美判断——⽆法证明——要求⼤家普遍同意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个⼈⼀⽣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审美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Ps:客厅墙壁上挂⼀幅画,挂什么?问题:审美判断与事实判断、感官判断区别是什么?——是个⼈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但⼜要求普遍同意——有特殊性的同时,⼜寻求普遍性——美学为什么能成为⼀门学科?蕴含着⼀种普遍性——美的普遍性——美不为个⼈意志所转移——美的客观性——美的规律性——学科2、中西⽅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普遍性认识历程(1)、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开⼭⿐祖)哲学美学思想核⼼:“数是万物的本源”——数是⼀切事物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美是和谐的数黄⾦分割——0.618应⽤:五⾓星斐波拉契数列:第三个数宇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1、1、2、3、5、8、13、21前⼀项和后⼀项作⽐之后形成数列:1/1、1/2、2/3、3/5、8/13、13/21(2)、苏格拉底观点:⼀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在于它合不合⽬的。
结论:美就是有⽤。
(3)、柏拉图:理念A.洞⽳之喻——光明世界:理念世界VS影⼦世界:现实世界B.床之喻——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事物的分有和模仿。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