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见易燃易爆物质以及有毒物质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82.4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一、实验室内常见危险品实验室事故有很多源于室内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危险品,实验室常见危险品有:1、爆炸品:具有猛烈的爆炸性。
当受到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等外来因素的作用或其它性能相抵触的物质接触,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高热,引起爆炸。
如:三硝基甲苯(TNT),苦味酸,硝酸铵,叠氮化物,雷酸盐及其它超过三个硝基的有机化合物等。
2、氧化剂:具有强烈的氧化性,按其不同的性质遇酸、碱、受潮、强热或与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等性质有抵触的物质混存能发生分解,引起燃烧和爆炸。
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氯酸盐、硝酸盐、过氧化物、高氯酸及其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亚硝酸盐等。
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气体压缩后贮于耐压钢瓶内,使都具有危险性。
钢瓶如果在太阳下曝晒或受热,当瓶内压力升高至大于容器耐压限度时,即能引起爆炸。
钢瓶内气体按性质分为四类:剧毒气体,如液氯、液氨等;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等;助燃气体,如氧气等;不燃气体,如氮、氩、氦等。
4、自燃物品:此类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依靠自身的分解、氧化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到自燃点即能发生燃烧。
如白磷等。
5、遇水燃烧物品:遇水或在潮湿空气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高热,并放出易燃易爆气体,引起燃烧爆炸。
如金属钾,钠,电石等。
6、易燃液体:这类液体极易挥发成气体,遇明火即燃烧。
可燃液体以闪点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根据,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闪点在45℃以下的称为易燃液体,45℃以上的称为可燃液体(可燃液体不纳入危险品管理)。
易燃液体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1)一级易燃液体闪点在28℃以下(包括28℃)。
如乙醚、石油醚、汽油、甲醇、乙醇、苯、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二硫化碳、硝基苯等。
(2)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在29-45℃(包括45℃)。
如煤油等。
7、易燃固体:此类物品着火点低,如受热,遇火星,受撞击,摩擦或氧化剂作用等能引起急剧的燃烧或爆炸,同时放出大量毒害气体。
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危险化学品是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物质。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化学品,它们可能存在于日用品、食品、医药领域等各个方面。
因此,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了解的内容。
为了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现在向大家介绍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
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根据其性质和危害的不同,危险化学品大致可分为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四类。
1.易燃物质:易燃物质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其闪点低于60℃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等物质,如煤油、酒精、氢气等。
2.易爆物质:易爆物质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其能产生爆炸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如甲烷、硝酸、火药等。
3.有毒物质:有毒物质是指在标准状况下,能直接或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品,如含铅颜料、氰化物、有机磷农药、工业酒精等。
4.腐蚀物质:腐蚀物质是指在标准状况下,能对金属、非金属材料、皮肤、眼睛等造成腐蚀或破坏的物质,如硫酸、盐酸、氨水等。
二、危险化学品的防护措施在接触危险化学品时,必须注意防护措施,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健康。
一般情况下,防护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危险源:应该尽量降低化学品使用、储存环节中产生危险的概率,通过科学的储存、管理方式,确保化学品安全可控。
2.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化学品的性质不同,要选用相应的防护装备,如戴手套、戴口罩、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等,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3.通风设备:在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应保持工作场所通风,可以通过安装通风设备来使室内空气流动,避免有害气体浓度积聚。
4.应急处理设备: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事故,可以设置应急处理设备,如安装泄漏控制装置、设置消防栓、安放急救箱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管理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常见的储存管理方法如下:1.储存场所:应选择专门用于储存化学品的场所,应保持通风、排水畅通、防火、防爆等条件。
·乙酸(浓)必须非常小心地操作。
可能由于吸入或皮肤吸收而受到伤害。
要戴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
·乙腈是非常易挥发和特别易燃的,它是一种刺激物和化学窒息剂,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效应。
严重中毒的病人可按氰化物中毒方式处理。
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
只能在通风橱里使用,远离热、火花和明火。
·丙烯酰胺(未聚合的)是一种强的神经毒剂并可通过皮肤吸收(其效应是累加的)。
避免吸入粉末。
当称量粉末状的丙烯酰胺和亚甲双丙烯酰胺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防护面具,在通风橱里操作。
人们认为多聚丙烯酰胺是无毒的,但亦应小心操作,因为可能含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酰胺。
·放线菌素D是一种致畸剂和致癌剂。
其毒性很大,如果吸入、咽下或通过皮肤吸收可能是致命的。
这也可能引起异常过敏。
避免吸入其粉末。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操作应在通风橱里进行。
放线菌素D的溶液对光敏感。
·AgN03参见硝酸银。
·alpha-鹅膏蕈毒环肽具有强的毒性,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可能是致命的。
其症状可能是延迟6~24h后才出现。
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在通风橱中使用。
·氨基苯甲酸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操作时要带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
·乙酸铵(H3CCOONH4)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受到伤害。
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在通风橱里进行。
·氯化铵(NH4Cl)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在通风橱里进行。
·甲酸铵参见甲酸。
·氢氧化铵(NH4OH)是氨的水溶液,是腐蚀剂。
操作时应极为谨慎。
氨会从溶液中散发出来,它是腐蚀性的和有毒的,并易引起爆炸。
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并只能在通风橱里进行。
·钼酸铵[(NH4)6MO7O24·4H2]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易燃易爆物质及其分类1。
易爆物易爆物一般是指某些因受到骤热、撞击、引燃,甚至磨擦等因素就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导致爆炸的物质和混合物。
1.1典型的易爆物有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TNT)等,1.2还有一些强氧化性的物质如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钾、硝酸铵等与可燃物如木炭、红磷、镁粉、锌粉等的混合物。
1.3此外,还有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等。
易爆物必须隔离存放在安全的专用场所或设备中.强氧化性物质不能和可燃性物质存放在一起,并避免接近热源和阳光直射,杜绝火种,取用时要轻拿轻放。
在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固体试剂不能任意混合研磨,也不能将残液任意相混合,对剩余的含易爆物的废渣、废液要经处理确认安全后才能投入废物缸内,废物缸也要及时处理,不能搁置过久。
2。
易燃物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它物质燃烧的物质等。
如液化石油气、酒精、氢气、硫、磷、镁粉、铝粉、樟脑、硝化纤维等。
还有如白磷等一类暴露在空气中就能自行燃烧的易燃物,以及遇水能剧烈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而致燃的金属钾、钠和碳化钙等。
这些易燃物都应严格按照各自的储存和使用规则单独存放于阴凉通风并远离火种的特定场所.在用易燃物进行加热或燃烧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易挥发的可燃液体时,要防止其蒸气逸散,实验装置要严密,不能漏气,绝对不能在燃烧的火焰附近转移或添加易燃物。
2.1 可燃物的定义顾名思义,可燃物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
实验得知,绝大部分有机物和少部分无机物都是可燃物.还有人通过总结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氧化反应性、燃烧热和导热系数等,对可燃物做出如下粗略的判定:可燃物应能与氧化合,其燃烧热一般大于418。
68KJ/mol、导热系数一般小于4。
1868×10—3J/cm·s·℃.上述判定指标是很粗造的,有很多例外的情况。
实验室常见有毒药品1. 溴化乙锭(EB):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具有强诱变致癌性,使用时一定要戴一次性手套,注意操作规范,不要随便触摸别的物品。
2. DEPC(焦碳酸二乙酯):闻起来香香甜甜的,可是害人不眨眼!一种强有力的蛋白质变性剂,而且怀疑是致癌剂.开瓶时将瓶子远离你,内压可导致溅泼.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穿工作服,并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3. PMSF(苯甲基磺酰氟):老板说是神经毒是一种高强度毒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它对呼吸道黏膜,眼睛和皮肤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致命。
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
在接触到的情况下,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镜或皮肤,已污染的工作服丢弃掉。
4. 乙腈,易挥发易燃,是一种刺激物和化学窒息剂,通风橱中远离热、火。
5. 放线菌素D,是一种致畸剂和致癌剂,通风橱中操作。
6. alpha-鹅膏蕈毒环肽,具有强毒性,可能致命。
7. 6.NN-亚甲双丙烯酰胺,有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切勿吸入粉末。
8. 甲醇,有毒,能引起失明。
9. 乙酸(浓的):可能因为吸入或皮肤吸收而受到伤害,要戴手套和护目镜,最好在化学通风橱中操作。
10. 过硫酸铵:对粘膜和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又较大危害性,吸入可致命。
操作时戴手套、护目镜。
始终在通风橱中操作。
11. 氯化铯: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操作时戴手套和护目镜。
12. DTT: 很强的还原剂,散发难闻的气味。
可因吸入、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
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戴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13. 甲醛:毒性较大且易挥发,也是一种致癌剂,易通过皮肤吸收,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
避免一如其挥发的气雾。
戴手套和护目镜。
人员在监测时,保证监测结果的同时尽可能使用更少的试剂,并且对所使用的试剂进行准确地记录,对于保质期外未使用完或者失效的试剂,要进行妥善保管或交由相关部门统一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1.2 易燃易爆类很多的化学品在独自使用的情况下不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特点,但是会容易受到其他化学品的干扰和作用,会在一些化学试剂的作用下自身的稳固性被打破,容易发生易燃易爆的危险。
在一定的环境监测实验中,往往会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类的化学品,所以针对此类危险的化学品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把控。
很多易燃易爆炸的化学品会使用特定的隔绝光的棕色瓶进行保管,避免因为阳光的照射而导致自身的稳定性降低。
不仅如此,搭运过程的颠簸同样会导致化学品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小心谨慎,运输人员或者实验人员都应该按照规定流程使用并且做好定期检查工作。
如氢气、乙烷等常用的易燃易爆气体的管理更需重视。
氢气主要用于提供燃气,而乙烷作为主要用于原子吸收。
当前实验室中的氢气已经改变了旧有的钢瓶装载、运输方式,转换为氢气发生器,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氢气发生器的安装应该更多地推广至各化学实验室中。
乙烷气体在装载运输中也要多加注意,在搬运使用乙烷气时需保证避免碰撞,乙烷气瓶上须装有缓震橡胶圈;储存时尽量远离实验室,防止阳光暴晒;定期检查气瓶和输出管道的安全性。
1.3 氧化性腐蚀类氧化性腐蚀类的化学品往往容易和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产生较为强烈的化学反应。
举例来说,过氧化氢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水就会发生爆炸,氢氧化钠对人体眼睛更危害是十分大的。
这类物质在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将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进行隔绝处理。
在这0 引言在环保部门、高等院校和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与化学产品相关的工业企业中,均设有环境监测实验室或相关业务研究科室。
这些实验机构在日常监测、科研、教学业务中往往到危险化学品。
这些化学物品在使用、贮藏、运输和生产过程中均需严格遵守安全法规和工艺要求,如不规范使用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实验室的安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经常要使用易燃溶剂,如乙醚、乙醇、丙酮和苯等;易燃易爆的气体和药品,如氢气、乙炔和干燥的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等;有毒药品,如氰化钠、硝基苯和某些有机磷化合物等;有腐蚀性的药品,加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烧碱及溴等。
这些药品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产生着火、爆炸、烧伤、中毒等事故。
此外碎的玻璃器皿、煤气、电器设备等使用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事故。
但是这些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实验者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掉以轻心,严格执行操作级程,加强安全措施,就一定能有效地维护实验室的安全,正常地进行实验。
下列事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切实执行。
(一)实验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稳妥。
2.实验进行时应该经常注意仪器有无漏气、碎裂,反应进行是否正常等情况。
3.估计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在操作时应使用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防护设备。
4.实验中所用药品,不得随意散失、遗弃。
对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应按规定处理,以免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
5.实验结束后要细心洗手,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或吃饮食物。
6.将玻璃管(棒)或温度计插入塞中时,应先检查塞孔大小是否合适,玻璃是否平光,并用布裹住或涂些甘油等润滑剂后旋转而入。
握玻璃管(棒)的手应靠近塞子,防止因玻管折断而割伤皮肤。
7.充分熟悉安全用具如灭火器、砂桶以及急救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并妥加爱护。
安全用具及急救药品不准移作他用。
(二)火灾、爆炸、中毒、触电事故的预防 1.实验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大多是易燃的。
因此,着火是有机实验中常见的事故。
防火的基本原则是使火源与溶剂尽可能离得远些。
盛有易燃有机溶剂的容器不得靠近火源,数量较多的易燃有机溶剂应放在危险药品橱内。
回流或蒸馏液体时应加沸石,以防溶液因过热暴沸而冲出。
若在加热后发现末放沸石,则应停止加热,待稍冷后再放。
否则在过热溶液中放入沸石会导致液体迅速沸腾,冲出瓶外而引起火灾。
一、易爆物质硝酸银:强氧化剂,与其他物质接触会发生爆炸,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
操作应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进行。
金属钠、钾:遇水发生反应,着火,易爆炸。
应单独存放在安全处,室内温度不要太高。
三硝基甲苯(TNT):受热能引起爆炸,中等毒性。
工作时穿紧袖工作服,工后彻底洗手并淋浴。
可用含10%亚硫酸钾肥皂清洗。
亚硫酸钾遇三硝基甲苯成红色,如能将红色洗净,表示皮肤污染已清除。
也可用浸于9∶1的酒精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球擦手,洗净者不出现黄色。
硝化甘油: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可因震动而爆炸,属化学危险品。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专用爆炸品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硝化纤维:遇到火星、高温、氧化剂以及大多数有机胺(对苯二甲胺等)会发生燃烧和爆炸。
如温度超过40℃时它能分解自燃。
用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内,仓间温度不宜过30℃,远离火种及热源。
与有机胺,氧化剂隔离储运。
苦味酸:受热,接触明火、高热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
操作时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
硝基铵:受热、接触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
着火后会转为爆轰。
泄漏应急处理:切断火源,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
叠氮化物:多具有高度爆炸性,或加热易爆炸。
此外叠氮化物为神经毒物,各种实验请小心。
接触时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
雷酸盐(如雷汞):包含雷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雷酸盐多是对摩擦敏感的炸药,遇热或撞击均易发生爆炸。
接触时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尽量减少摩擦,保持室内较低的温度。
乙炔银:受热、震动、撞击、摩擦,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储存于郊外专业仓库内,仓内要求阴凉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