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黄冈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18
黄冈市2018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1.A(张冠李戴,“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迷人之美”是指别林斯基、桑塔格、李健吾等人,“勇于革新”也不妥)2.C(文章中心论点应为“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先谈的是“为什么”,再谈“是什么”以及“思想从何而来”)3.A(由文章第二段可知,倘若没有深邃思想,所有“漂亮”都不过是虚妄,大约无法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来)4.D(D中“偷豆”受惩戒理所当然,“说明人们缺乏同情心”不准确,并非选文意旨)5.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地上的月色如水,空中的月色像玻璃,写出了月夜的明静和美好。
(3分)作用:①明静的月夜为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环境;②如此月夜推动了看月亮、偷豆的故事情节的合理展开。
③月光下一群女孩子面对受伤同伴都主动伸出援手,突出了人物个性,深化了小说主题。
(3分)6.①心地纯洁,情趣高雅。
看到月色美好,建议就看月亮,不去偷豆子;向月亮抛出一个豆荚,想象豆荚是一只船。
②团结友爱,舍己救人。
不顾自己害怕跳下田扶助赵玉屏;撕下旗袍一角为她包扎伤口。
③明理爽直,勇于担当。
对泼辣的殷大士敢于论理、提出批评;不仅积极救人,还主动陪护。
(没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7. B(三线及以下城市不代表文化层次低下)8.D(以偏概全,结论太过绝对)9.(1)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小视频平台和账号的监管;(2)视频平台提高自身要求,积极采取技术手段提升管理质量;(3)用户遵规守法,不发布不良信息;(4)及时弥补娱乐资源不足的现状,给公众提供更多娱乐选择。
(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10.C(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
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11.C(尚书,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12.B(“罢免”一词不正确,原文为“降黜有差”,明珠等大臣或被降级或被废黜。
)13. (1)(现在)猪狗吃的食物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不是因为我,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黄冈市2017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7年7月3日下午2:00?4:30 本试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 《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
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
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 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
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 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 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
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
1.D 【解析】直线方程即: 1322y x =-+ ,直线的斜率为12k =- .本题选择D 选项. 2.B 【解析】由题意可得:1261261264coscossinsincos cos πππππππ-⎛⎫=+ ⎪⎝⎭==本题选择B 选项.3.A 【解析】不等式即: ()210x x -< ,据此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 102x << , 表示成区间的形式为:10,2⎛⎫⎪⎝⎭.本题选择A 选项. 点睛:一是当Δ<0时,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集为R 还是∅,要注意区别,当a >0时,解集为R ;当a <0时,解集为∅.二是对于不等式ax 2+bx +c >0求解时不要忘记讨论a =0时的情形.三是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先考虑因式分解,再对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若不能因式分解,则可对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要不重不漏.5.D 【解析】逐一考查所给的线面关系:A .若m n n α⊥⊂,, 不一定有m α⊥ ,如图所示的正方体中,若取,m n 为,AB AD ,平面α 为平面ABCD 即为反例;B .若m αm n ⊥,,不一定有nα⊥ ,如图所示的正方体中,若取,m n 为,AB AD ,平面α 为平面1111A B C D 即为反例;C .若m αn α,,不一定有m n ,如图所示的正方体中,若取,m n 为,AB AD ,平面α 为平面1111A B C D 即为反例;D .若m αnα⊥⊥, ,由线面垂直定理的推论,则m n .本题选择D 选项.6.C 【解析】绘制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结合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可得目标函数在点()3,2C 处取得最大值311z x y =+= .本题选择C 选项.9.D 【解析】∵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作出等边三角形的高CD 后,∴等边三角形的高CD == ,∴侧(左)视图的面积为2= .∵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作出等边三角形的高后,组成直角三角形,底边的一半为1,;∴侧(左)视图的面积为: 2=.本题选择D 选项.点睛: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就是“一正——各项均为正;二定——积或和为定值;三相等——等号能否取得”,若忽略了某个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12.C 【解析】第一组有2=1×2个数,最后一个数为4; 第二组有4=2×2个数,最后一个数为12即2×(2+4); 第三组有6=2×3个数,最后一个数为24,即2×(2+4+6); …∴第n 组有2n 个数,其中最后一个数为2×(2+4+…+2n)=4(1+2+3+…+n)=2n(n+1). ∴当n=31时,第31组的最后一个数为2×31×32=1984, ∴当n=32时,第32组的最后一个数为2×32×33=2112, ∴2018位于第32组。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模拟三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全册。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允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共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邹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
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
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
作者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
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采用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
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
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
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
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
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间人员、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之路。
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
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的位置。
用统一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题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乐府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富有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方面,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尤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
它们有的写人民的贫困,如《东门行》《妇病行》;有的写战争和兵役带给人民的苦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有的写封建家长对家庭中弱小者的迫害,如《焦仲卿妻》、《孤儿行》;有的写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白头吟》、《上山采蘼芜》。
这些篇章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廹、被损害的中下层人民的辛酸血泪的图景。
某些篇章歌咏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如《有所思》、《上邪》、《公无渡河》和《焦仲卿妻》;有的则着重赞美妇女的机智和能干,如《陌上桑》、《陇西行》.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如《江南》、《乌生》、《豫章行》、《艳歌何尝行》、《枯鱼过河泣》等等,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借动植物写人事,比喻人的灾祸苦难和好景不常,间接表现了被损害、被蹂躏者的思想情绪。
反映人民的各种苦难,同情被廹害的弱小者,鞭挞那些迫害弱小者的当权人物,歌颂人民的美好品德,构成了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这使之上承《诗经•国风》现实主义,同样放出耀眼的光芒。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指出了汉乐府民歌从群众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特色。
2017年秋黄冈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秋文化诗意解张同吾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诞生了许多才情卓绝的诗人,他们创作出的想象神奇、构思灵妙、语言精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诗篇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它们像熏风细雨一般,浸润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性格、哲学理念和审美心理。
我们把当代人按照古典诗词的艺术法则、美学范式和表现程式创作的诗词,称为旧体诗词。
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呈繁盛态势,作者之众铺天盖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尽管其中多有平泛概念之作,却也不乏显现诗人禀赋和诗艺才华的诗篇。
名山含古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浸染其中,如披神秘的面纱,含蕴氤氲的气氛。
“鸟鸣经卷润泉水,花放杜鹃散炉香”,真是一片不染尘埃的怡乐世界。
江西有很多名载青史的书院,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等,都以名人足迹、先哲传说而著称。
当代人以凝练的语言和鲜活的意象再现先哲风采和诗家富有个性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
鹅湖书院在鹅湖山北麓,因以得名,在这里曾有两次“鹅湖之会”,均在南宋淳熙年间,一次是朱熹、陆九渊等四贤讲学,一次是辛弃疾、陈亮等在此共商抗金之事。
诗曰“气象群峰护,天眸一水开。
鹅湖集会地,今古蕴贤才”(《鹅湖书院感事》)。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0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0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5.考试范围:必修1+必修2全册。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阅读,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上班时间看,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允许开,否则,读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的还剩下多少?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一刻不盯着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还互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也是阅读,好就是好文章,好的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来发去的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发的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绝密★启用前【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4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之旅》一书中,李元洛先生别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 ,则必登庐山观其瀑; ,则必赴巩县谒其墓; ,则必入沈园勘其景; ,则必至扬州赏其月; ,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
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①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 ②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 ③他欲领悟杜牧的诗意 ④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 ⑤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 A .③⑤④①② B .⑤④③①②试卷第2页,共14页C .③②④⑤①D .⑤①④③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B .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C .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D .面对好友的不情之请和“以死相逼”,岳云鹏最终如何摆脱窘境呢?他的新作《因为爱情》将告诉您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题型注释)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远离了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境界不高。
湖北省黄冈市2016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
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
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
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
这在中国古诗词创作中集中表现为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
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
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
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
”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
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
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
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
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
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
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
“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黄冈市2017年春季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7年7月3日下午2:00〜4:30本试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总结,却以王璨的《英雄记》为开场。
这些英雄和他们的事华异彩纷呈,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以夫下为己任,以统一中国为号召,而不甘于割据。
三国之间争夺权力的合法性,相继宣称接受天命而称帝,是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驱动力,后世史学家对极蜀吴特别是魏与蜀何为正统的问題议论不休,开启了中国史学中“正统论”的议题。
就三国时代而言,魏蜀吴接受天命的方式有二,一是根据上天昭示的超自然现象,史称“符瑞”;二是根据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史称“谶纬”。
王莽代汉时,只能援引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时,则引用了谶纬。
他即位后公布了包括《河图》《洛书》和“七经辟”在内的波纬文献达八十一篇,以此为历代先圣创制、由孔子传授的秘经,与五经相辅为碎从后来沈约泻的《宋书•符瑞志》中可知,每一种符瑞都必须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
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运用了高超的春秋笔法,表达了他的天命现念。
他在《菊书•先丄传》中详细记载了蜀汉先帝刘备即位时的符瑞,并且对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大书特书暗示刘备承了汉家的正统,在《极书•文命纪》中,记载了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说”,作魏代汉的符球,但没有记我国文帝接受汉家禅让时的诚昨依振,暗示着曹魏代汉不具备儒家的经典和道德依据。
其实魏文帝受禅,举行了大规棋的谶炜论证,群臣劝进所奏,长篇累牍,广引谶书,堪称中国历代命王之最。
不过,这只能在一百三十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才能看到有记载称帝的谶纬依据。
而“黄龙见谯”和“并言黄龙、凤凰见”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暗示着东吴的天命更加脆弱。
后来吴主孙皓佯称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其残石今天仍嵌在南京煦园的壁上。
然而,身处统一中国后的西晋时期的陈寿,不得不顺从“晋受魏禅”的政治统绪。
在《技书》中设“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在《蜀书》《吴书》中设“先主传”“后主传”“关主传”,“三嗣主传”,尊魏而抑吴、蜀。
但正如近现代史学家胡玉缙先生所言.陈寿“病乎汉禅已为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这样的政治立场和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賦》是不一样的。
作为蜀汉旧臣之后和经史谶纬学家谯周的学生,陈寿运用符瑞和谶纬的书写,捷秘地确立了尊蜀而抑魏、再抑吴的天命统绪。
《三国志》面对一个与《春秋》相似的乱世,陈寿的史笔再次彩显了中国古代史学理想。
(摘编自徐兴无《分裂时代的英雄们》)1. 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符瑞”是上天昭示然现象,“谶纬”是古代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预言,魏蜀吴君主都试图以此昭示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
B.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称帝时的符瑞和群臣援引谶纬劝进的内容记载得都很详细,这体现了陈寿对刘备继承汉家正统的认可。
C. 在《三国志》中,陈寿只记载魏文帝代汉和孙权称帝的符瑞,而没有记载他们称帝的谶纬依据,表明陈寿对曹魏和孙吴的贬抑。
D. 曹丕受禅时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是在他称帝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才有的记载,不载于《三国志》,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王莽代汉缺乏先圣秘传的历代帝王受命的依据,只得借助超自然的现象——符瑞,而东汉光武帝即位则引用了谶纬,公布了大量谶纬文献。
B. 符瑞和谶纬相较而言,谶纬在易代时作用更大,符瑞得到谶纬的解释,才具备权威意义,这从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可以看出。
C. 从对魏文帝、蜀先主和吴主称帝时符瑞、谶纬详略有无的记载中可以窥见陈寿的天命观念,这反映了陈寿秉笔实录的史家态度。
D. 东吴的天命是非常脆弱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帝位更具有合法性,吴主孙皓假借天降神谶,刻制了一块《天发神谶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平印的一项是A. 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王璨的《英雄记》、左思的《三都赋》和陈寿的《三国志》都与这个时代有关。
B. 陈寿在《魏书》中称“帝",书》《吴书》中却称“主”,这种“帝”,“主”的不同差异,真实反映了他尊魏而抑吴、蜀的立场。
C.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对魏文帝受禅吋举行大规模的谶纬论证进行记载,这是对陈寿《三国志》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D. 同记符瑞,陈寿记载曹魏代汉时是“黄龙见谯",记载孙权称帝时赴“里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这种记载貌同而质异。
【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D项“这充分说明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错,应为“这表明陈寿认为曹丕继承帝位并非天命所赐,所以故意不予记载”。
2. 试题分析:C项“秉笔实录”错,陈寿应是为传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有所取舍,非“实录”,应属“春秋笔法”。
3. 试题分析:B项“真实反映”错,陈寿的真实态度是尊蜀抑魏吴,称魏为“帝”是无奈之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庄的脊梁李光彪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
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
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
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
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
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
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
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拿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
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
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
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
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
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
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粑,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
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
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
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
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
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
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
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
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
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的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
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
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
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
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
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作品的主行.A. 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B. 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C. 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
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D. 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5. “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6. 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答案】4. D 5. 第一问:石梯(石阶)。
第二问:①故乡的村庄横卧在近千级石梯之中;②石梯是村里人各种活动的舞台;③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④石梯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
6. ①体现了村庄及村里人的生活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好。
②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热闹、融洽的乡村生活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