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水的天然循环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
水的天然循环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水的天然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水的天然循环各个环节中水分子运动的分析,加深对分子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从分子的角度描述自然现象。
2、通过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水分子的旅程,帮助学生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物质循环的过程,进一步学习描述分子运动的方法。
3、通过对水循环的改变和合理利用水循环,明确水循环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水资源的饼状图分析,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对天然水的成分的简单分析,学会将生活中的分类方法应用到化学中。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水分子的旅程路线和画出水循环装置,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资源的饼状图分析,明确水资源的匮乏,初步形成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的天然循环各个环节中水分子的运动的分析,加深对分子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从分子的角度描述自然现象。
2、通过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水分子的旅程,帮助学生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物质循环的过程,进一步学习描述分子运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对水的天然循环各个环节中水分子的运动的分析,加深对分子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学习从分子的角度描述自然现象。
四、教学过程:
生活小妙招: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妙招呢?。
第二单元探索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水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自然界中的水存在状态有三种:水蒸气、水、冰。
冰水水蒸气分子排列图示分子排列及运动特点水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水分子间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水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自身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都是由原子构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水、氢气、氧气、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着相互作用;(3)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的运动(墙内开花墙外香;打开酒瓶可以闻到酒香);(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68%18.3%11.8%1.2%%5.2%5.97冰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淡水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天然水第二节 自然界中的水一、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是自动完成的循环过程。
太阳光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云,再遇冷转变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
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