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的天然循环(总第1课时)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二、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二、水的天然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外表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
〔氯气〕2、别离物质的方法:①过滤:别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②蒸发:别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③蒸馏:别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与软水:〔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参加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安康。
三、纯洁物与混合物纯洁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1、实验装置如下图: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及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课《水的三态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水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规律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水的不同状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的现象和原因。
2.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蒸发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水的三态变化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它不断地从一个态转变到另一个态,这个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固态水固态水即冰,是水在低温下凝结形成的。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开始慢慢减慢运动,逐渐接近静止状态,并形成紧密有序的结构。
在此状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水分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了冰的晶体。
冰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在冬季覆盖在河流、湖泊和海洋表面,起到了保温和调节温度的作用。
其次,冰的融化是冰川、冻土和高山雪融水的主要来源,它们在融化时释放水分,滋润着土地和供给生物生活所需。
二、液态水液态水即我们常见的水,是水分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运动自由的状态。
当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足够剧烈,无法形成结晶结构。
水分子在液态状态下,相互之间以较弱的相互作用力连结,可以自由流动。
液态水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水的液态状态使得它成为生命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体内,水是一种溶剂,可以有效地溶解许多物质,为生物提供必需的养分。
同时,水的高热容量使得它在地球上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减缓了气温的波动,使得气候变得相对稳定。
三、气态水气态水即水蒸气,是水在高温下变为气体状态。
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剧烈到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使水分子逃离液态状态,转变为气体。
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之一。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云、雾和雾露等。
它在液态水蒸发、植物蒸腾、湖泊和河流蒸发等过程中释放到大气中。
与此同时,水蒸气也能在冷却的过程中凝结为云和雾,最终形成降水,如雨、雪或冰雹等。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再生和重新分配的过程。
在水的循环中,太阳能的热量驱动水从液态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至大气中形成云,最终降落为降水。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精选14篇)《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回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3)、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2、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1.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课件)2.表格(课件)四、教学过程。
1.动画激趣,直捣主题。
让学生观看动画《可爱的小水人》,了解‘小水人’发生了哪些形态变化,再联系生活说说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使学生明白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2.视频感知,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回忆一天中什么时候能看见雾和露珠?霜和雪一般又出现在哪个季节呢?通过视频的观看,进一步感知水的三态转化,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加深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出示课件)3.动手填表,梳理知识。
水的三态是怎样变化的,说说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通过讨论完成57页的表格。
(出示课件)4.理性认识,进行归纳。
我们通过对前面的观察和讨论,你知道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一)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二、考点清单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的过程,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水的三态变化1、水的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固体中分子在固定的位置附近不断的振动,液体中分子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体中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中扩散。
3、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典型例题】例1、某同学对水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下列总结: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③、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②④;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与答案】本题通过对水的知识的总结,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答案:D例2、在一封闭的针筒中,把少量水煮沸,体积明显增大,水分子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变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一边了【解析与答案】因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所以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1课时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的天然循环(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习重点】分子的特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1:认识分子的特征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P 28内容,思考当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中,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分别为:固态的水:液态的水:气态的水: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29内容,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变化。
水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的,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运动减慢,分子间的,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学习活动三:阅读《活动天地》描述水结冰和冰溶化的过程水结冰:冰化水:任务二: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学习活动:观察P31图中水的天然循环路线,想一想,在水循环的每一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分子能量的变化?二、合作共建1、你认识到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情形后,你认为分子具备哪些特征?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加快分子的运动?请举例说明这些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B 、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C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D 、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2、当桂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站在远处能闻到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A 、分子分裂成原子B 、分子很大C 、分子是运动的D 、分子之间有间隔3、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这是个物理变化B 、这是个化学变化D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 C 、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4、济南市有时经常出现缺水的现象,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A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B 、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C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D 、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5、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密封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红棕色溴蒸气。
现将活塞从A 处推至B 处时,看到的现象是,活塞在外力作用下能从A 处推至B 处说明了溴分子间。
【课后反思】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B A←第2课时水的人工净化(总第2课时)设计人:金桥学校吴祥玲【学习目标】1、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2、知道实验室和工业净化水的方法,学会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3、记住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学习重点】掌握过滤实验操作的要求【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学习活动:阅读教材P32第一自然段,说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分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学习任务二:水的人工净化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学生活动2、思考并讨论:《活动天地》中“净化黄泥水”回答下列问题1、黄泥水的净化过程可分为、2、过滤是把与一种方法。
在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其中一贴是;二低是、;三靠是、、。
3、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学生活动3、阅读教材P34页,第2、3段,回答:1、蒸发是把。
2、蒸馏是把和:。
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要对天然水进行、、几步处理。
加明矾的作用是。
学习任务三:会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1、由。
在混合物中,各种物质都保持。
2、由、、。
二、合作共建:讨论交流下列两题1、过滤、蒸发、蒸馏都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三者有何不同?2、某同学对黄泥水进行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三、系统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与收获四、诊断评价: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A 、取水B 、过滤C 、吸附D 、消毒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B 、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C 、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D 、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3、在生产、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碘酒B 、不锈钢C 、液氧D 、石油【课后反思】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1课时水的分解(总第3课时设计人:金桥学校杨甲勇【学习目标】1、能从微观描述水的组成,体会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2、从微观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能说出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了解分解反应。
【学习重点】通过水的电解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原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
学生活动:完成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仪器、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和方法:结论:1、该反应到表达式为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分解反应。
3、水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的。
对结论的微观解释:→ → +____原子和_____原子进行了从新组合。
每____个____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_____个_____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很多的氢、氧分子组合成水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
水发生上述变化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属于________变化,所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探究原子的概念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如:铁是由________构成,铜是由________构成,金刚石是由_________构成,氦气是由_________构成。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二、合作共建:分子与原子有什么关系?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图,由实验现象可以确定:A 连接电池_____极,若A 试管得到10mL 气体,则B 试管得到______mL气体。
_____极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极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发出________色火焰。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 、硫+氧气→ 二氧化硫B 、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C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氧气加热 D 、碳酸钠+盐酸→氯化钠+水+二氧化硫点燃点燃3、电解水的反应属于()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 、大小不同B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 、质量不同D 、中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5、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课后反思】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2课时水的合成(总第4课时)设计人:金桥学校杨甲勇【学习目标】1、了解氢气第可燃性,认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2、了解化学性质的概念,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了解化合反应,并能对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通过氢气燃烧认识物质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探究氢气的可燃性。
学生活动:完成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探究氢气的可燃性实验仪器、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和方法:1、氢气验纯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3、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4、观察现象,用手轻触烧杯实验现象:________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色火焰,放出________,烧杯壁凝结有__________。
结论:1、该反应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合反应。
3、水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对结论的解释:试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1、能否将不纯的氢气点燃?结果会怎样?2、氢气的用途有哪些?学习任务二:探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定义。
阅读课本P 40,理解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定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性质,如_____________。
相同物质分子化学性质________,不同物质化学性质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叫物理性质。
如、__、等。
二、合作共建:判断: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说明理由。
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未来理想的燃料是()A 、煤B 、氢气C 、天然气D 、汽油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 、水原子B 、水分子C 、氢、氧原子D 、氢、氧分子3、鉴别氢气和氧气,可选用简便的化学方法是()A 、分别通入水B 、取同体积称质量C 、用燃着的木条D 、通过颜色观察4、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⑪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_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⑫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氧气用于炼钢B 、稀硫酸除锈C 、液氮作制冷剂D 、氮气用于填充灯泡作保护气6、过氧化氢可以按下式分解:过氧化氢→ 水+氧气, 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氧化氢由氢气和氧气组成二氧化锰B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C 、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它的分子破裂成原子,氧原子、氢原子不可分D 、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课后反思】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的电子(总第5课时)设计人:吴祥玲【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