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2
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它不断地从一个态转变到另一个态,这个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固态水固态水即冰,是水在低温下凝结形成的。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开始慢慢减慢运动,逐渐接近静止状态,并形成紧密有序的结构。
在此状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水分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了冰的晶体。
冰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在冬季覆盖在河流、湖泊和海洋表面,起到了保温和调节温度的作用。
其次,冰的融化是冰川、冻土和高山雪融水的主要来源,它们在融化时释放水分,滋润着土地和供给生物生活所需。
二、液态水液态水即我们常见的水,是水分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运动自由的状态。
当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足够剧烈,无法形成结晶结构。
水分子在液态状态下,相互之间以较弱的相互作用力连结,可以自由流动。
液态水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水的液态状态使得它成为生命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体内,水是一种溶剂,可以有效地溶解许多物质,为生物提供必需的养分。
同时,水的高热容量使得它在地球上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减缓了气温的波动,使得气候变得相对稳定。
三、气态水气态水即水蒸气,是水在高温下变为气体状态。
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剧烈到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使水分子逃离液态状态,转变为气体。
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之一。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云、雾和雾露等。
它在液态水蒸发、植物蒸腾、湖泊和河流蒸发等过程中释放到大气中。
与此同时,水蒸气也能在冷却的过程中凝结为云和雾,最终形成降水,如雨、雪或冰雹等。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再生和重新分配的过程。
在水的循环中,太阳能的热量驱动水从液态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至大气中形成云,最终降落为降水。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一)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二、考点清单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的过程,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水的三态变化1、水的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固体中分子在固定的位置附近不断的振动,液体中分子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体中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中扩散。
3、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典型例题】例1、某同学对水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下列总结: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③、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②④;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与答案】本题通过对水的知识的总结,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答案:D例2、在一封闭的针筒中,把少量水煮沸,体积明显增大,水分子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变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一边了【解析与答案】因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所以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2.1.1 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9年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二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冲厕所B.可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D.燃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可减少酸雨对水的污染【答案】B【解析】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过滤的原理;防止水污染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分析。
【详解】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冲厕所,A项正确;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降低水的硬度,B项错误;工业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C项正确;燃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固硫剂,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减少酸雨对水资源的污染,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科学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会以特殊的形态存在:如水在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变为高密度液态水。
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与常温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间隔不同B.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C.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答案】A【解析】“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间的间隔不同,A项正确;“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B项错误;“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氢氧原子的个数比相同,C项错误;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同,D项错误。
答案选A。
3.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③>②>①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A【解析】①是水蒸气状态,③是冰的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A项正确;在状态①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状态②,B项错误;无论物质处于何种状态,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处于固态,在固定的位置震动,C项错误;①→②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②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③用分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3、分子性质的应用:解释宏观现象误区: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二、自然界中的水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海水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冰雪升华等形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并在空气中凝结成云,遇冷后以雨雪的形式再降到地面以及江河湖海。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水的人工净化:(1)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
[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加速沉降](2)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率)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润湿后破损)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③漏斗末端管口长角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3)吸附(颜色、异味)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4)蒸馏(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蒸馏水(5)消毒杀菌(氯气Cl2)3、物质的分类: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水的循环和水的三态变化水是地球上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存在于地表、大气和地下等各个环境中。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被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而水的三态变化分别是指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存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的循环和三态变化,并说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循环过程,也被称为水圈。
它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太阳能使得水体表面的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气态的形式蒸发进入大气层。
其次,在大气中,蒸发的水蒸气随着气流的运动逐渐升高,遇到较低温度的空气而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朵。
最后,云朵中的水滴或冰晶逐渐增大,重力作用使它们下落并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如雨、雪、露和冰雹。
降水后的水体可以通过下渗、蓄水、蒸发和流动等途径返回到大气层,从而完成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在地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淡水能够得到再生和再利用,使得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持续地获得水资源。
其次,水的循环对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蒸发、凝结和降水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的能量能够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分布,进而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
此外,水的循环还能够促进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将养分输送到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体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指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存在的不同状态,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
在常温常压下,水处于液态状态,即我们常说的水。
当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水会凝固成固体状态,即冰。
而当温度升高到沸点以上,水会变成气体状态,即水蒸气。
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是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液态是水最常见的状态,具有流动性和不定形。
在液态时,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克服分子的热运动,使得水分子能够自由流动并保持一定的密度。
液态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地表的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1课时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的天然循环(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习重点】分子的特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1:认识分子的特征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P28内容,思考当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中,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分别为:固态的水:液态的水:气态的水: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29内容,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变化。
水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的,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运动减慢,分子间的,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学习活动三:阅读《活动天地》描述水结冰和冰溶化的过程水结冰:冰化水:任务二: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学习活动:观察P31图中水的天然循环路线,想一想,在水循环的每一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分子能量的变化?二、合作共建1、你认识到在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情形后,你认为分子具备哪些特征?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加快分子的运动?请举例说明这些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C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D 、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2、当桂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站在远处能闻到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A、分子分裂成原子B、分子很大C、分子是运动的D、分子之间有间隔3、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这是个物理变化B、这是个化学变化C、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D、太阳为水提供能量4、济南市有时经常出现缺水的现象,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