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食货志
- 格式:ppt
- 大小:468.00 KB
- 文档页数:65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姓名:王东旭学号: 2016021436 专业:中国史《汉书·食货志》简评王东旭2016021436摘要:《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
上卷言“食”,下卷言“货”。
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关键词: 食货志; 田制赋税; 货币; 经济《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是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
本文尝试从对《汉书·食货志》探源《汉书·食货志》内容以及周到西汉货币发展沿革等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发掘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食货志”探源在研究《汉书·食货志》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食货”的含义,二是“食货志”的定义。
对这两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研究《汉书·食货志》的钥匙。
"食货”在历史学范畴大致有两种指代解释,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泛指,一种是作为报刊专用名的特指,这里我们着重谈第一种指代解释。
“食货”语出《尚书·洪范》。
《洪范》八政,其中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食与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
简言之,在这里“食”、“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概念: “食”大致为粮食谷物,属于农业生产范畴; "货’大致就是货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
《尚书·洪范》对于“食货”的界定,基本是以后各代编写《食货志》内容的大致方向,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两条主线即”农”和“商”各代《食货志》基本上都是按照“食”和“货”两个部门来编写的,这可以说是《食货志》编写的基本体例。
第六篇《汉书·食货志》一、作者和成书经过《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其父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之家,家世儒学,造诣颇深。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未全写)。
尔后,续补者多,如褚少孙,刘向、刘歆父子,冯商,卫衡,杨雄,史岑等。
班彪皆不满意,“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
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
”(《史通、古今正史》)。
班固出身于“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世代显贵家庭。
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班固传》)这表明班固在少年时代,就已有了很好的史学修养。
班彪死时,固23岁。
返乡三年守孝,整理其父遗稿《史记后传》(65篇),被人告发“私改作国史”下狱治罪。
弟超闻讯上京力辩,具言固“著述之意”,“郡亦上其书”。
地方官将书稿送到京师。
明帝看罢,认为无不利,免其罪,召为校书郎,作兰台令史(掌校勘,治理文籍图书,秩600石),后迁为郎,典校秘书。
他奉诏修《汉书》,公元82年(章帝建初七年)书基本完成。
后升为玄武司马,秩比千石。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后窦宪图谋叛乱,被迫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固死时尚存八表,天文志未成。
和帝命其妹昭补《八表》,马续负责《天文志》。
所以说《汉书》作者实为四人。
班昭(49-120年):名姬,字慧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
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命其参考,东观藏书,为其补作,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
又命马续补作《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增从之受读,常出入宫迁皇后及诸贵人师事元,尊称为大家,着有《东征赋》《女诫》等。
志第四十二食货一《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
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于民,亦未尝过取于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
《传》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此先王理财之道也。
后世则不然,以汉、唐、宋观之,当其立国之初,亦颇有成法,及数传之后,骄侈生焉,往往取之无度,用之无节。
于是汉有告缗、算舟车之令,唐有借商、税间架之法,宋有经、总制二钱,皆掊民以充国,卒之民困而国亡,可叹也已。
元初,取民未有定制。
及世祖立法,一本于宽。
其用之也,于宗戚则有岁赐,于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而尤惓藐于农桑一事,可谓知理财之本者矣。
世祖尝语中书省臣曰:「凡赐与虽有朕命,中书其斟酌之。
」成宗亦尝谓丞相完泽等曰:「每岁天下金银钞币所入几何?诸王驸马赐与及一切营建所出几何?其会计以闻。
」完泽对曰:「岁入之数,金一万九千两,银六万两,钞三百六十万锭,然犹不足于用,又于至元钞本中借二十万锭矣。
自今敢以节用为请。
」帝嘉纳焉。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者,盖以此。
自时厥后,国用浸广。
除税粮、科差二者之外,凡课之入,日增月益。
至于天历之际,视至元、大德之数,盖增二十倍矣,而朝廷未尝有一日之蓄,则以其不能量入为出故也。
虽然,前代告缗、借商、经总等制,元皆无之,亦可谓宽矣。
其能兼有四海,传及百年者,有以也夫。
故仿前史之法,取其出入之制可考者:一曰经理,二曰农桑,三曰税粮,四曰科差,五曰海运,六曰钞法,七曰岁课,八曰盐法,九曰茶法,十曰酒醋课,十有一曰商税,十有二曰市舶,十有三曰额外课,十有四曰岁赐,十有五曰俸秩,十有六曰常平义仓,十有七曰惠民药局,十有八曰市籴,十有九曰赈恤,具著于篇,作《食货志》。
经理经界废而后有经理,鲁之履亩,汉之核田,皆其制也。
夫民之强者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经理固无以去其害;然经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有甚焉者矣。
志第十六食货昔者先王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因三才以节其务,敬四序以成其业,观其谣俗而正其纪纲。
勖农桑之本,通鱼盐之利,登良山而采符玉,泛瀛海而罩珠玑。
日中为市,总天下之隶,先诸布帛,继以货泉,贸迁有无,各得其所。
《周礼》,正月始和,乃布教于象魏。
若乃一夫之士,十亩之宅,三日之徭,九均之赋,施阳礼以兴其让,命春社以勖其耕。
天之所贵者人也,明之所求者学也,治《经》入官,则君子之道焉。
《诗》曰:“三之日于,四之日举趾。
”是以农官泽虞,各有攸次,父兄之习,不玩而成,十五从务,始胜衣服,乡无游手,邑不废时,所谓厥初生民,各从其事者也。
是以太公通市井之货,以致齐国之强;鸱夷善发敛之居,以盛中陶之业。
昔在金天,勤于民事,命春鳸以耕稼,召夏鳸以耘锄,秋鳸所以收敛,冬鳸于焉盖藏。
《书》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传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若乃九土既敷,四民承范,东吴有齿角之饶,西蜀有丹沙之富,兗豫漆丝之BW,燕齐怪石之府,秦邠旄羽,迥带琅玕,荆郢桂林,旁通竹箭,江干橘柚,河外舟车,辽西旃罽之乡,葱右蒲梢之骏,殖物怪错,于何不有。
若乃上法星象,下料无外,因天地之利,而总山海之饶,百亩之田,十一而税,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
因乎人民,用之邦国,宫室有度,旗章有序。
朝聘自其仪,宴飨由其制,家殷国阜,远至迩安。
救水旱之灾,恤寰瀛之弊,然后王之常膳,乃间笙镛。
商周之兴,用此道也。
辛纣暴虐,玩其经费,金镂倾宫,广延百里,玉饰鹿台,崇高千仞,宫中九市,各有女司。
厚赋以实鹿台之钱,大敛以增钜桥之粟,多发妖冶以充倾宫之丽,广收珍玩以备沙丘之游。
悬肉成林,积醪为沼,使男女裸体相逐于其间,伏诣酒池中牛饮者三千余人,宫中以锦绮为席,绫纨为荐。
及周王诛纣,肃拜殷墟,乃尽振鹿财,并颁桥粟,上天降休,殷人大喜。
王赧云季,徙都西周,九鼎沦没,二南堙尽,贷于百姓,无以偿之,乃上层台以避其责,周人谓王所居为逃责台者也。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食货志(上)《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书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班固:《汉书·食货志》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魏收:《魏书·食货志》魏征:《隋书·食货志》刘:《旧唐书·食货志》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薛居正:《旧五代史·食货志》脱脱:《宋史·食货志》、《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宋濂:《元史·食货志》张廷玉:《明史·食货志》《清史稿·食货志》杜佑:《通典·食货》《册府元龟·邦计部》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0版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1937版1993影印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1993版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二篇《资本的转化》、第四篇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与手工制造业》、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关于资本的历史考察》、第五篇第三十六章《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六篇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篇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第一、二、三、四部分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章《土地占有者从劳役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第一、二、三、四部分、第五章《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第一、二部分、第六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工业》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傅筑夫:《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中国封建经济史》五卷本汤明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春秋战国——北魏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童书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傅衣凌:《商人和商业资本》、《江南地主经济试探》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1岳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大出版社1994※朱伯康等:《中国经济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昌五等:《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讨论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讨论集》、《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讨论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胡适等:《井田制有无之研究》,建设杂志》第2卷第1、2、5期,1920年2-5月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936、1980中国社科版全汉升:《中国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十本1940梁启超:《中国史上之人口统计》《新民丛报》第46-48期,190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1934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梁方仲:《一条鞭法》1934年梁方仲:《明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社会经济研究集刊》3-1,1935谷霁光:《秦汉隋唐间的田制》《政治经济学报》5-3,1937徐中舒:《耒耜考》《史语所集刊》第2本第1分册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马乘风:《中国经济史》1937万国鼎:《中国田制史》1933陈登原:《中国田制史》1936陈登原:《中国田赋史》1936王孝通:《中国商业史》1936冯柳堂:《中国民食政策史》1934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193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963修订本全汉升:《中古自然经济》《史语所集刊》第10本,1940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史语所专刊何兹全:《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4本张荫麟:《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上期,1939 谷霁光:《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7卷第1期,1945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2期,1939 卫聚贤:《山西标号史》,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1944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1957-7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的奴隶制秘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56李亚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上海人民王仲荦:《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湖北人民,1957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南开大学:《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62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上海人民,1958唐长孺:《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1957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1957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历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1957王亚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上海人民,1954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侯外庐:《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8侯外庐:《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新建设》1959-2胡如雷:《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历史研究》1962-2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57 南京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续集,三联书店,1960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7尚铽主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人民,1957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1961,1980傅衣凌:《明清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1957韩国磐:《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63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1958梁方仲:《明代的粮长制度》上海人民195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1982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8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谷霁光:《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集》江西人民,1980杨宽:《古史新探》上海人民,196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1958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1957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三联,1963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中华1981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1957韦清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196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72-2《明实录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北大版,1990《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四川人民,1989《自贡盐业契约档案契约选辑》中国社科,1985《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的抗租斗争》《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资料选编》福建人民1980王永兴:《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中华1987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武大1992梁太济、包伟民:《宋史食货志补正》杭大1994※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科199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1986,《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1992《徽州千年文书契约》(花山文艺,1993社科院历史所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料丛编》1、2辑,社科版1985、1990※方行:《应当重视对流通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985-1993年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科1983林甘泉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1卷,中国社科1990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李埏、武建国:《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云南人民,1997徐喜辰:《井田制研究》吉林人民1982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1992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中州古籍,1988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1992,《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货一《记》曰:“取财於地,而取法於天。
富国之本,在於农桑。
”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於民。
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
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於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
其后,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计臣变盐法。
於是边兵悉仰食太仓,转输住往不给。
世宗以后,耗财之道广,府库匮竭。
神宗乃加赋重征,矿税四出,移正供以实左藏。
中涓群小,横敛侵渔。
民多逐末,田卒污莱。
吏不能拊循,而覆侵刻之。
海内困敝,而储积益以空乏。
昧者多言复通钞法可以富国,不知国初之充裕在勤农桑,而不在行钞法也。
夫缰本节用,为理财之要。
明一代理财之道,始所以得,终所以失,条其本末,著於篇。
户口田制(屯田庄田)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帖给之民。
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
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
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
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
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
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
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
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民有儒,有医,有阴阳。
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濒海有盐灶。
寺有僧,观有道士。
毕以其业著籍。
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
漏口、脱户,许自实。
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
《汉书》有篇《食货志》,通常被认为是一篇古代的经济学著作,但是为何叫“食货”志?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食货”是中国古代的产品分类,也是产业分类。
“食”是食品,其实主要是指粮食,也指农业。
“货”则是指粮食之外的所有产品,甚至也包括货币。
之所以将所有的产品分为食货二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粮食的获取手段不是交易,而是自家种植,而粮食之外的产品则是主要靠交易得来。
即粮食的交易属性弱,而粮食之外的产品交易属性强。
“货”的核心属性之一就是交易性,将货币归之于货更能凸显这一点。
货币本身并无实用价值,是一种交易中介。
将粮食从货中剔除,以及将钱归之于货,这一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也很有意思,这种分类方法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特殊经济观念。
《食货志》开篇就是是“食货”进行定义:《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货”的定义: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将货分为两类,一类是粮食之外的产品,另一类就是货币。
同时,“食足货通”也反应出“食”、“货”的不同特征,食是土地利生的,其要在足,货是靠交易得来,其要在通。
这种对货的定义和分类表示,自由的市场交易,对中国文明而言是自古有之,且象空气和水一样稀松平常。
中国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自由交易的,从不存在古代西方式的对自由交易权力的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