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是采用“大历史”写法的一部著作,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
这本书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因此,它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它既涉及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也涉及
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历史上,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历史时期,其中包括青
铜时代、文字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汉代、三国时代、两晋时代、隋唐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的深刻思考。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强大的勤劳民族在
君主制及分封制的统治下,建立了商品生产的初步形态,出现了多种贸易货币、钱币和贵
金属,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衣食住行,完成了一定的经济交换体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的统治机制也形成,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
技术进步,出现了纸币和线轮,以及把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形式纳入到贸易体系中,并且让
市场机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史参考教学方案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变迁的学科,它既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又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演变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下面是一份参考的中国经济史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2.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3.掌握中国古代、近现代和现代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4.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1.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3.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起4.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农奴制度的演变5.家族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6.古代能源的利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第二章中国近代经济1.中国近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清朝的经济和对外贸易3.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半殖民地经济4.中国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5.反帝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经济的影响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章中国现代经济1.中国现代经济的起源和特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3.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4.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5.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的研究6.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分析经济演变的规律。
2.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中国经济史的知识。
4.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感兴趣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5.来宾讲座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济发展动态。
四、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讨论和研究报告等。
2.课堂测试:针对每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
中国经济史绪论一、什么是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念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二)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⒈两种范式的概念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
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
√⒉两种范式的异同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
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
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
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
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
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
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⒈历史归纳法:就是通过历史事实来总结出某种命题,或者对某种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这是经济史研究方法中最具有学科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也常被称为历史方法。
⒉抽象演绎法:抽象演绎法的本质是推测,即利用通过观察得出的规律性解释,来进一步推测出未经考察的领域。
⒊系统分析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内中国经济体系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及其经济运行绩效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借以寻找导致各个时期不同经济绩效的内外因素。
中国经济史著作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学科。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著作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中国经济通史》- 作者:金衡这本书是中国经济史的经典之作之一,全面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中国社会经济史》- 作者:米家异该书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变化、矛盾冲突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上古经济史》- 作者:茅海建这本书专门研究中国上古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详细讨论了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迁,揭示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4. 《中国近代经济史》- 作者:王毅该书主要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衰落、民国时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动荡等,在政治、战争、外交等背景下详细阐述了经济变迁。
5. 《中国经济变迁与制度演进》- 作者:杨宪益这本书围绕经济变迁和制度演进的关系展开研究,讨论了经济制度改革、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阻碍与挑战。
6. 《中国经济史料汇编》- 编者:陈祖炜、刘桂华此书收集了大量中国经济史料,为学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7. 《中国古代市场经济述评》- 作者:姜耀南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有其特定的市场经济特征,对于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林毅夫、周其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经济学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史著作涵盖了古代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从政治、制度、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著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数据和文献资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4×18周=72学时4学分
教材:
章开沅主编(专升本)《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是近年所见唯一一部《中国经济史》专门教材。
本书优点是比较简明、系统、全面,同时对于中国经济史领域的新成果有所吸收,学生可以以之作为学习参考教材使用。
但是过于简略浮泛,且未能真正说明中国经济史中重大问题,因此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拓展并向纵深挖掘,同时学生亦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教案的编写上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吸收采用各种现有中国经济史论着中相关内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授。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中国经济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支,着重阐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
本课程教学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熟悉重要的经济制度、经济事件和事物。
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三是开拓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视野,通过《中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把握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生活等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内在关联及趋势。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1)用发展、联系、辨证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及其规律;(2)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注重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3)结合本课程基本内容,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与本人的研究心得融入其中。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国经济史这门学科有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授课时数:2
内容要点: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目的、意义。
1、经济、经济史的概念。
2、什么是中国经济史。
二、中国经济史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2、研究方法:描述性经济史、分析性经济史。
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