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50.50 KB
- 文档页数:27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外国商品只能行销一口C.外国商品在华市场狭小D.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2.西方列强顽固地要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本目的是()A.为鸦片开拓更广阔市场B.为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C.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D.扩大原料供给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3.《南京条约》条款未涉及的内容是()A.协定关税B.鸦片贸易C.片面最惠国待遇D.战争赔款4.19世纪50年代初期,清政府为搜刮民财,新辟税收项目是()A.火耗增收B.田赋加价C.捐例D.厘金5.《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健全法制C.兴车马舟楫之利D.准富者请人雇工6.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总值先升后降,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开放口岸数量过少B.清政府明开实禁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御D.输华商品不适应中国需要7.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在华下列行业中投资最少的是()A.金融业B.机器制造业C.航运业D.贸易8.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 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9.阻碍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是()A.缺乏政府政策支持B.国内财富积累、转移C.财富地产化D.近代工业化10.最先投资兴办中国近代工业的是()A.地主B.政府C.商人D,买办11.19世纪中叶以后,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形成鼎足之势的中国轮船公司是()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旗昌轮船公司D.江南制造局12.在下列企业中,属于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私人资本重化工业企业是()A.广东南洋兄弟树胶公司B.上海和兴钢铁厂C.塘沽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D.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3.1911年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攫取中国路矿权。
一.名词解释:1.人口相对过剩:一是人口的相对过剩,即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
宋代以前的中国的人口为相对过剩。
二是人口的绝对过剩,即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增长。
宋代以后的人口过剩为绝对过剩。
2.小农经济: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3.土地买卖机制:指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带来多种利益的资源商品,能够进入土地交易活动中进行交换的功能。
4.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
5.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从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西欧的商路开通,因为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故成为丝绸之路。
6.案比:7.经济波动:指经济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的高峰、低谷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每次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间与频率。
8.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从事雇工经营生产方式的地主。
部分土地出租,部分土地雇工经营。
9.折租制:是以原定额的实物地租,按市价折成货币再向地主交纳的地租,是食物地租向货币地主过渡的一种形式。
10.永佃制: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割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可以分别持有和占有。
一般而言,地主不能随意撤佃,也不能收回自种,但可以出卖或转让所有权。
11.旧式富农: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者。
12.新式富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货币资本向地主租种土地,而后通过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投资与农业生产,获取高额利润。
1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4.北洋大臣:15..产业结构变化:动所引起的社会总体生产效率提高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相对下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相对上升的过程。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中国经济史复习之史实一、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几种假说1、2、李约瑟之谜:1)中国14世纪具备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全部条件,但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后迅速落后2)为何中国前现代社会遥遥领于其他文明的中国科技在现代不再领先?几种解释:1)高水平陷阱: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限制;人口多→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产量增长→人口增多→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被新一轮人口增长吞没→人口增长再次推动技术改进→……在较高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而工业受资源限制→陷入高农业水平、高人口、低工业的高水平均衡陷阱2)科举制度:技术进步前现代社会依靠试错和改错:工匠或农业劳动→中国巨大的人口,试错改错样本大→科技领先→工业革命后,技术发明机制转为科学引领下的实验→中国科举制度限制,缺乏科学人才;西方专利法,保护私有产权促进支付实验高成本→中国落后了3)中央集权:中央税收扼杀;意识形态一统不容异说,阻碍科学发展;重农抑商4)地理禀赋:海外贸易工商社会→内地、新边疆农耕区开发→退回农本社会,人口分散5)资金耗散:家族制度;不以钱作为身份衡量二、近代经济的增长和中长期波动1、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四阶段:1850-1887 1887-1914 1914-1936 1936-1949衰退增长增长衰退1887-1914年,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后,其初步发展时期,中国经济走入了低估,扭转了衰退的局面,但增长仍然十分有限。
1914-1936年,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
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均有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但从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处于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2、经济波动:工业品物价:1886-----1903-----1914 1915-----1931------1934低高低批发物价:1885-----1905------1913 1914-----1931------1934农产品:1888------1909-----1915 1915-----1926-------1934进口净值:1884-----1905-----1916 1917-----1930------1935 一般说来,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由于生产扩张,对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将会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在经济衰退的萧条时期,由于生产过剩、需求相对不足,必然导致物价下跌。
1、中国古代资源与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逐步变冷,温暖期时段逐步变短,寒冷期逐步变长。
生态环境:天然植被缩减,栽培植物替代天然植物,最早黄河,魏晋长江,唐代扩展到珠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集中在东北,受土地的限制,主要为单一的农业种植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历史上出现北煤南运人文环境:重农抑商,黜奢崇俭成为习俗和生活形态。
(食之者重,生之者寡;求田问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2、中国人口突然在清代以后快速增加的原因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外来农作物的推广疆域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与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为人口增长扫清了障碍3、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自给自足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包含:自耕农、佃农发展条件:具有较多的自由;小农经济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农具、土地、耕畜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家庭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者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弊端:生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旧,难以技术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2、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标志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一、列举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列举中国古代气候起落的特点(1)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了四起四落(1分)——经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分)(2)四个起伏的特点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变冷,(1分)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寒冷期却逐步变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1分)2、列举中国古代的四大自然灾害。
气候灾害、(1分)地质灾害、(1分)生物灾害、(1分)病疫灾害。
(1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古代人口增长的四个台阶(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一级台阶。
(1分)(2)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二级台阶。
(1分)(3)两宋时期,我国人口发展迈上第三级台阶。
(1分)(4)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四级台阶。
(1分)2、多子多福观念“多子多福”的格言实际上省略了其中关键的追求财富的欲望,(1分)准确的表达应当是:多子一多劳动力、多财富一多福。
(1分)相应地,由于终生在家庭中劳动的是男子,女子长成后要出嫁到另一家去劳动,所以与“多子多福”相伴的是“重男轻女”观念。
(1分)古人把重男轻女的原因说成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祖宗牌位前的香火,实际上是为了活着的家人们的烟火。
追求生存和财富的动机被罩上了一层“孝”的面纱。
(1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回答:(1)综合材料所述反映了那种何时、哪种土地制度?(2分)战国时期(1分)授田制(1分)(2)这种土地制度的授田标准是多少?实际授田存在什么问题?(2分)授田标准是一夫百亩。
(1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亩积。
(1分)(3)这种土地制度的特征是什么?(6分)土地国有;(1分)严密户籍;(1分)计户(人)授田;(1分)完整田界;(1分)国家剥削;(1分)干预生产。
(1分)2、请回答: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分别概述这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在近代的经营状况。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2、集粹法3、“农业八字宪法”4、“生产计划三本账”5、“工商食官”6、“北范南吴”7、“三线”建设8、五小工业9、专卖制度10、“四大名镇”11、厘金制度12、“缓本急标”论13、邸店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5、摊派:二、简答题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三、论述题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
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
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3.抽象演绎法4.系统分析法5.区域与比拟经济史研究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
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XX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
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
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
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XX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1 、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2 、生态环境的破坏〔1〕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开展的四个阶段〔p16〕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开展的第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