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第一课时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3
时代特点鲜明明清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了解明清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掌握明清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2.明清文化的主要内容;3.明清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动荡的明朝末年;•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
2. 明清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学:明代文学以四大类为主,即诗、骈文、戏曲和小说。
清代文学则以乾隆时期为盛,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绘画:明朝时期以文人画为主,艺术特点是注重笔墨技法和审美意境的表现。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代文人画的传统,并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考古学:明清时期是中国考古学的起源时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古代文献;•传统医药:明清时期的中医药经历了发展和整顿,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宗教信仰:明清时期宗教信仰多元化,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形成了宗教多样性的局面。
3. 明清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传承和创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键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艺术家;•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风貌的变迁: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礼仪等方面;•思想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潮和文化现象。
四、教学评价1.提问与回答;2.分组讨论;3.小结与总结。
五、教学资源•幻灯片: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图片和文字:明清文化的主要内容;•文献资料:明清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2.观看有关明清文化的电视节目或电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明清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明清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理解明清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丰富多彩的明清文化艺术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
1.明清文化时代特点;
2.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明清时期的印象。
2. 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20分钟)
•分析明清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讲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明清文化的艺术形态(30分钟)
•介绍明清文化的戏曲、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品味艺术作品,理解其内涵。
4. 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0分钟)
•对比明清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提出思考:明清文化是否对中国文化有积极影响?
5. 总结(5分钟)
•整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欣赏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让学生重视并注意课前预备工作;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明清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了解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建筑、绘画、戏曲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方面的特点。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明清时期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建筑、绘画、戏曲等。
2. 教学难点:(1)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其内涵。
(2)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其在后世的影响。
(3)明清时期艺术成就的内涵及其价值。
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文化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哪个时期的文化特点?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
(2)分析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如汤显祖、唐伯虎、文征明等。
(3)讲解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如四大发明、农业技术、天文历算等。
(4)分析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如京剧、地方戏曲、绘画等。
3. 课堂讨论与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方面的特点。
4. 案例分析:(1)选取明清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进行案例分析。
(2)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明清时期文化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
2、让学生正确认识当时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危机,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3、用实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
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
1、科技成就的特点。
2、学生对四大名著不了解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上课内容。
2、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
【思维拓展】
明朝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小试牛刀】
1、提问检测同步训练选择题。
2、完成材料题、简答题
3、课余时间:读一部自己喜欢的名著
【自我评价】掌握的很好好一般【学习心得】。
第二十一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七下历史编写人:张瑞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长城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归纳明朝三大科学巨匠和巨著,分析明代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德育目标:1.雄伟的北京城、明长城既是我国和世界古代建筑的瑰宝,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继承和创造能力。
2.明朝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也是科学家、思想家勤奋努力、勇于钻研的结果。
二、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建筑特点。
2.科学巨匠和巨著。
难点:传统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北京——那么北京最雄伟的古代建筑是:——天安门和故宫。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筑、科技。
二)自学1.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是()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神宗时D.明英宗时2明清时皇帝住的地方是在()A.京城B.皇城C.紫禁城D.外城3被誉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是()A.长城B.赵州桥C.卢沟桥D.故宫4.长城的东西两端分别是()A.鸭绿江、嘉峪关B.山海关、陇西C.鸭绿江、陇西D.山海关、嘉峪关三)点拨请同学阅读教材,并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和《明长城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明北京城是什么时期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明成祖时营建的;特点有二,第一,布局严整,第二,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想一想,北京城分哪几部分?[答]分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
[教师综述]北京城最里面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
宫城外面是皇城。
有太液池、万岁山,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运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原因和背景,分析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特点: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3. 分析原因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4. 讲解科技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进展。
5. 讲解文学艺术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点。
6.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莎士比亚、汤显祖等。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三、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内涵和表现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意义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2. 教学辅助材料:PPT、图片、文献资料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文献资料等展示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其对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影响。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探讨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明清时期文化特点的内涵和表现,强调其历史意义。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探讨明清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加深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直观感受明清时期的文化风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拓展活动: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等拓展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加强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教学目标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建筑时间、用途、风格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2、新课教学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
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师:放长城音像资料。
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