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31.09 KB
- 文档页数:11
高斯投影原理高斯投影原理是地图投影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9世纪提出的。
高斯投影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系投影到一个平面上,以便于制作地图和进行测量。
在实际应用中,高斯投影原理被广泛用于各种地图的制作和测量工作中。
高斯投影原理的核心是将地球表面上的三维坐标投影到一个二维平面上。
这种投影会引入一定的形变,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学变换来减小形变的影响。
高斯投影原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地球表面上的曲线投影成直线或者近似直线,这样就方便了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在高斯投影原理中,地球被看作是一个椭球体,而投影面通常是一个圆柱面或者圆锥面。
根据投影面的不同,高斯投影可以分为圆柱高斯投影和圆锥高斯投影两种。
在实际应用中,圆柱高斯投影常用于大范围的地图制作,而圆锥高斯投影常用于局部地图的制作。
高斯投影原理的具体数学表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描述。
这些公式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球面三角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
通过这些数学公式,可以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转换为平面坐标,或者将平面坐标转换为经纬度坐标。
在实际应用中,高斯投影原理需要考虑到地图的精度和形变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因此在进行投影时需要考虑到椭球体的形状参数。
此外,由于地图投影会引入形变,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数学手段来补偿这种形变,以保证地图的精度。
总的来说,高斯投影原理是地图投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方便了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地球的形状参数和形变的影响,以保证地图的精度。
通过高斯投影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制作和使用,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地图投影知识点总结地图投影是将三维地球表面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过程。
由于地球是一个三维的球体,而地图是一个二维平面,因此无法完美地将地球表面映射到地图上。
地图投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地球的形状、尺寸、方向和角度等因素,以及地球表面的曲率和变形等问题。
地图投影有很多种类,每种投影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以下是地图投影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地图投影的分类:地图投影可分为等距投影、等角投影和等面积投影。
等距投影是指保持地球表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例不变,但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
等角投影是指保持地球表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夹角不变,但距离和面积可能会发生变化。
等面积投影是指保持地球表面上任意两个区域的面积比例不变,但方向和角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根据投影面的形状,地图投影可分为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
地图投影的选择:选择适合的地图投影方法需要考虑到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地图的使用目的和范围等因素。
例如,对于航海、航空和导航等领域,需要选用等角投影;而对于地图的变形要求较小的地理信息分析和遥感影像处理等领域,适合使用等面积投影。
地图投影的变形:地图投影会造成三种类型的变形:形状变形、大小变形和方向变形。
形状变形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形状在地图上可能发生拉伸或压缩;大小变形是指地球表面上的面积在地图上可能会发生增加或减小;方向变形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方向在地图上可能会发生偏差。
地图投影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这些变形问题,以减小变形的影响。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1. 麦卡托投影:是一种圆柱形等距投影,常用于世界地图,保持了纬线和经线的直角,但是南北两极地区的变形严重。
2. 鲍尔投影:是一种圆柱形等面积投影,保持了地区间的面积比例,但是形状变形较大。
3. 兰伯特等角投影:是一种圆锥形等角投影,保持了地区间的角度比例,但是大小和形状变形较大。
4. 鲁宾逊投影:是一种混合投影,综合了以上投影方法的优点,常用于世界地图,尽量减小了地图的变形。
高斯投影原理高斯投影是一种地图投影方法,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9世纪初提出的。
高斯投影原理是基于数学模型和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平面上,从而制作出具有一定精度的地图。
本文将介绍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图制作中的应用。
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是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平面上,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地球表面剥离并展开到一个平面上。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因此在进行投影时需要考虑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尺寸,这就需要引入椭球参数来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高斯投影中,通常采用椭球体参数来描述地球的形状,然后再进行投影计算。
高斯投影的原理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它采用了复杂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地球表面上的点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
这些数学公式包括了经度、纬度、椭球参数等多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计算,可以得到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平面投影坐标。
这些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是高斯投影原理的核心内容,它们是高斯投影方法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实际的地图制作中,高斯投影方法被广泛应用。
由于高斯投影可以保持地图上的角度和形状,因此在制作大比例尺地图时,高斯投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投影方法。
同时,高斯投影还可以根据地图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比例尺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投影中央子午线,以保证地图的精度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高斯投影原理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地图投影方法,它通过复杂的数学公式来实现地球表面上点的平面投影。
在地图制作中,高斯投影被广泛应用,并且在保证地图精度和准确性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地图上的角度和形状。
因此,高斯投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图投影方法,对于制作大比例尺地图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的基本知识地理坐标系统(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简称GCS)是一个基于球体(地球)或椭球体模型的坐标系统,用于描述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地理坐标系统采用经度和纬度的坐标来确定位置,以度(°)为单位。
经度是从东经0°到西经180°,纬度是从南纬0°到北纬90°。
它们组成了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网格,帮助我们定位和导航。
地理坐标系统里最常用的是WGS84坐标系统,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
WGS84使用的是地球的平均水准面,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导航系统等领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坐标系统描述的是在球体或椭球体上的位置,并没有考虑地球表面上的变形。
在制作地图时,我们通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把三维的地球表面展开成平面的地图。
这就涉及到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是将球体或椭球体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以便在平面上显示地球的图像。
地图投影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应用。
最常见的地图投影类型之一是等距投影。
等距投影保持了地球上各个点之间的距离比例,即在地图上等距离的两点在地球上也是等距离的。
其中一种常见的等距投影是墨卡托投影,也称为Web墨卡托投影。
墨卡托投影是一种圆柱投影,将地球的经线和纬线投影成直角网格,非常适合用于制作世界地图等大范围的地图。
墨卡托投影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地球上各个点之间的角度,但在高纬度地区会出现形变。
除了等距投影外,还有等面积投影、等角投影等不同类型的地图投影。
等面积投影保持了地球上各个区域的面积比例,而等角投影保持了地球上各个点之间的角度比例。
每种投影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根据地图的具体用途和区域选择适合的投影方式很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从一个坐标系统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统的问题。
这需要用到坐标转换方法。
常见的坐标转换方法包括地理转投影,即从地理坐标系统到地图投影的转换,以及地图转地理,即从地图投影到地理坐标系统的转换。
地图投影的原理及应用实例1. 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地图投影是指将三维的地球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上,以便于进行测量、绘制和分析地理信息。
地图投影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形变。
不同的地图投影方法会选择不同的投影面,以及不同的数学模型和变形形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形变。
2.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2.1 圆柱投影法•圆柱投影法是将地球投影到一个圆柱体上,再将圆柱体展开为平面的投影方法。
•常见的圆柱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等面积圆柱投影、等距圆柱投影等。
2.2 锥形投影法•锥形投影法是将地球投影到一个圆锥体上,再将圆锥体展开为平面的投影方法。
•常见的锥形投影方法有兰勃特圆锥投影、兰勃托等角圆锥投影等。
2.3 平面投影法•平面投影法是将地球投影到一个平面上的投影方法。
•常见的平面投影方法有斯体列克平面投影、等角正矩形平面投影等。
3. 地图投影的原理地图投影的原理是将地球上的地理坐标转换为平面上的坐标。
具体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但基本思想是利用数学模型将球面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相应点,从而实现地球表面到地图平面的映射。
地球经纬度坐标转换为平面坐标的公式如下:X = R * cos(φ) * cos(λ0 - λ)Y = R * cos(φ) * sin(λ0 - λ)其中,X和Y表示地球上的点在平面上的投影坐标,R表示地球的半径,φ和λ表示地球上的点的纬度和经度,λ0表示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4. 地图投影的应用实例4.1 航空航天地图投影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航空航天中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是墨卡托投影。
墨卡托投影能将地球表面的航线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飞行员进行导航和飞行计划。
4.2 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投影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GIS系统中的地图投影方法需要考虑到形变问题,并且需要选择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投影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会使用等面积圆柱投影;在区域分析中,会使用兰勃特圆锥投影等。
地图投影的名词解释地图投影是将三维的地球表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的一种方法。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而平面是一个无限大的二维表面,所以在将地球表面转化为平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形状、面积、方向等的变形,这就是地图投影的本质所在。
一、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地图投影是地理学与地图制图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原理可以理解为建立地球和平面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投影过程中,地球表面上的点被映射到平面上的相应点,形成了地图上的数据。
而为了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的形状、地理特征等信息,需要选择适合的投影方案。
二、地图投影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地图投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等距投影、等面积投影、等角投影和混合投影等。
1. 等距投影等距投影是指投影后的地图上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球上的相应两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
这种投影方法在测量和导航等领域非常有用,常见的等距投影有墨卡托投影和极射同圆投影等。
2. 等面积投影等面积投影是指在地球表面的任意区域上,被投影到地图上的区域与地球上相应区域的面积保持一致。
这种投影方法在研究地区的面积分布、资源分布等方面非常有用,常见的等面积投影有兰勃托投影和豪森投影等。
3. 等角投影等角投影是指投影后的地图上的任意两条曲线之间的夹角与地球上的相应两条曲线之间的夹角保持一致。
这种投影方法在表示地球表面的形状、方向等方面非常有用,常见的等角投影有兰勃托投影和伪卫星投影等。
4. 混合投影混合投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投影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调整参数或变换过程来达到更好的投影效果。
这种投影方法在综合考虑地球表面的形状、面积、方向等特征上非常有用,常见的混合投影有兰勃托-兰勃托投影和兰勃托-极射同圆投影等。
三、地图投影的应用领域地图投影在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适的投影方法,可以制作出形状准确、信息完整的地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1. 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投影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实际地球表面上的数据转化为平面上的点、线、面等要素,使得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得以处理和分析。
如何进行地图投影转换地图投影是将三维的地球表面展示在二维平面上的过程。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物体,将其展示在平面上会导致形状、面积和方向的失真。
因此,进行地图投影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领域,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导航和地图制作中都会用到地图投影转换技术。
一、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地图投影可以理解为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上的数学映射。
这个映射过程会导致一定的变形,因为无法在二维平面上完全呈现地球表面的各个细节。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包括等距圆柱投影、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等。
二、地图投影转换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地球的地理数据往往以经纬度坐标的形式存在。
然而,经纬度坐标并不直接适用于二维平面上的地图,因此需要进行投影转换。
例如,如果要在一个地图上显示两幅不同投影的地图,或者将经纬度坐标转换为XY平面坐标,就需要进行地图投影转换。
三、地图投影转换的方法地图投影转换的目标是在保持地图特性的前提下,将地球上的各个点从一种投影转换为另一种投影。
常见的地图投影转换方法有以下几种:1. 数学模型法:基于数学模型的地图投影转换方法,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转换公式和参数来实现。
例如,高斯投影法和正弦投影法等都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软件工具法:使用专业的地图投影转换软件来实现转换过程。
这些软件可以通过输入源地图和目标地图的投影参数,自动进行转换。
例如,Envi、ArcGIS和QGIS等都提供了地图投影转换的功能。
3. 外推法:有些地图投影可能无法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转换,这时可以采用外推法。
通过从已知地图的边缘开始,逐渐完成整个地图的转换。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考虑投影的连续性和闭合性。
四、地图投影转换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地图投影转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投影参数的选择:不同的投影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投影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2. 变形问题:投影转换会导致形状、面积和方向的变形,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考虑这些变形带来的影响。
地图投影的原理及应用1. 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变成二维平面,为了能够在平面上准确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地图采用了投影的方式。
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经纬度坐标系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球的形状对地图投影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几何体,而地图是平面上的二维图形。
由于地球的形状不同于平面,所以在进行地图投影时需要对地球的形状进行适当的变换和调整。
1.2 地图投影的分类地图投影可以根据投影面形状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地图投影包括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
•圆柱投影是指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一个切线于地球的圆柱面上,然后再将该圆柱面展开成平面。
•圆锥投影是指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一个切线于地球的圆锥面上,然后再将该圆锥面展开成平面。
•平面投影是指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一个切线于地球的平面上。
1.3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常见的地图投影方法有正轴等角投影、保角正轴等秘莉投影、兰伯特投影等。
•正轴等角投影:该投影方法是以地球球心为视点,平行线和经线保持等间距的投影方式,保持角度的一致性。
•保角正轴等秘莉投影:该投影方法是在正轴等角投影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投影面形状,使得面积的变化可以最小化,从而保持角度和面积的一致性。
•兰伯特投影:该投影方法以一个圆锥面切线于地球的一个经线,然后将该圆锥面展开成平面。
这种投影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使用较为广泛。
2. 地图投影的应用地图投影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和分析技术来展示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信息。
地图投影是GIS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GIS主要包括地图显示、GIS分析与查询、地图制作等功能。
在地图显示和地图制作功能中,地图投影能够将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2.2 旅游和导航在旅游和导航方面,地图投影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地图和导航系统中。
第一节地图投影的概念与若干定义一、地图投影的产生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直接进行观察研究。
这样,其上各点的几何关系——距离、方位、各种特性曲线以及面积等可以保持不变。
一个直径30厘米的地球仪,相当于地球的五千万分之一;即使直径1米的地球仪,也只有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三百万分之一。
在这一小的球面上是无法表示庞大地球上的复杂事物。
并且,地球仪难于制作,成本高,也不便于量测使用和携带保管。
通过测量的方法获得地形图,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将测图地区按一定比例缩小成一个地形模型,然后将其上的一些特征点(测量控制点、地形点、地物点)用垂直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图纸(图4-1)。
因为测量的可观测范围是个很小的区域,此范围内的地表面可视为平面,所以投影没有变形;但对于较大区域范围,甚至是半球、全球,这种投影就不适合了。
由于地球(或地球仪)面是不可展的曲面,而地图是连续的平面。
因此,用地图表示地球的一部分或全部,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球面与平面的矛盾,如强行将地球表面展成平面,那就如同将桔子皮剥下铺成平面一样,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不规则的裂口和褶皱,而且其分布又是毫无规律可循。
为了解决将不可展球面上的图形变换到一个连续的地图平面上,就诞生了“地图投影”这一学科。
二、地图投影的定义鉴于球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表示,而平面上点的位置是用直角坐标(X,Y)或极坐标()表示,因此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去,则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其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
这种在球面与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对应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三、地图投影的实质球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均是由它的经纬度所确定的,因此实施投影时,是先将球面上一些经纬线的交点展绘在平面上,并将相同经度、纬度的点分别连成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然后再将球面上的点,按其经纬度转绘在平面上相应位置处。
由此可见,地图投影的实质就是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上,建立球面上点()与平面上对应点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是地图投影的一般方程式,当给定不同的具体条件时,就可得到不同种类的投影公式,依据各自公式将一系列的经纬线交点()计算成平面直角坐标系(X,Y),并展绘在平面上,连各点得经纬线得平面表象(图4-2)。
经纬网是绘制地图的“基础”,是地图的主要数学要素。
四、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一)几何透视法系利用透视关系,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投影面上的一种投影方法。
例如,我们假设地球按比例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般球体,在其球心、球面或球外安置光源,将透明球体上的经纬线、地物和地貌投影到球外的一个平面上,所形成的图形,即为地图。
图4-3即是将地球体面分别投影在平面和圆柱体面上的透视投影示意图。
几何透视法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变换问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往往不能将全球投影下来。
随着数学分析这一学科的出现,人们就普遍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来解决地图投影问题了。
(二)数学解析法在球面与投影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的函数关系(数学投影公式),已知球面上点位的地理坐标,根据坐标转换公式确定在平面上的对应坐标的一种投影方法。
五、地图投影变形及研究对象与任务经过地图投影这一方法,虽然解决了球面与平面之间的矛盾,但在平面上表示地球的各部分,完全无误的表示是不可能的,即是说它们之间必有差异,存在变形。
总体来讲,共有三种变形:一是长度变形,即投影后的长度与原面上对应的长度不相同了;二是面积变形。
即投影后的面积与原面上对应面积不相等了;三是角度变形。
即投影前后任意两个对应方向的夹角不相等了。
从图4-4、4-5,4-6和4-7可知地图投影产生了变形,产生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原来地球表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即使把它当作一个椭球体或正球体表面,在数学上讲,它也是一种不能展开的曲面。
要把这样一个曲面表现到平面上,就会发生裂隙或褶皱。
在投影面上,则以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通过数学手段)来避免之,从而可形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图4-8),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变形。
因此,地图投影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研究将地球椭球面(或球面)描写到地图平面上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以及地图投影变形规律。
此外,还研究不同地图投影之间的转换和图上量算等问题。
地图投影的任务是建立地图的数学基础,它包括把地球面上的坐标系转化成平面坐标系,建立制图网——经纬线在平面上的表象。
地图测制的最初过程,概略地分为两步:一是选择一个非常近似于地球自然形状的规则几何体来代替它,然后将地球面上的点位按一定法则转移到此规则几何体上;二是再将此规则几何体面(不可展曲面)按一定数学法则转换为地图平面。
前者是大地测量学的任务,后者是地图投影学的任务。
所以整个地图投影过程见图4-9。
总之球面与平面之间的矛盾——地图投影来解决把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成平面上的点。
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来解决。
六、基本定义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而上的长度、面积、角度经过投影,一般地其量、值都会发生某种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解决具体投影中必须认识和研究的。
为此,我们需要给定以下一些基本定义。
1.长度比与长度变形如图4-10,4-11所示,ABCD是原面上一微分图形,是投影面上对应图形、投影面上某一方向上无穷小线段与原面上对应的无穷小线段之比叫长度比,用表示,则(4-6)长度比与1之差叫长度相对变形,简称长度变形,用表示,则(4-7)当时,表明投影后长度增加了;时,表明投影后长度缩短了;时,表明无长度变形。
长度比是一个变量,不仅随点位不同而变化,而且在同一点上随方向变化而变化。
任何一种投影都存在长度变形。
没有长度变形就意味着地球表面可以无变形地描写在投影平面上,这是不可能的。
2.面积比与面积变形和两微分区域的面积分别为、。
投影面上某区域无穷小面积和相应原面上无穷小面积之比叫面积比,用表示,则(4-8)面积比与1之差叫面积相对变形,简称面积变形,用表示,则(4-9)当时,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大;时,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时,表示面积无变形。
面积比或面积变形也是一个变量,它随点位的变化而变化。
3.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原面上对应之角()之差叫角度变形,用表示,则(4-10)角度变形有正有负,当时,投影后角度增大;时,投影后角度减小;时,投影前后角度相等,无角度变形。
角度变形也是一个变量,它随着点位和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在同一点上某特殊方向上,其角差具有最大值,这种最大值称为该点上的角度最大变形。
4.标准点和标准线标准点,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点,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的切点。
离开标准点愈远,则变形愈大。
标准线,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一种线,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或相割的那一条或两条线。
标准线分为标准纬线和标准经线(分别称为标纬和标经),并又各自切纬线和割纬线或切经线和割经线。
离开标准线愈远,则变形愈大。
标准点和标准线,在确定地图比例尺、分析地图投影变形分布规律、确定地图投影性质和在地图上进行量算,均要用作依据。
地图投影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研究投影的目的在于掌握各种地图投影变形大小及其分布规律,以便于正确控制投影变形。
一般来说,地图投影变形越小越好,但对于某些特殊地图,要求地图投影满足特殊条件,则就不是说投影变形越小越好了。
第二节变形椭圆一、变形椭圆的基本概念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解析几何的方法论述上面所阐述过的变形问题。
变形椭圆就是常常用来论述和显示投影变形的一个良好的工具。
变形椭圆的意思是,地面一点上的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也称单位圆),在投影后一般地成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这个微分椭圆能较恰当地、直观地显示变形的特征。
他是由法国数学家底索(Tissort)提出来的,亦称为底索曲线(指线)。
图4-12是微分圆及其表象。
由于斜坐标系在应用上不甚方便,为此我们取一对互相垂直的相当于主方向的直径作为微分圆的坐标轴,由于主方向投影后保持正交且为极值的特点,则在对应平面上它们便成为椭圆的长短半轴,并以和表示沿主方向的长度比(如图4-13)如果用表示椭圆的长短半轴,则上式中。
为着方便起见,令微分圆半径为单位1,即r=1,在椭圆中即有。
a=μ1,及b=μ2。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微分椭圆长,短半轴的大小,等于O点上主方向的长度比。
这就是说,如果一点上主方向的长度比(极值长度比)已经决定,则微分圆的大小及形状即可决定。
从图4-14可以看出,变形椭圆在不同投影中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知道,一个椭圆只要知道它的长短半径,则这个椭圆就可以完全确定了。
关于计算的解析式,将在后面研究。
图4-14中0栏表示投影中只有个别点或线上能保持主比例尺。
1栏表示变形椭圆长、短半径都比实地的r放长或缩短,但,因此形状没有变化。
2栏表示中的一个等于1,另一个不等于1,因此形状有变化。
3栏表示都不等于1,但它们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关系,即或,因此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化。
4栏里的形状和面积均发生了变化。
任何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必属于图4-14中的某一栏。
二、极值长度比和主方向(1)极值长度比鉴于在某一点上,长度比随方向的变化而变化,通常不一一研究各个方向的长度比,而只研究其中一些特定方向的极大和极小长度比。
地面微分圆的任意两正交直径,投影后为椭圆的两共扼直径,其中仍保持正交的一对直径即构成变形椭圆的长短轴。
沿变形椭圆长半轴和短半轴方向的长度比分别具有极大和极小值,而称为极大和极小长度比,分别用和b表示。
极大和极小长度比总称极值长度比,是衡量地图投影长度变形大小的数量指标。
在经纬线为正交的投影中,经线长度比(m)和纬线长度比(n)即为极大和极小长度比。
经纬线投影后不正交,其交角为,则经纬线长度比m、n和极大、极小长度比之间具有下列关系:(4-11)或其中(4-11)式也称为阿波隆尼定理(2)主方向过地面某一点上的一对正交微分线段,投影后仍未正交,则这两正交线段所指的方向均称为主方向。
主方向上的长度比是极值长度比,一个是极大值,一个是极小值。
在经纬线为正交的投影中,因交角,故可得:由此表明,此时经纬线长度比与极值长度比一致。
经纬线方向亦为主方向。
在经纬线不正交的网格上,变形椭圆的主方向与经纬线不一致,因此在实用时要研究经纬线的长度比。
三、变形椭圆的作用图4-15和图4-16是两个投影的示例。
在投影中不同位置上的变形椭圆具有不同的形状或大小。
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同经纬线形状联系起来观察:在图4-15中,不同位置的变形椭圆形状差异很大,但面积大小差不多。
实际上这是一个等面积投影。
在图4-16中,变形椭圆保持为圆形(但在不同位置上面积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