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14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20-2021学年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 高三月考试卷(一月第一周)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阅读是通过媒介实现的。
从口口相传到创造文字、印刷、电子媒体再到现在的万物互联,人们不断探寻如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连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阅读资源日益数字化,阅读方式日益网络化,阅读消费日益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阅读以及知识生产与消费的流程与方式。
数字阅读正在朝着基于全媒体的全息阅读方向发展和升级。
阅读活动价值链上游是知识的创造与生产。
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完全以作者为中心,尤其以专业作者为中心,这就是专业生产内容。
但是在网络社会,网络平台、用户参与、大数据资源、人工智能等大幅度提高了知识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增加,生产关系更为复杂。
原来的知识生产方式以作者为中心正在变为作者与用户双驱动,用户可以直接创造生产信息和知识,从而诞生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
我国数字阅读的头部企业都汇聚大量网络用户生产内容,其中,广受欢迎的网络文学就是较为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知识创造与生产的改变,值得关注和期待。
这主要体现在创造与生产的众智化,即人(作者)与人(用户)互动,以及人(作者、用户)与机器互动,可称之为“知识众创”。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计150分,答卷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
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
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吉林省乾安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渭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偶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简单的舞台、的道具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木偶戏发展初期,木偶造型讲究“三雕七画”,说的是“三分雕刻,七分绘画”,而在这一阶段,艺人们认为(),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雕刻木偶上。
木偶最传神的部分是偶头,想要制作出一个完美的偶头,艺人们要许多心力,精心雕刻,不能错过每一个细节。
后来,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绘画色彩方面得到了凸显,还出现了“南江北徐”两位有名的匠师,他们在雕刻和绘画方面造诣颇深,深刻影响了木偶造型艺术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创造性发挥”阶段,这时雕刻、绘画仍占地位,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木偶偶头的制作改用更加阶段,这时的纸张、塑料等材料,服装的材料也改用更加飘逸的丝绸、聚酯纤维等材料,整体艺术风格开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惟妙惟肖耗费主要轻便B . 有声有色损耗紧要便利C . 有声有色耗费主要便利D . 惟妙惟肖损耗紧要轻便(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雕刻是木偶的基础,而点睛之笔则是绘画B . 点睛之笔是绘画,而雕刻则是木偶的基础C . 绘画是点睛之笔,而雕刻则是木偶的基础D . 雕刻是木偶的基础,而绘画则是点睛之笔(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B . 目的是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将雕刻和绘画开始并重C . 为了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D . 目的是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人物造型,艺人们开始将雕刻和绘画并重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7·涪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乾安七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涂好答题卡,并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吉林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卷及答案(2)第Ⅱ卷表达题(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新华日报》曾说过“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当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
② 历经4年建设,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9月27日贯通。
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犹如长龙卧波,美轮美奂。
③ 当下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既不懂得网络技术又不愿意去学,如此身无长物便很难跟得上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④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选址、创新设计到研发制造、组织施工,经历了22年的风雨同舟,于9月25日正式启用。
A.① ④B.② ④C.② ③D.③ ④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至此,全国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达到30个。
B.在里约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共获107枚金牌、81枚银牌和51枚铜牌,239块奖牌的骄人成绩连续第四次占据金牌榜与奖牌榜双第一。
C.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创下今年以来新低。
D.中国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相关负责人分别表示:在北京地区,10月15日起非实名登记的手机卡将停机,最晚至10月底,非实名手机用户全部停机。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国庆期间,一对年轻情侣不顾“禁止刻画”标牌的提示,用钥匙将名字刻在了长城砖墙上,两个人的行为① 引发了网友的愤怒。
据报道,各地景区出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② 有不少。
③ ,总体来看,旅游不文明行为与前两年相比已经减少了很多。
④ 加强文明旅游正面引导,国庆假期期间各地开展了不少“倡导文明出游”主题活动。
专家表示,一些旅游不文明行为,是⑤ “出了门,没人认识,可以放松”的心理;还有一些是⑥ 无意识的行为,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带到了旅途中。
吉林省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史向前、周智深、魏冰戬、崔洋、王宠、马志杰审题人:杨静、许凤军 2017年2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2016-2017学年度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涂好答题卡,并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②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③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
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④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
《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⑤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吉林省乾安县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滨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
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的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暴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_____ , _____?_____ , _____ , _____?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触手可及。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事故/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揖(yī)叩手B . 喝(hē)密密匝匝C . 创(chuàng)凌厉D . 露(lù)醍醐灌顶(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泄露世故牵强附会B . 暴露世故穿凿附会C . 暴露事故牵强附会D . 泄露事故穿凿附会(3)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②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③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④如梦中人的夜游⑤岂不惊出一身冷汗A . ④⑤①③②B . ③⑤①④②C . ④②③①⑤D . ③②④①⑤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乾安七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计15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刘克勤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乾安七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涂好答题卡,并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②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③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
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④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
《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⑤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⑥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
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
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⑦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
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
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⑧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
‛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国学栏目‛,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元祭祀的源头。
B.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
D. 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
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安。
C. 《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 )A.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 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
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C.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
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 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
美容仪,身长六尺。
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
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
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
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
‛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
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
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
‛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
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
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
‛至城破无一人逃者。
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
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
‛智高怒,并贵害之。
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
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
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
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
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制定审定各种法律,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作了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
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D.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
(5分)(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8.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9.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2)《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组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到门外去看,高柿儿像端枪似的端着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押着一个瘦男人和一头瘦驴走进山门。
‚你不老实,我拿电气炮崩了你!‛小高虚张声势地拍了一下她的‚电气炮‛,那东西发出一阵又闷又哑的和声。
‚长官,老总,‛瘦男人二刘又急又怕地说,‚我实在是庄户人!‛‚庄户人看见我跑什么?‛‚大五更天,你端着那家伙追谁谁不跑?‛‚你说的我不信!‛小高说,‚跟我们上司令部去,查清楚再放你!‛‚你们司令部在哪呢?‛‚这是军事秘密,你跟着走吧。
‛小高说着就往大殿里走,‚这驴反正闲着,顺便带上我们的病号。
‛周忆严转身跟进了大殿,悄声说:‚看样子是个庄稼人,不是反动派。
你抓他干什么?‛小高说:‚我知道。
要使那头驴!‛‚群众纪律!‛‚这敌占区的老百姓一点觉悟都没有……‛‚那就更得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能说服动员,不能强迫。
‛‚我先强迫,你后动员,不一样嘛。
要不俞洁怎么行军?‛说着她就去收拾俞洁的背包,把被子拿出来往驴背上一垫。
周忆严端了一茶缸煮熟的南瓜到院里,对二刘说:‚老乡,你跑了一夜,也饿了,先吃碗南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