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社会文化隐喻(硕士)
- 格式:ppt
- 大小:656.51 KB
- 文档页数:43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自恋现象自古有之,但现今社会中,似乎愈发明显,且与大众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自恋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围绕“自恋时代”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自恋的定义与文化背景自恋,指个体过度关注自身形象、价值和能力,过度依赖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的心理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个体主义文化的盛行,自恋现象愈发普遍。
大众文化中的影视作品、网络平台、广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恋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大众文化中的自恋疾病隐喻1. 媒体描绘的“病态美”在时尚、美容和影视等媒体领域,自恋往往与病态美紧密相连。
媒体经常通过极端审美观念的宣传,如“完美无瑕”的容貌、“超凡脱俗”的身材等,来塑造和传播自恋的疾病隐喻。
这种隐喻往往使人们误以为只有通过不断追求完美,才能获得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2. 社交媒体中的“自恋病”标签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使用“自恋病”等标签来形容那些过度关注自我形象的人。
这种标签化现象不仅加剧了自恋的负面形象,还可能使一部分人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的困境。
3. 流行文化中的自恋符号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流行文化作品中,经常出现与自恋相关的符号和情节。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情节来展示自恋者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自恋的误解和偏见。
四、自恋疾病隐喻的社会影响1. 价值观扭曲大众文化中的自恋疾病隐喻可能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过度追求外在美和自我认同,可能使人们忽视内在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肤浅化。
2. 心理健康问题自恋心理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我中心、自卑、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3. 媒体责任与引导大众媒体在传播自恋疾病隐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自恋现象在大众文化中愈发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自恋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如何被塑造、传播以及影响社会心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自恋的文化表现、社会影响以及在媒体中的反映,揭示自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二、自恋的文化表现自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大众文化中表现为多种形式。
从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文化”到流行文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大众文化的塑造下,自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在影视作品中,自恋常常被描绘为一种个性特征,如《破产姐妹》中的女主角之一通过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社交媒体上,自恋则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形象,频繁发布自拍照片和炫耀个人成就。
这些文化表现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强调。
三、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自恋在大众文化中常常被隐喻为一种“疾病”。
这种隐喻不仅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也在社会心理和医学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成瘾”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而过度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则被视为一种病理性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医学领域,自恋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被广泛研究。
然而,在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往往被过度解读和夸大,导致社会对自恋者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和偏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自恋现象的关注和焦虑。
四、社会影响与传播机制自恋在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自恋现象的普及导致了人们对个人价值和成就的过度追求,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自恋文化加剧了社会比较心理和焦虑感,导致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传播机制方面,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为自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成就,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中的文化研究关键词
郝永华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21)6
【摘要】美国文学艺术家、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表现出了发微见著的洞察力,言语犀利,不乏睿智,但散文化的风格使其缺乏深层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意义与话语、身体与身份、隐喻与修辞,这些概念和术语有助于对"疾病隐喻"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更加理论化的探讨.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郝永华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2
【相关文献】
1.反对阐释:重返隐喻背后的真实——解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J], 张淑芳
2.走出疾病隐喻的迷沼--评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J], 施敏
3.后经典叙事学的疾病叙事学转向——以苏珊·桑塔格疾病叙事研究为例 [J], 张艺
4.历史与现在--苏珊·桑塔格后期两部小说中的旅行隐喻研究 [J], 周晓红
5.困境与维护: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下个体社会生命健康研究 [J], 骆文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前言疾病作为一种现实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对待疾病时,往往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医学问题,还涉及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
本文章将围绕“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展开探讨。
疾病的隐喻概念疾病的隐喻可以视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范畴,指的是我们在表达和描述疾病时所使用的隐喻。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把疾病和其他物体、事物做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它。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得了癌症”,这里的“癌症”就是疾病,而“得了”就暗示了一种“失去”的含义,也就是说,癌症对于身体健康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又例如,我们常说某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存在“病态现象”,这里“病态”就暗示了不正常、不健康的含义,等等。
疾病隐喻的文化研究视角文化研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那么,疾病隐喻在文化研究中是如何被看待和研究的呢?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疾病隐喻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表述和体现的方式存在着多样性。
以中国文化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疾病的隐喻主要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面色、形态、感觉、声音等各种特征来识别疾病和确定疾病的类型。
这种寓言化的表述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一种主观体验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疾病的隐喻则更加注重医学和科学的描述方式。
例如,在欧洲文化中,疾病的隐喻通常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描述,比如肺结核的病因与症状等。
疾病隐喻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分析另一方面,在文化研究中,对于疾病隐喻的研究注重关注社会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尤其是女性和弱势群体。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疾病隐喻往往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隐喻通常都与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关。
这种隐喻的存在体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此外,阶层和权力维度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2021年12月第18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8No.12Dec.2021《麦克白》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鹿佳妮(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疾病现象俯仰皆是,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莎剧中的疾病现象正被重新认识与阐释。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现象,这些疾病不仅客观描述了人物的身体健康状况,起到了基本的剧作功能,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展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与人性道德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疾病现象;文化隐喻疾病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常见意象,纵观其戏剧作品,可以发现莎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在生理上或是精神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特征。
同时,瘟疫等具有传染性的流行病也作为环境描述的一部分在作者笔下得以呈现。
在莎剧中,通常所说的生物学与病理学意义上的疾病不仅是作者为推动情节发展或制造戏剧冲突而做的一般设定,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意象。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者们对剧中人物展现出的病态生理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常麦克白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麦克白夫人被认为患有梦游症,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大体一致。
此外,莎士比亚还在《麦克白》中提到了“摸治”这一医疗手法,为疾病治疗覆上了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
在《麦克白》中,疾病现象“并不仅仅用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健康问题”,在起到表达主题思想、展现人物心理、塑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基本作用外,还“是对社会病态问题的象征或隐喻”。
[1]一、无序的社会文学中的疾病现象常与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一个最常见的隐喻便是认为处于黑暗或陷于危机的社会国家是患了疾病的。
疾病的隐喻pdf
《疾病的隐喻》是由英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著的一本书,通过批判文学和医学隐喻的关系,探讨了人们对疾病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本书的几个重要隐喻:
1. 疾病是冲突
这个隐喻将疾病与战争、斗争等冲突类比,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不同力量之间的斗争,如白血球和细菌的战斗。
这种隐喻强调了疾病的对抗性质,同时也暗示着身体内部常常是一个相互协调与冲突的平衡状态。
2. 疾病是机器
这个隐喻将身体比作一台机器,认为疾病是由于机器的故障或者失灵所引起的。
这个隐喻强调了身体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暗示了疾病的治愈应该在于对身体自身部件的调整或修复。
3. 疾病是旅程
这个隐喻将患病的人们比作在路上的旅客,因为某个原因需要走一段不同寻常的路,同时也经历过许多漫长的辛苦。
这个隐喻强调了身体
的历程性和旅途的曲折性,同时也暗示了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因为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4. 疾病是故事
这个隐喻将疾病看作一种故事,任何一种疾病都可以被视为其背后的故事。
这个隐喻强调了病人的个体性和情感性,同时也暗示了病人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关注,因为身体问题背后往往是复杂而深刻的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疾病的隐喻》强调了疾病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隐喻或者概念来解释。
只有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治愈疾病。
《麦克白》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作者:鹿佳妮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2期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疾病现象俯仰皆是,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莎剧中的疾病现象正被重新认识与阐释。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现象,这些疾病不仅客观描述了人物的身体健康状况,起到了基本的剧作功能,同时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展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与人性道德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疾病现象;文化隐喻疾病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常见意象,纵观其戏剧作品,可以发现莎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在生理上或是精神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特征。
同时,瘟疫等具有传染性的流行病也作为环境描述的一部分在作者笔下得以呈现。
在莎剧中,通常所说的生物学与病理学意义上的疾病不仅是作者为推动情节发展或制造戏剧冲突而做的一般设定,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涉及众多疾病意象。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者们对剧中人物展现出的病态生理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常麦克白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麦克白夫人被认为患有梦游症,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大体一致。
此外,莎士比亚还在《麦克白》中提到了“摸治”这一医疗手法,为疾病治疗覆上了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
在《麦克白》中,疾病现象“并不仅仅用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健康问题”,在起到表达主题思想、展现人物心理、塑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基本作用外,还“是对社会病态问题的象征或隐喻”。
[1]一、无序的社会文学中的疾病现象常与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一个最常见的隐喻便是认为处于黑暗或陷于危机的社会国家是患了疾病的。
健康的要素之一是身体诸器官的平衡稳定,疾病的重要表征之一是身体诸器官的失衡反叛。
《麦克白》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麦克白的叛乱,以及由叛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若以身体疾病隐喻社会疾病,那么剧中疾病现象隐喻的便是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自恋现象自古有之,但现今社会,随着网络和媒体的迅猛发展,自恋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与此同时,自恋这一现象也被广泛运用于大众文化中,包括文学、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等,成为了表达个体、集体心理状态的常见方式。
然而,这背后却也蕴含着一些深层的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自恋时代的现状、表现、以及其在大众文化中的隐喻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二、自恋时代的现状与表现1. 现象概述在当今的自恋时代,个体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繁荣为自恋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个体对自身外貌、能力和成就的过度关注和夸大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2. 具体表现自恋在社交媒体上表现为过度展示自我、追求点赞和关注等。
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对他人的忽视、过度自我中心等。
此外,自恋还表现为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的抵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过度认同。
三、大众文化中的自恋隐喻1. 文学作品中的自恋隐喻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往往被塑造为具有高度自恋倾向的角色。
这些角色通过自我中心的行为和言语来展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自恋现象。
2. 影视作品中的自恋隐喻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剧情设定等也常常反映出自恋的倾向。
例如,一些影视剧通过夸张的造型、过度的自信等来表现角色的自恋特征,从而引发观众对自恋现象的思考。
3. 社交媒体与自恋隐喻社交媒体作为自恋现象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自恋隐喻。
例如,朋友圈的“点赞”文化、自拍文化的盛行等,都是自恋在社交媒体上的具体表现。
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也揭示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倾向。
四、自恋的危害与反思虽然自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过度的自恋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它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的忽视和冷漠,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同时,过度的自我中心也可能使个体失去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这本书是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与心理学家Mark Johnson联合撰写的,他们在书中提出了“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以及文化都是通过隐喻来理解与表达的。
隐喻可以用于描述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方面,例如政治、社会、文化等等。
在疾病方面,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们将疾病隐喻为“战争”、“竞赛”、“敌人”、“定时炸弹”等,这些隐喻会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会影响医学界对疾病的治疗方式、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决策。
隐喻理论不仅适用于疾病方面,也可以用于文化研究。
文化隐喻可以用于描述文化的特征、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等。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天”被隐喻为父亲,“地”被隐喻为母亲,“水”被隐喻为金钱,这些文化隐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思维、语言以及文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用于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
在文化研究方面,隐喻理论可以用于揭示文化中的潜在规律和价值观,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1。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专业:准考证号:姓名:[摘要]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 揭示了人类文化在疾病隐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她的批评实践触及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隐喻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的文化与道德意义以及疾病与“他者”的建构。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疾病隐喻; 《疾病的隐喻》; 文化研究一、隐喻修辞与意识形态对于“隐喻”, 苏珊·桑塔格采用了亚里斯多德的定义, 即“以他物之名名此物”; 而所谓“疾病隐喻”, 就是把疾病作为形容词, 即说某事物“像”或“是”疾病, 是指这事恶心或丑恶, 在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上不正确。
桑塔格在论述中引用了西方文化中的许多疾病隐喻, 比如, “看任何一个大城市纵横交错的平面图, 就是在看纤维瘤的纵横交错”; “西藏的那种隐修生活方式, 对文明来说, 是一种结核病”。
这告诉我们, 隐喻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形式和修辞手段, 可能是危险的, 应该警惕和摒弃那些在文化上不正确、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欺骗性和鼓动性的隐喻, 尤其是疾病隐喻。
作为一种常识, 人们总是认为隐喻修辞的巢穴是文学语言, 它使文学描绘显得生动、形象和充满想象力。
然而, 这一常识逐渐为当代西方知识界所颠覆, 隐喻不再被视为文学语言的专长,而被确认为是语言、甚至思维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美国当代认知语言学家纳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其名著《我们赖以生活的隐喻》中指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生存和思考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本质上说都是隐喻性的。
”这一观点指出, 人类赖以思维的语言概念都是隐喻性的。
比如,“长江口”、“瓶颈”、“桌子腿”、“箭头”、“了如指掌”中的身体隐喻; “人生道路”、“社会舞台”、“把温度调高”、“情绪高涨”中的空间隐喻; “大脑是台机器”、“人类社会的肌体”中的结构隐喻等等。
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苏珊·桑塔格“疾病隐喻”研究导言:语言是人类交流与表达的重要工具,而在语言中,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旨在通过比喻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更易被理解。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关于疾病的隐喻,比如“这个问题是个顽疾”、“他的话痨症让人无法接受”等等。
在此,我们将探讨苏珊·桑塔格对“疾病隐喻”的研究。
正文:苏珊·桑塔格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她在其著作《疾病为喻》中深入探讨了疾病隐喻在我们日常语言中的使用,并对其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影响进行了分析。
首先,桑塔格从语言使用者的观点出发,认为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提到,我们使用隐喻时很少会意识到自己在使用隐喻,这使得隐喻具备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她以“战胜疾病”和“失去战役”为例,指出这些隐喻在我们谈论成功和失败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某人“战胜了病魔”,形容他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的坚韧和胜利,而当他们失败时,我们用“失去战役”来表达,强调了失败者在竞争中的努力和挫折。
这些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引发了一种身体和健康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桑塔格指出疾病隐喻在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疾病隐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身体和疾病联系起来,把它们描绘成了一种可以被理解和对待的实体。
这种联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和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常说“这个社会正在腐烂”,“政府是腐败的”等等。
通过将腐烂、腐败等疾病隐喻应用在社会和政府上,我们将抽象的社会问题具象化,让人们更易于理解和讨论。
这种疾病隐喻的使用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有趣,同时也让我们对于社会问题或政治现象产生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然而,桑塔格也提到了疾病隐喻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疾病隐喻的使用往往会将患者与正常的身体状态进行对比,产生了一种“正常”与“异常”的二分对立。
《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篇一自恋时代_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越来越常见到“自恋”这个词汇的出现,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它似乎已经从一种社会现象演变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自恋不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而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社会文化隐喻。
本文将探讨自恋时代背景下的这一现象,并对其在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进行研究。
二、自恋现象的流行与大众文化的关联自恋现象的流行与大众文化的推动密不可分。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体能够更加容易地展示自我,追求认同和赞誉。
在这一过程中,自恋成为了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和表达方式。
影视作品、网络文章、社交平台等大众文化载体中频繁出现关于自恋的描述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自恋文化的传播。
三、自恋作为疾病隐喻的心理学解读在心理学领域,自恋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然而,在大众文化中,自恋更多地被作为一种隐喻来使用。
这种隐喻化的自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追求,还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崇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作为一种疾病隐喻,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不安全感和追求认同的心理需求。
四、大众文化中自恋疾病隐喻的表现形式在大众文化中,自恋的疾病隐喻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常常被塑造成自恋的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自拍文化”和“点赞文化”也成为了自恋的象征。
此外,网络上的各种“选美”、“选秀”活动也使得个体在追求认同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恋的倾向。
这些表现形式使得自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深入人心。
五、自恋疾病隐喻的社会影响自恋作为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剧了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倾向,导致社会关系的疏离和冷漠。
其次,过度追求认同和赞誉使得人们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最后,自恋文化也可能导致人们忽视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疾病的隐喻》是美国文化研究学者Susan Sontag所写的著名散文集,文中主要探讨了疾病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
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疾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往往被忽视其文化属性。
但从Sontag的角度来看,疾病不仅仅是生理痛苦,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这本书中,Sontag以医学的角度为基础,对疾病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她从疾病的象征意义、医学的权威性、疾病与性别、疾病与权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疾病的象征意义上来看,Sontag认为,疾病是一种文化隐喻,它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癌症通常被视为一种死亡宣判,因此,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来自道德上的谴责、自我认同上的缺陷感等。
此外,疾病也可能受到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疾病可能被视为神的惩罚、冥界的使者等等。
从疾病与权力的关系上来看,又可以引出男女性别的话题。
Sontag认为,在性别中,女性往往容易被视为弱者,而男性则被视为强者,因此女性得到治疗和护理的机会较少,更易遭受疾病的“沉默”和忽视。
Sontag因而指出,将性别和疾病联系起来,可以揭示出很多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且呼吁人们在平等的角度上看待疾病和病人。
总之,Sontag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对疾病及其在文化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
她提出的诸多观点不但对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影响,同时也引导着我们正视疾病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在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探讨文化问题时,我们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读,以此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引言自恋(Narcissism)是心理学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以其自负和自爱而著名。
随着社交媒体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对自恋的关注越来越多。
自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但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自恋作为一种隐喻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对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进行探讨,并分析自恋隐喻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部分:疾病隐喻在大众文化中的应用1.1 社交媒体中的自恋隐喻社交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外貌。
然而,这种展示个人的行为,往往涉及到一定程度的自恋。
例如,“自拍狂魔”、“晒幸福”等词汇成为社交媒体中常见的描述,通过这些词汇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交媒体对于自恋行为的传播和推崇。
1.2 娱乐明星中的自恋隐喻娱乐明星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中一部分明星与自恋行为联系紧密。
他们通过个人形象的营造和宣传,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一些明星在公众场合中显得自负或自大,与自恋的性格特质相符。
娱乐明星的自恋行为被批评也被追捧,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自恋行为的一种态度,或者说,对自恋行为的一种认可。
1.3 商业广告中的自恋隐喻商业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
自恋隐喻则是商业广告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广告主通过强调产品对个人价值的提升,利用消费者对于自身形象的关注和自尊心的满足,来推销产品。
自恋隐喻的应用使得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二部分:自恋隐喻的影响2.1 对个体的影响自恋隐喻的广泛应用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看,自恋隐喻可以激发个体自我实现的动力,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过度的自恋可能会导致自信过剩和自大,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一定的冲突和障碍。
124医学人文视域下的疾病隐喻研究刘春娴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当前,疾病恐慌、医疗歧视、医患纠纷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文教育、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在医学、医道和医术上的回归任重道远。
本研究拟结合医学人文理念,以疾病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修辞与文本、话语与意义、思维与行为三个层面探索疾病隐喻衍生出来的文学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和社会蕴意,厘清疾病隐喻的内涵及其与人文医学之间的关系,具备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人文;疾病隐喻;医学教育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今,“谈癌色变”、“乙肝恐慌”、“艾滋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疾病的影响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疾病衍生的意义范围及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罹患乳腺癌仍笔辍不耕,思考疾病文化写就了批评文集《作为隐喻的疾病(Illness as Metaphor)》,掷地有声地论述了“疾病隐喻”,将文学批评延伸至医学领域。
10年以后,她再度发表《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
这两篇文章随后结集出版为《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AIDS and Its Metaphors)》,引起广泛热议,蜚声中外学界。
书中,桑塔格细致考察了疾病(尤其是传染性流行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病,如癌症等)的病症和意义,深入分析疾病是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被一步步被隐喻化,如何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批评、一种心理惩罚、甚至是沦为一种政治态度或者社会压迫的过程。
桑塔格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承载着“意义”。
[1]这些意义关乎文化、道德、伦理、军事和政治,而疾病获得这些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各种话语中把疾病作为一种隐喻修辞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