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9
二次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哪些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历史总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那么到底二次革命存在什么历史教训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次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二次革命的历史教训以制度限权力,民主法治应双翼并进由于对宋案处理不当,立即带来几个严重后果:第一:授人以柄,袁世凯以参加暴乱为藉口,宣布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议员的当选资格,使国会由于不足法定人数不得不停止运转,沉重打击了民主进程。
第二:这次军事冒险一个多月便全军覆没,国民党此举与民意背道而驰,赢得“暴民专制”的骂名,陷入孤立的困境。
第三:开启了辛亥革命后用武力解决政争的先河,而且在国民党带领下愈演愈烈,中国政治以此为起点走上歪路。
创巨痛深,应该永远记住:第一:拒绝造神,包括革命领袖在内的任何政治家都应接受公民的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享有任何特权。
第二:像同盟会那样的政治组织应该及时转变为民主政党,在党内建立严格的民主制度,一切重大举措和政策都应依照民主程序决策,不能让领袖独裁,以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第三:在现代国家的框架建立后,法治是解决国内一切纷争的最后手段。
法治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健全的,只有走上捐弃武力、坚持法治的道路,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次革命的经过1913年初,国会选举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取得多数席位。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党将以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准备出任内阁。
因而宋成为袁世凯专权的最大政敌。
是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伤重致死。
后来,大量证据证明此案的主使人是袁世凯。
宋案真相大白,袁氏遂遭到全国舆论谴责。
孙中山首先觉悟,力主武力讨袁。
他于3月26日返回上海,当晚便在黄兴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在会上坚决主张武力解决,先发制人,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并反复说服黄兴等人放弃“法律解决”的错误主张。
6月26日,宋教仁公葬于上海,送葬者达万人之多。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後﹐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厉行独裁的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
革命党人迅速协助租界当局捕获凶手﹐宋案真相大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但由於实力不足﹐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兴迟疑不决﹐主张法律解决﹐孙中山的革命动员受到挫折。
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见善後借款)﹐获得了战争经费﹐遂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5月初﹐北洋第六师﹑第二师在湖北都督﹑副总统黎元洪支持下相继入鄂﹐统制湖北地面﹐并监视江西。
6月﹐袁世凯又下令罢免坚决反袁的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继被迫下野。
孙中山面对革命党人不战而走的屈辱处境﹐愤懑万分﹐决心冒险起兵。
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於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於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
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
随後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
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连国民党的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因此﹐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在江西战线﹐北洋第一军於7月25日占领湖口﹐8月18日占领南昌。
在江苏战线﹐讨袁军於7月16日至22日间在徐州地区与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所部会战失利﹐直退南京。
上海讨袁军进攻北洋军驻守的制造局屡攻不克。
其馀各省动员起兵迟缓﹐湘﹑粤﹑闽北援之师迟迟不发。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各地相继取消独立。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北洋政府。
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
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孙中山散布消息称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筹划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白。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局部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二次革命造句欣赏1.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2.促成瓷砖印花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是辊筒印花。
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5.次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失败,逃到日本。
6.这在当地,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比喻难度之大。
7.总设计师所指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历史知识点】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由于当时尚未形成一种武力讨袁的社会氛围,并不是南北方军事实力差异所导致的。
当时社会弥漫着的"破坏告终、建设伊始"和厌弃战乱、渴求安宁的社会心理,最终导致了这场革命的失败。
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
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二次革命的失败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
袁世凯称帝失败之后,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
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
国民党联合资产阶级,并且没有兵权。
政治基础不牢,武装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败原因之一。
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
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
此外,亦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后全国民主气氛浓厚,宋教仁案仍有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可能,国民党急于讨回公道而诉诸武力,摧毁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代议制政体,成为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开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二次革命和两步走一·“二次革命”和“两步走”思想1·“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这种观点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保证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2·“两步走”思想。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观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二次革命”与“两步走”的异同(1)“二次革命论”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同于“一次革命论”主张过早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但是它却过分强调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只能处于助手和帮手的地位,否则就会改变民主革命的性质,从而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没有明确民主革命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就不可能正确揭示“两个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次革命论”的“左”倾冒险主义在正确认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本能的将资产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对象,从而混淆了革命性质,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民主革命。
(2)毛泽东提出: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是由革命任务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民主革命性质;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次⾰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次⾰命时间:1913年
⼆次⾰命⼜称讨袁之役。
相对于⾟亥⾰命⽽⾔的“第⼆次⾰命”,也就是说⾟亥⾰命不够彻底,袁世凯迫害⾰命⼈⼠,宋教仁遇刺。
孙中⼭号召⼤家再进⾏⼀次⾰命。
此次⾰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缺乏统⼀指挥,兵⼒不⾜导致失利。
孙中⼭等⼈再度逃亡海外。
护国战争时间:1915年——1916年
护国,顾名思义,护国的含义是维护中华民国国体。
保护民主的国家、避免被袁世凯侵占为帝制国家。
袁世凯⼤权独揽之后野⼼⽇益膨胀,随后在1915年称帝,希望能够恢复帝制,为了能够保卫共和民国,蔡锷,唐继尧等⼈发动了护国战争。
此次战役的结果是袁世凯军队败退,南⽅各省纷纷独⽴,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随后病逝。
护法运动时间:1917年——1918年
“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死后,政权由北洋系统把持,北洋军阀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在孙中⼭的领导下,爆发了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护法运动实际上沦为各个军阀扩张地盘的借⼝。
孙中⼭最终被架空。
护法成为空名。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命的终结。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因为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而主要地区又在江西和南京,故亦称癸丑赣宁之役。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北洋政府妥协。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
袁世凯篡夺国家政权初期,南方还有七八个省和十几万军队仍在革命党人手中。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
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
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
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
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认为宋案证据确凿,力主武力讨袁。
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
国会中大部分国民党议员更主张联合进步党人,依据法律,进行倒袁活动。
双方争论激烈,孙中山反复说明: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
当时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拥护。
正当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之际,袁世凯积极筹备军力,决定与国民党兵戎相见。
为了筹集战费,未经国会正式讨论,即于4月26日,也就是宋案公布的当天夜里,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数额为2’500万英镑的所谓“善后大借款”。
5月1日,任命段祺瑞为代理内阁总理,确立“战时内阁”体制。
调研题目:中山先生的无奈——对二次革命的探讨中山先生的无奈——对二次革命的探讨摘要: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在当时国民党内有着不同的声音,孙中山先生主张武力讨袁,但大部分人主张用法律来解决。
后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终于引发了二次革命。
这次的革命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结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是帮了袁世凯一把,让袁世凯更好地掌控了当时整个中国。
关键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孙中山;袁世凯;暴力革命一.二次革命大致背景及其目的辛亥革命后至二次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北洋军阀、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
但是立宪派掌握着很少的政治资源,对当时的政局影响不大,是一个被拉拢的对象。
其实是两大阵营在相互抗衡。
即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
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
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
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
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的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主张“速起兵以武力解决之”,而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