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苏长聚
作者机构: 山东胜利油田师专政治系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50-53页
主题词: 陈独秀研究;一次革命论;二次革命论;革命发展阶段;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国民革命;资本主义;思想认识;国家社会主义
摘要: <正> 如何评价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他在“五·四”运动后期至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内的思想变化,是近几年陈独秀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陈独秀系统地形成了“二次革命论”的理论体系;有的认为陈独秀并没有形成“二次革命论”的系统理论,与此相反,陈独秀所主张的倒是“一次革命论”。
上述两种观点笔者都难苟同。
下面仅就陈独秀如何对待中国革命发展阶段这一问题的认识作一分析,来探讨一下陈独秀这一时期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过程。
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理论备考妙招:“双一二三”原则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毛中特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下面把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概括为“双一二三”,具体内容如下:一、“双一”为一条总路线和一个革命道路1.一条总路线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了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段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其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一个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1)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2)近代中国革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客观原因:(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农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原因:(1)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2)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二、“双二”为二大任务和二类联系区别1.新民主义革命的二大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大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内外因关系的观点,通过一些史实系统的论述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产生的过程及其成因,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从另一些角度对“二次革命论”的产生及发展做一个粗浅的再探讨。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思想;再认识一.二次革命论的提出、发展在党史研究里,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这一主题素来是个研究热点,陈独秀是我们较为熟知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次革命论”的概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源于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片面理解所产生的。
学界中有的人认为陈独秀既是这种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人。
大体上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分为三个阶段。
1922年到1923年12月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
陈独秀在接受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于1922年的6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的文章。
他在文中明确的讲到:“中国这样的经济及政治状况,遂使中国的阶级争斗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阶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
”据此学界认为中国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是由陈独秀最早提出的。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作者:考秀坤吕嘉成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陈独秀思想理论中的“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角度剖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石,运用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法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和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革命外敌入侵迫使中华民族重新思考国家未来之路。
在中国人的不断斗争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扛起了这个重任,其中陈独秀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步走即是“二次革命论”的核心思想。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在我国最早提出的,而这一思想核心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中,针对德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断革命论”,即是无产阶级首先同资产阶级一起完成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提出“当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决战还在后面,但共产主义者不能指望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以前就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那么共产主义者为了本身的利益就得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权,以便随后能尽快地把它推翻。
因此,在自由派资产阶级同政府的斗争中,共产主义者始终应当支持自由派资产阶级,但也应当随着他们。
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胜利中得到的好处只能是以下这些:1.得到各种让步,使共产主义者易于捍卫、讨论和传播自己的原则,从而使无产阶级易于联结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准备战斗的和有组织的阶级;2.使它们确信,从专制政府垮台的那一天起,就轮到资产者和无产者斗争了。
”这即是最早“不断革命”的核心内容。
此后,陈独秀将“二次革命论”思想带入中国,以期解决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
他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即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观点在中国的最初运用。
二次革命论的内容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某一领域或领域内部出现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或革命。
这种变革一般是以前一次变革的延续或深化为基础,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的出现。
二次革命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原有的体系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和创新。
二次革命论在历史上有许多实例,其中较为有名的有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发生的一场由手工业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巨大变革。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第二次革命,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革命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的变革。
这场革命使得人们可以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人们开始意识到,仅仅拥有信息并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形成有用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第二次革命,即从信息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
知识时代是指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
在知识时代,知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和迭代。
知识时代的特点是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共享,这为人们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便利。
然而,知识时代也面临着知识爆炸和知识泛滥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质量和有效性。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第二次革命,即从知识时代向智慧时代的转变。
智慧时代是指以智慧为核心的时代,它强调的是智慧的创造、运用和共享。
在智慧时代,人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时代的特点是人机融合和智能化,人们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名词解释1,黄埔军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
主要学科为:炮兵,步兵,工兵,政治等,共收六期学生。
黄埔学生曾参加东征,南征及北伐战争,为革命发展做出贡献,中共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
2洛川会议: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
1937年8月22-25号,中共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毛泽东上做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任务的报告。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战救国十大纲领》。
会议指出新建段的中心任务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
3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关于纠正王明“左”倾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的会议,此次会议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战胜分裂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是党在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八七会议:中共中央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八七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5“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引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对。
1919年由胡适,李大钊等人指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问题和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主义)此争论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
通过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一次革命论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1]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
中国也难以独异”。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观念和对阶级力量的错误估计出发,得出了中国革命的公式:“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就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能站在消极的帮助地位,民主革命的胜利,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只不过“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的能力之机会”。
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发达起来了,无产阶级才可能进行本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即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种反对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理论。
历史证明,这种理论在中国是不正确的。
“二次革命论”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硬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其错误就在于陈独秀等人根本不懂得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所处的新的时代特点与中国国情,不懂得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其错误还在于陈独秀等人错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过低的估计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是放弃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给中国革命造成过严重的危害。
这种理论同新民主主义思想是对立的。
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本主义专政的阶段。
“二次革命论”恰恰是要横插一个资产阶级的专政的阶段。
其错误主要是否定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