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与干扰性脱节_赵昜
- 格式:pdf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4
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1.电磁辐射干扰产生的原因与消除的方法1.1传输线消除外部电磁干扰的原理显示系统的传输线主要是同轴电缆,此外也有部分使用双绞线。
不论是同轴电缆还是双绞线,它们都具有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同轴电缆是采用屏蔽的方法抵御电磁干扰的。
同轴电缆由外导体和内导体组成,二者是以电缆中心点为加以的同心圆,因此叫做同轴电缆。
在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作为填充料。
外导体通常是由钢丝纺织而成的网,它对外界电磁干扰具有良好的作用。
内导体处于外导体的严密防护下,因此,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双绞线是采取平衡的方法消除外界电磁干扰的。
在经线的一对线中,两条导线的物理特性(材料、线径)完全相同,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纽绞。
这样,外界干扰源与每条线的电磁耦合参数完全相等,产生干扰电流也完全相等,而流经终端负载的方向相反,相互抵消,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1.2强电磁辐射对线路的干扰与消除综上所述,传输线具有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因而可有效的传输信号。
传输线具有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通常用干扰防卫度来表达,其定义是:干扰源信号强度与传输线中产生的干扰信号强度的比值,再取其对数。
干扰防卫度越大,表示抗干扰能力越强。
传输线的干扰防卫度足以抵御通常情况下的各种干扰。
但是,当干扰源过强,超过了传输线干扰防卫度,就会对图像信号产生干扰。
这些强电磁干扰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附近有强电磁辐射源。
第二,布线设计不当,强电线路对传输线产生的干扰。
强电磁辐射源通常有大功率电台或有电磁辐射的电器设备。
强电磁辐射产生的干扰在图像上的表现是网状波纹干扰。
对于此种干扰,可采取以下方法消除干扰。
第一,尽可能避开干扰源,显示系统设备和线路要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选择屏蔽性能好的电缆。
同轴电缆的外屏蔽网的编织密度直接影响到电缆的干扰防卫度,编织密度越大,防卫度越高。
因此,应选择编织密度较大的电缆。
市场上的电缆品牌较多,质量亦有差异。
因此,要注意选择质量好的电缆。
自动化仪表干扰原因及抗干扰策略的研究梁力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我国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自动化控制仪表已被逐渐应用到了生产过程中。
各项仪表的应用为工作人员了解机械运行状态、压力情况,以及生产环境情况提供了量化的指标。
但受电磁波、机械运行以及运行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自控仪表系统很容易被干扰,进而导致仪表的显示数值出现误差。
可见,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有必要对仪表的防干扰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控仪表系统;原因;防干扰策略一、自动化仪表技术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是当前工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系统,它可以被视为“信息机器”,比起传统的工作方式而言,它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并且帮助工作人员实现了对工业生产的高水平控制,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可以理解为电信号的输入、转化以及输出。
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可能影响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输出现不稳定以及不精准情况的干扰因素,并且展开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当前,影响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二、自控仪表系统的干扰表现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为电磁流量计、液位计,以及浓度计的常见干扰类型。
鉴于上述仪器的功能,均需在电磁环境下发挥。
因此一旦产生电磁干扰,仪器测量指标的准确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仪表运行过程中,电与磁可经电路与磁路对仪表产生干扰。
如仪表运行周围环境存在强磁场,则测量仪表的电路与导线时,往往可见明显的干扰电压。
上述现象表明,仪表周围的电磁环境已经对其运行的可靠性,及其参数显示的准确度造成了影响。
需立即给予解决,以防增加化工生产的风险。
3.机械干扰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因机械干扰所导致的仪表参数不准确的问题时有发生。
导致机械干扰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施工人员震动、敲打、冲击等工作的执行有关。
自控仪表系统中,各项元件,均具有极强的精密度及灵敏性。
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仅用模拟电路就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一、引言工频干扰是指电力系统中传输与分配交流电能所带来的频率为50Hz或60Hz的电磁辐射干扰。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得工频干扰对于正常电子设备的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而想要消除这种干扰,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仅使用模拟电路就可以达到消除工频干扰的目的,本文将探讨一些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二、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中,为了消除工频干扰,需要使用滤波器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或者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处理干扰信号。
这类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干扰信号的影响,但是却有一些局限性。
1. 复杂性:传统方法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计算能力,不利于实际应用中对系统进行优化。
2. 时延:由于信号在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输出信号的时延增加,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不适用。
3. 功耗:传统方法需要使用复杂的滤波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需要大量的功耗,对于功耗要求较低的系统不适用。
三、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在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仅用模拟电路来消除工频干扰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仅用模拟电路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1. 差分输入运放法:差分输入运放法可以用于减小电路中对地反馈引起的工频干扰。
差分输入运放可以将输入信号分为正负两路,并在输出端的差分运算中抵消工频干扰,起到了消除干扰的效果。
2. 零点匹配法:零点匹配法通过在电路中引入能够产生与干扰信号相反相位的信号来抵消干扰信号。
通过调整零点匹配的参数,可以使得干扰信号在某些特定频率下抵消。
3. 干扰抵消电路:干扰抵消电路利用了干扰信号和输入信号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干扰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来达到与输入信号抵消的效果。
【心电学】干扰性房室脱节当窦房结兴奋性减低或异位节律点兴奋性稍高时,心脏内同时形成了两个节律点的活动,且两个节律点的频率相近,异位节律点的频率则略高于窦房结,而控制心室活动。
当窦房结下传的激动(P波)达房室结(或心室)时,该处正处于前一个兴奋后的不应期,因此激动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干扰的结果使窦房结的激动只能支配心房形成P波,而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激动支配心室形成QRS波,使心房与心室活动彼此分离,这种现象称为脱节(或分离)。
但这并不是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若窦性激动下传恰逢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则激动仍可以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心室被夺获,简称心室夺获。
由干扰所引起的心电图的变化,常与传导阻滞相似,但干扰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巧合的结果,应与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别开来。
1. 发生机制有两种基本心律的变化异常可导致房室分离,即激动的起源异常和激动的传导异常。
1.1激动起源异常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1.1.1激动延迟出现所导致的干扰性房室分离激动延迟出现可导致干扰性房室分离。
例如在窦性心动过缓中,由于窦性周期的拉长和窦房结对低位起搏点频率抑制作用的解除,低位起搏点将被动地按其固有周期发生一次或多次激动,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此时延迟出现的窦性激动可能与逸搏性激动同时出现,从而使这两个激动相遇,彼此干扰对方而导致干扰分离。
房室干扰可能仅发生1个或2个,有时也可持续3个或3个以上而导致一个时段的分离。
但是这种房室分离很少会维持一段长的时问,因为这种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会合并窦性心律不齐,当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低位起搏点的频率时,窦性心律将重新控制心脏的活动。
应该指出,先有窦性心动过缓才会导致窦性心律与逸搏的干扰,然后再出现分离,而不是先有干扰分离后再出现心动过缓,系激动起源异常。
1.1.2提早或加快的异位激动所导致的干扰分离干扰分离可能是低位的交界性或室性起搏点早期或加速地形成激动的结果。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赵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干扰现象完全性不完全性间歇性心室夺获心房夺获全部性)夺获搏动部分性)融合波延迟性)相性差异性传导企图性)隐性夺获意外性)超常期传导房室脱节干扰阻滞表1房室脱节和干扰的表现形式。
干扰与脱节是心律失常的继发现象。
当房室脱节时,窦性激动如恰遇房室交接区心律的应激期便能下传产生室性夺获波群,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即窦性激动影响了房室交接区心律的规整性,这不属于干扰现象。
激动传导的干扰现象表现为:1.两个不同来源的激动同时或几乎同时激动心房(室),遇到彼此的绝对不应期而产生房(室)性融合波群。
2.两个激动先后从同方向下传时,如果后一激动恰落在前一激动的绝对不应期而中断,或落在相对不应期而缓慢传导,这就形成了前一激动干扰了后一激动的传导性。
简言之,如激动落在另一同时异向激动的绝对不应期中而不能应激,称完全性干扰或绝对干扰,常表现为房性或室性融合波群;或落在相对不应期中则应激缓慢,称不完全性干扰或相对干扰,表现为差异性传导。
这些干扰现象都属于生理性传导障碍,有保护心脏正常运转的作用。
当心脏的两个起搏点并行产生激动,在一系列的搏动上都产生了相互不能应激的干扰现象,称为脱节(干扰性脱节)。
它和病变心肌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所致的病理性传导阻滞(阻滞性脱节)不同。
房室脱节最多见于房室交接区。
其原因除传导阻滞外主要由干扰所引起。
其表现形式可有多种(表1)。
1.窦房交接区内干扰(1)完全性窦房干扰舒张晚期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激动在窦房交接区内相互干扰,房性期前收缩未能侵入窦房结而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P _P c _P 间期=2(P _P 间期)。
偶尔,也可发生在有逆行P 波的房室交接区性或室性搏动时。
(2)不完全性窦房干扰间位性房性期前收缩常有窦房交接区隐匿性逆传,可使随后窦房结激动的S _A 间期延长,称为干扰性窦房传导时间延长。
体表心电图可见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性P 波推迟出现,以致间有房性期前收缩的窦性P_P 间期延长(不完全性插入性房性期前收缩),其后一个P _P 间期相应缩短,两个P _P 间期的平均值恰与一个窦律周期相等,即P _P c _P 间期略>P _P 间期,而P 1_P c _P 2_P 3间期=2(P _P 间期)。
2.心房内干扰(1)完全性心房内干扰(房性融合波群)。
当两个起搏点发出的激动各自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所产生的P 波称房性融合波群,其形态多变,但介于两者之间,窦性P 波或房性P 波均可与来自心房、房室交接区、心室的激动在心房内产生融合波群(图1)。
(2)不完全性心房内干扰(3相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有人报道,在单源性期前收缩性房性心动过速中,较短P c _P c 间期时,房性期前收缩的形态与其余房性期前收缩有所不同,类似3相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故认为可能是3相心房内差异性传导。
3.房室交接区干扰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例如:(1)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房性P波受阻未下传,或虽下传但P_R间期延长。
(2)房室交接区性、室性期前收缩与窦性(或房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QRS波群前未见有关的P波,其后有直立P波,且未继以QRS 波群。
(3)插入性房室交接区性、室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过早的QRS波群后窦性P波受阻,或下传的P_R间期延长。
(4)房室交接区逸搏与窦性心律的干扰。
长间歇后出现的QRS波群前未见直立P波,或有P波但P_R间期小于0.10s;这个QRS波群后有直立P波,该P波未继以QRS波群。
4.心室内干扰(1)完全性心室内干扰(室性融合波群)。
2个甚至3个起搏点发出的激动各自激动了心室的一部份而产生的QRS波群称室性融合波群,其形态多变,但介于两者或三者之间,可以是窦房结_心室、心房_心室、房室交接区_心室、心室_心室以及窦房结_房室交接区的室性融合波群。
窦房结_交接区的室性融合波群产生的基础是房室交接区存在着纵向分离和优先传导现象。
一般来说,当窦性激动传入房室交接区时,先以较缓慢速度(约50mm/s)通过结区传导,当到达结希区以至房室束时,激动即沿长轴方向呈同步快速(1000~1500m m/s)传导,使窦性激动比较一致地下传至心室。
又若是房室交接区异位起搏点位于结_希区或希氏束中央部位,其发出的激动同样循正常窦性激动传导顺序下传至心室,产生与窦性相同的QRS波群。
此两者均使优先传导现象不易显露。
只有当交接区起搏点在边缘部位,其发出的激动由于纵向优先传导,使同侧心室肌较对侧心室肌稍早激动而出现QRS波群轻度畸形,同时还必须是晚期出现的交接区性激动才有可能,当其下传时恰遇窦性激动也已传到房室交接区,则心室被此两者一起激动而形成特殊类型的双源、同向、同步的室性融合波群。
预激综合征的QRS波群是因窦性或室上性激动同时经旁道和正常房室交接区下传至心室所致,故是一同源、同向、同步的窦房结_旁道室性融合波群。
另外,窦房结_交接区_心室和窦房结_心房_心室的室性融合波群则为3源性室性融合波群,偶有报道。
(2)不完全性心室内干扰(3相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1.窦房交接区干扰性脱节窦性节律与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组成干扰性窦房脱节,可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后者存在窦房结_心房竞争现象。
图1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短串完全性干扰性心房内脱节。
R1、R2系窦性心搏,随后发生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心室率107次/min,P3、P4、P5为不同程度的房性融合波,P6~P12为心房夺获。
干扰性脱节现象2.心房内干扰性脱节由一系列完全性心房内干扰引起。
3.房室交接区干扰性脱节(交接区_交接区脱节)4.房室干扰性脱节(1)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窦性心动过缓与房室交接区心律的组合。
正常窦性心律或窦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这种并行心律的频率相近,而交接区激动比窦性激动频率稍快,加上房室交接区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行性单向阻滞,因此,窦房结激动和房室交接区激动分别控制着心房和心室,构成干扰性脱节中常见的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干扰性房室脱节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之分,严格地说前者不可能长期存在(图2)。
图2同步记录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与房室交接区心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构成的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其中R 4系心室夺获,P _R 间期0.36s 。
钩扰与等频性房室脱节(2)窦房结_心室脱节正常窦性心律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逸搏心律的组合。
(3)心房_交接区脱节房性与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的组合。
(4)心房_心室脱节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组合。
(5)房室干扰性脱节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常见的是原有2B 1房室传导阻滞伴交接区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貌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原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逸搏心律使之暂时出现貌似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心室内干扰性脱节由一系列完全性心室内干扰引起。
组合干扰性房室脱节的两种心律频率偶尔相等,则称为等频性房室脱节(isorh y thmic A _V dissociation),表现为房室同步化,其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并非巧合,而与钩拢现象(accrocha g e)有关。
所谓钩拢现象,通常见窦房结_交接区脱节的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或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后者曾称为室性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前者心电图表现为原来频率相对较慢的P 波逐渐赶上并接近频率较快的QRS 波群,使P 波与QRS 波群重叠直至超越QRS 波群(失职性和僭越性房室脱节dissociation by default and usurpation)。
这种现象可以维持数搏,甚至可持续10余min 。
钩拢现象是一种正性变时性作用的干扰现象,它的发生机制可用窦房结的/伺服机制0来解释。
所谓伺服机制是一种应用反馈信息纠正另一系统偏差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对窦房结的反馈。
例如当P 波从QRS 波群后逐渐前移使两者重叠,心房收缩协助心室充盈作用减少,心室每搏量或血压有所下降,反射性提高窦性心率,P 波再向QRS 波群前移动,心室每搏量或血压有所上升,又使窦性心率减慢直至恢复正常,其间心房率与心室率暂时出现同步化。
另外钩拢现象也与心电_机械活动有关。
Levy 曾提出将等频性房室脱节的心电图分为两型:Ñ型较常见,P 波周期性在QRS 波群前后移动,代表一种生物学反馈控制系统;Ò型图3Ò导联连续记录示首行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P(P -)波,心率75次/min 。
第2行窦性心律加快使P -波转为房性融合波(P 2~P 5),P 6波起全部夺获心房,位于QRS 波群之后,造成房室脱节并逐渐前移,隐藏于QRS 波群内(第3~5行两个箭头符号之间),P 波与QRS 波群的位置固定不变。
第6行窦性心律继续增快超越QR S 波群之前,最终恢复窦性心律。
本例钩拢前后的窦性心律与非阵发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的心率很接近,后者略快于前者。
临床意义少见,P 波与QRS 波群固定不变。
1977年Fried -man 报道1例等律性房室脱节的发生和消失的全过程,并同时具有Ñ型与Ò型心电图特征(图3)。
干扰与干扰性脱节是一种生理性传导障碍,其本身并无重要性,临床意义取决于引起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的原有心律失常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由于任何一种心律失常都有可能掺杂有干扰与干扰性脱节现象,甚至构成令人困惑或难以辨认的心电图改变,因此掌握这一基本心电现象是颇为重要的。
(收稿:2001)09)20)疑难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儿童心电图学习班招生由浙江省医学会与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联合举办。
时间2001年12月24日~30日。
专题讲座:差异性传导、拖带、蝉联、空隙、希_浦系折返、隐匿性传导、并行收缩、超常传导、儿童(含胎儿)心电图等;读片(含体表心电图、心电生理、起搏心电图)讨论百余张。
学费、书费、教材费等共480元,膳宿代办,费用自理。
本班授予浙江省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
欲报名者请函寄或电告杭州市朝晖三区3号杭州中华心电图专修学校莫校珍收,当即寄/入学通知及回执0,邮编310014,电话(0571)85231153、8516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