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
- 格式:ppt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38
肠道菌群失调症Chang Dao Jun Qun Shi Diao Zheng一概述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二病因1.饮食因素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
无纤维食物促进细菌易位。
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
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
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
3.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
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肠道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
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
应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杆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
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
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什么并发症*导读: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下列疾病:*1、急、慢性腹泻:典型的菌群失调腹泻病例,大多发生在抗生素应用之后,此时大部分正常菌群中的生理性专性厌氧菌减少或消失,而其中具有耐药性的"过路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等过度繁殖。
此外,正常肠菌由于在抗生素影响下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也可引起腹泻。
对这些病例的检测结果表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如肠杆菌、肠球菌等明显减少或消失,并且厌氧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也明显减少。
在腹泻停止后,肠道菌群也恢复正常。
临床与动物实验均已证明肠道茵群失调可引起急性腹泻。
某些旅游者腹泻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气候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急性腹泻的一些非特异病原菌,如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亦可引起慢性腹泻。
但事实上,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原菌就是常住菌的比例失调。
只有少数"过路菌"是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
康白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热带脂肪泻:尽管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有足够证据表明,热带脂肪泻的慢性腹泻,体重下降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叶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是来源于小肠肠道菌群失调。
本病患者粪便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明显多于厌氧菌,而健康人则前者是后者的lo。
进一步研究证明在热带脂肪泻患者的回肠内已分离出能产生肠毒素的肺炎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
这说明本病的临床表现是近端小肠定植了上述细菌所致,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主要定植在大肠。
*3、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以胃肠道解剖异常和生理功能紊乱为特征,此种改变促使结肠型菌群在小肠上部定植而导致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
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综合征患者的小肠细菌分析证明需氧菌和厌氧菌都存在。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轻度菌群失调:在去除致病因素后,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以恢复好转。
这种情况通常见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2. 中度菌群失调:即使去除病因,肠道症状往往不能恢复,并且出现慢性肠道症状。
3. 重度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需要通过粪便性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特异性诱因,例如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如便秘、腹泻、胀气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有哪些?
*导读:很多患者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不了解,所以都抱有“不治自愈”的心理,常常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加重。
再后悔都来不……
很多患者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不了解,所以都抱有“不治自愈”的心理,常常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加重。
再后悔都来不及了,那么肠菌群失调会有哪些危害呢?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
肠菌群失调时,容易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
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维持平衡,对“外来”致病菌能起有效的防卫作用。
但是当长期应用抗生素等药物、疾病发作,饮食不当和水土不服等都容易使体内的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而引起菌群失调。
肠菌群失调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腹泻、便秘等疾病的几率大大增高。
出现肠菌群失调后,在人体的消化系统反应最为明显。
对于
女性来说,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症,对儿童来说,容易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对老年来说,肠菌群失调导致众多疾病的丛生。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了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危害了吧,肠菌群失调不可小视,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酿成悲剧。
在此,祝愿广大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菌群失衡的那些提示信号。
一、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感冒一般是病毒、细菌侵害机体所造成,当病毒、细菌侵害人体时,身体自身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被积极调动,对抗、吞噬这些外来侵略者,使病程缩短。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病毒超过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所能发挥的消灭能力,致使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害。
反复感冒与机体的免疫力差有直接的关系,身体抗病能力不强,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所以就容易反复发作。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70~80%是分布在肠道内或者肠道周围,肠道菌群失衡是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腹泻便秘及其它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有食物过敏、应激反应、乳糖不耐受、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使用激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其肠道菌群不平衡,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
瑞典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酪酸梭菌会减轻产气、痉挛等症状甚至痊愈。
三、食物不耐受人体自身有能力代谢降解单糖、双糖、淀粉和蛋白质等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
但也有部分例外。
绝大多数的非淀粉多糖和其他一些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物质是被我们的共生微生物降解的。
所以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所摄入的食物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食物不耐受。
如果肠道中缺乏某些降解摄入食物的细菌,那么不仅通过这些食物改善健康的愿望会落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肠漏。
四、焦虑抑郁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困扰科学家的是这种伴随着抑郁出现的轻度炎症,究竟起源于哪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
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
所以研究者们认为未来益生菌产品或许可以替代抗抑郁药物或者至少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剂。
dysbiosis名词解释
肠道菌群失调(dysbiosis)是指肠道内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彼此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有害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或是菌群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抗生素的滥用、压力、疾病等。
这些因素可以干扰菌群的平衡,导致有害菌的增殖,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肠胃道疾
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免疫系统紊乱等疾病存在关联。
为了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
持肠道菌群平衡的关键。
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有助于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其次,避免滥用抗生素,仅在有必要时使用,并且在使用后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
此外,控制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
总之,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菌群组成和功能紊乱的情况,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
通过采取适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维护身体健康。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原因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不当:如果小儿平时不注意饮食,经常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或者经常吃不干净的食
物,可能会使肠道部位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
2.腹部受凉:平时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受到寒凉刺激后,可能会导致肠道痉挛,引发肠道
菌群失调。
3.肠道免疫功能低下:由于小儿的肠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肠道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4.药物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导致肠道菌
群失调。
5.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感
染,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为了预防和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和腹部保暖,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以及及时治疗肠道感染等疾病。
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中医辨治经验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异常变化,导致
肠道功能紊乱,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肠道菌群失调
与脾胃虚弱、气滞湿阻、肝胆不和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辨治肠道
菌群失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关键器官,对肠道菌群
的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脾胃虚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此,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可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四君子汤、理中汤等。
2.理气化滞。
肝胆功能失调,容易导致气滞湿阻,阻碍肠道菌群
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中医建议通过理气化滞,促进气血畅通,有助于
改善肠道环境。
常用的中药有枳实汤、香附丸等。
3.调节肝胆。
肝胆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对肠道菌群的生长和
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若肝胆功能不佳,会引起消化系统紊乱,诱发肠
道菌群失调。
因此,应通过调节肝胆,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改善肠
道环境。
中药中以柴胡汤为代表。
4.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呵护消化系统的重要一环。
应注意饮食清淡、多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和吸烟。
综上所述,中医辨治肠道菌群失调,需要综合施治,采取个性化
治疗方案,既要注意病灶治疗,又要全面调理,注重饮食与生活方式
的调整,从而达到修复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