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东门行
- 格式:pdf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21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东门行篇一:柳宗元《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作品,仿乐府诗体制而作。
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柳宗元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咽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
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东门行反映征战之苦
这首民歌也是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瑟调曲》。
“相和歌”的乐曲,都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乐”,歌辞也是“街陌讴谣”,其中许多都是优秀作品,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
“行”,歌行,诗体的一种。
《东门行》,就是其中具有战斗性的优秀民歌之一。
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对夫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时期下层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一个城市贫民(是老汉、青年或壮年,文中未作具体提示,但从内容看,至少不是青年,也是一个富有阅历而又尚有血气的“穷汉”)。
在封建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铤而走险,连老婆也难以劝阻。
民歌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叙述,揭示了一个真理:穷则思变,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从而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矛盾的一个侧面,歌颂劳动人民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东门行》赏析《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
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
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东汉时,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
《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不少选本和论著将“今非”二字划入妻子的话中,与人物性格似有不合,诗中的女主人公比较软弱,她恐怕不会断然否定丈夫的行为,只不过哀求他不要惹出什么麻烦和危险来罢了。
反映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1.《东门行》: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苦家庭的生活困境和无法忍受的痛苦,男子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铤而走险的道路。
2.《妇病行》:这首诗通过一个病重妇人的视角,展现了家庭中的贫困和无助,以及母子分离的悲惨场景。
3.《孤儿行》: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孤儿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他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却饱受贫困和苦难的煎熬。
4. 《陌上桑》: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采桑女子在面对权贵调戏时,勇敢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
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社会压迫下的坚韧和智慧,同时也展示了汉乐府民歌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5. 《秋浦歌》:这首诗以一个渔夫的视角,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自然界的压迫下求生存的艰辛。
通过描绘丰收的景象,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勤劳致富的信念。
6. 《长歌行》:这首诗以一个戍边战士的身份,反映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 《上山采薇》: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子在山林中采薇的生活,展现了劳动人民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和勤劳。
作品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少年从军后的生活,反映了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破坏。
作品以动人的情感,呼吁社会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
9. 《悲歌》:这首诗以一个戍卒的身份,表达了战争中的劳动人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作品以悲壮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10. 《北伐歌》:这首诗以一个北伐战士的视角,反映了战争中的劳动人民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而奋勇向前。
作品展现了民族自豪感和英勇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些汉乐府民歌作品,通过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和生活困境,展现了汉朝时期社会风貌的多样性。
它们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译文及注释:译文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
少年刺客,杀人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
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
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
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难辨;聂政行侠,深井认尸。
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注释⑴古东门行:乐府旧题,多写时事。
⑵汉家三十六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纠合六个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
东方:本指吴楚等国,这里是借以暗指叛将吴元济盘踞的淮西地区。
吴元济叛乱后,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一时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⑶鸡鸣函谷:《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到秦为客卿,受到秦王的猜忌和扣留,后设法逃出,半夜潜至函谷关。
按关法规定,要等鸡叫后才能开关放行。
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善为鸡鸣的,他一学鸡叫,引得周围的鸡跟着大叫起来,关吏打开关门,让孟尝君逃出了关口。
客如雾:指当时过关的人很多。
⑷貌同心异:指人群中的人虽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怀有心事,有的心怀鬼胎。
数:计算,这里转意为识别的意思。
⑸赤丸:据《汉书·尹赏传》记载,长安城里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雇用少年当刺客。
行动前摸取弹丸分派任务,摸得红色弹丸者杀武官,摸得黑色弹丸者杀文官。
夜语:指刺客夜间联系的暗号。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前言】《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东门行原文及赏析东门行原文及赏析原文:东门行[两汉]佚名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及注释: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注释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怅:惆怅失意。
盎(àng):大腹小口的陶器。
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别人家。
哺糜(bǔmí):吃粥。
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duō):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赏析:《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