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3《威尼斯商人》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威尼斯商人》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威尼斯商人》,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剧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爱情、正义等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
2.理解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和关系。
3.分析剧本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剧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分析剧本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剧本的初步了解和疑问。
(二)剧本分析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剧本中的角色,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关系。
2.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对角色的分析。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关系。
(三)主题探讨1.学生讨论剧本中的主题,如友谊、爱情、正义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题的寓意,如友情的重要性、爱情的真谛、正义的必要性等。
(四)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扮演角色,注意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
3.小组展示: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对剧本和人物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作品评价:学生的角色扮演、分析报告等。
3.作业评价:学生对剧本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对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威尼斯商人》这部剧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剧本中的主题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威尼斯商人》教案教学目标l.注意戏剧冲突是怎样展开、曲折变化的。
2.从中认识夏洛克和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赏析一般的戏剧,了解故事情节及欣赏生动优美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2.初步学写戏剧评沦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教师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为引子展开话题,让学生畅谈对金钱的理解。
生:钱就是一种人类发明了用来刺激人不断追求的东西。
生:钱是一条看不见的绳索,一旦你中了它的圈套,它会紧紧地勒住你的脖子,让你摆不脱挣不掉。
生:钱本来没有什么能耐,但是到了人的手里,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一样变换出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东西来。
教师由学生的发言引出名句——“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为尊贵……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让学生理解话语中表现出的对金钱的态度。
二熟悉作品,把握情节.1.听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及生词。
字:恻隐(cè)尊翰(hàn)疱代(páo)词:(l)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2)尊翰:对别人来信的尊称。
翰,这里指书信。
(3)稽:查考。
(4)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这里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5)庖代: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简单说法。
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这里指代理他人的职务,庖,厨师。
(6)钓裁:恭请作出决定的意思。
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裁,判断,决定。
2.作者及作品简介:(1)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剧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威尼斯商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
2.理解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2.理解并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合作阅读法2.讲授法3.讨论交流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体素材引入话题,介绍威尼斯商人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2.阅读活动(25分钟)2.1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合作阅读相应的段落,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根据段落内容,简述主要人物巴萨尼奥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巴萨尼奥对安东尼奥的态度和行为有何反应?2.2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段落内容,展示本组的理解和解答。
3.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进行总结。
4.教学展示(15分钟)教师运用讲授法,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为线索,介绍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重新分组,每组分配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问题:1)为什么巴萨尼奥对安东尼奥这样恶劣的行为?他的行为反映出了什么样的价值观?2)安东尼奥对巴萨尼奥的感受和态度是什么?他是否应该继续帮助巴萨尼奥?6.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并提出个人的问题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总结。
2.思考并回答:如果你是安东尼奥,你会如何处理巴萨尼奥的请求?为什么?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威尼斯商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赏析后再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莎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
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节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的西娅的戏。
戏剧情节波澜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生动而又富于个性化,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品味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学写戏剧评论。
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三.教学重点: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了解作者通过剧本所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
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位作家,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也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他就是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他以奇伟的笔触,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他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威尼斯商人》,领略这位大师的风采!(出示幻灯片)(二)、介绍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一生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九年级语文《威尼斯商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威尼斯商人》,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思考友情、爱情、正义、法律等话题。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
2. 故事梗概: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夏洛克、安东尼奥、波西亚等。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友情、爱情、正义、法律等。
5. 语言艺术:欣赏小说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4.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威尼斯商人》。
2. 参考资料: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活动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威尼斯商人》的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基本知识。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3.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对小说中复杂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3. 对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
第2周: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
第3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第4周: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5周: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威尼斯商人》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第13课-威尼斯商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豁免、万恶不赦、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和钱打交道。
面对钱这个东西,有人欢笑,有人哭泣,有人苦恼,有人得意……还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在你心目中,究竟钱是个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钱的看法,说的很有道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领略他对钱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莎士比亚作品现存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雨果誉莎士比亚为“戏剧界的神人”。
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威尼斯商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情感;(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威尼斯商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手法;2.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矛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威尼斯商人》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注重情感表达和台词表演。
5. 课文解析:(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2)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
7.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相关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