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东门行》赏析《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帐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
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
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
东汉时, 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
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
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
“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
东门行诗歌鉴赏
1. 《东门行》这首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诗里的每个字都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你不想去听听吗?
2. 哎呀呀,《东门行》的情感表达好强烈啊!简直就像夏日里的一场暴雨,直接冲击着你的心灵,你难道没感受到吗?
3. 嘿,你们知道《东门行》吗?那可不是一般的诗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里面藏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还不赶紧去打开看看?
4. 哇塞,《东门行》里的人物形象,那叫一个鲜活!就像你身边熟悉的朋友一样,能让你产生深深的共鸣,这多神奇啊!
5. 《东门行》的意境啊,就如同梦幻的画卷!你可以在其中尽情遨游,感受那独特的氛围,你还在等什么呢?
6. 哟呵,《东门行》的语言简洁有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人心,这种魅力谁能抵挡得住呢?
7. 嘿,想想看,《东门行》是不是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8. 哎呀,《东门行》的魅力简直无法阻挡!它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你,让你欲罢不能,是不是这样啊?
9. 哇,《东门行》这首诗真的绝了!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你能不被它吸引吗?
10. 《东门行》的价值,那可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一座宝藏等待你去挖掘,你还不赶紧行动起来?
我的观点结论:《东门行》是一首极具魅力和价值的诗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我对《东门行》主题的理解汉乐府诗,大多采自民间,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与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表达了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东门行》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写出了作为下层阶级的穷苦人民迫于生活的压力,动荡的社会已经无法苟安下去,他不得不做出拔剑向东门的举动。
对于这篇《东门行》的主题,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铤而走险说。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该篇的解题中这样写道:“本篇叙述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子也劝阻不住。
”二:自相矛盾说。
如商礼群《历代民歌一百首》在该诗《说明》中写:“这首歌通过丈夫和妻子的对话,明确地指出: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善良的人们虽然渴望平静的生活,但到了一无所有、饥寒交迫的时候,也只得铤而走险,走上反抗的道路。
”同时,季镇淮等的《历代诗歌选》、徐中玉的《大学语文》、徐中玉与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均持此说。
三:抒发悲愤说。
1980年修订本《辞源》说:“古辞有‘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等语,为贫士因困苦不能生存,抒发悲愤而做。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我认为应该将这三种结合起来,才能更确切地表达这首诗歌反映的实质。
开头,“出东门,不顾归”,写一个男子为了寻求一家人的活路,毅然出东门。
“不顾归”是说他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归来,但因挂念家中的妻子儿女,又回家一趟。
此时家中的景况使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反抗这条路,已别无他路可选。
在此,我将诗中的男主人公出东门理解为,他要去造反,要反抗这个残酷的封建社会。
因为下文中“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如果仅仅是去劫财,家中的妻子儿女恐怕不用如此苦苦哀求,若理解为男主人公是去造反,一来可以更大程度地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百姓已无法在这个统治者的统治下生存了,二来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家中的妻子要丈夫“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对上看在老天份上,对下看在小孩子的份上,可见妻子担心事败后会危及家中的小孩。
古诗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翻译赏析《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作者为汉朝诗人汉乐府。
其古诗全文如下: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前言】《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思想最激烈,斗争性最强的一篇作品。
此诗在句法上变化自如,随内容而定,尤其是夫妇的对话,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妻子的委曲哀怨,丈夫的急迫愤怒,活脱脱地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声音和形象。
【注释】⑴东门行:乐府古辞,载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中。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⑵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⑶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⑷怅:惆怅失意。
⑸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⑹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⑺“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⑻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⑼他家:别人家。
⑽哺糜:吃粥。
⑾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⑿黄口儿:指幼儿。
⒀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⒁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⒂行:走啦!⒃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⒄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翻译】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鉴赏】《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与翻译研究在文学文体学上,《东门行》的主要特点包括:1.辞章体: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民歌和宫廷音乐的结合体,采用辞章体的写作形式。
辞章体是一种有规律的押韵、律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叙事性:《东门行》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在人生中的遭遇和思考。
叙事性是乐府诗的重要特征之一4.寓意性:乐府诗通常以具体的故事为蓝本,通过寓意和象征来传递深层的思想。
《东门行》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离别和苦闷,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寓意着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
在翻译研究上,《东门行》的译文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兼顾诗歌艺术的表现。
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面对一些难点,如押韵的处理、句子结构的转换等。
为了研究和翻译《东门行》1.原文解读:理解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把握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需要对句子的结构、意象的使用等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尽可能地理解原诗的内涵。
2.辞章体特点的研究:了解辞章体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东门行》中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这对于翻译时的押韵处理和诗歌节奏的保持有重要指导作用。
3.翻译概括:在翻译时,需要概括原诗的主题和意境,并通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达传达出来。
注意不能只追求词语的直译,而忽略了整体意境的呈现。
4.比较研究:可以对不同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译文的差异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翻译者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乐府《东门行》的文学文体学解读和中文翻译研究包括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和分析,以及对翻译技巧和诗歌艺术的综合应用。
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传播这首经典的乐府诗歌作品。
《东门行》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②。
来入门③,怅欲悲④。
盎中无斗米储⑤,还视架上无悬衣⑥。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⑦,贱妾与君共餔糜⑧。
上用苍浪天故⑨,下当用此黄口儿⑩。
今非(11)!”“咄!行!吾去为迟(12)!白发时下难久居(13)。
”〔注释〕①本篇选自《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东门,指主人公所居之地。
一说,东门为主人公要去作为之地。
②不顾归,一本作“不愿归”。
意为下了决心去走险,不考虑再能回家。
③来入门,暗示主人公已出过一次“东门”,又回到家里。
④怅欲悲,愁苦惘然的心情涌来。
⑤盎,大腹小口的盛器。
无斗米储,没有一斗米的存粮。
⑥还视,回过头来看。
悬衣,挂着的衣服。
⑦但愿,只希望。
⑧共餔糜,共食粥。
糜,指粥。
⑨用,因,为了。
苍浪天,青天,苍天。
⑩黄口儿,指幼儿。
(11)今非,不要再为非(干坏事)了。
(12)吾去为迟,我现在走已经迟了!一说,被“儿母”劝阻后发出的怨言,意为“我的行动被耽搁了”。
(13)白发时下,白头发常常落下来。
难久居,难以长久地挨下去。
〔解析〕汉武帝“立乐府而采风谣”,因而汉代的乐府诗颇多民间歌辞。
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如《诗经·国风》中的那些民歌一样,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下层民众自己吟唱自己的生活,因而放射着耀眼的批判现实的光芒。
但是,即使在汉乐府民歌中,直接描写民众“犯上作乱”、敢于抗争的作品也并不多。
而《东门行》直接宣泄了反抗的激愤,是一首饱蘸血泪的反抗之歌。
《东门行》篇幅短小,寥寥不到百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众迫于饥寒穷困而决心铤而走险的图景。
歌辞落笔入题,一开始就用“出东门,不顾归”和“来入门,怅欲悲”对照描述,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悲愤。
他已经离家出过东门——即准备铤而走险之处,但又去而复返。
什么原因呢? 出于对自己的“家”,以及对家中的妻儿的眷恋。
但是,回家之后他更“怅欲悲”,陷入了更大的苦恼。
东门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
原文: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君归
译文:
男人闯出东门,不想回家。
因为一进家门,面对的是瓮中无米,加上无衣的窘境,既惆怅又伤悲。
男人拔剑出门,似乎想要铤而走险。
孩子的妈看情形不对,拉住男人哭诉,说别人家想要富贵,我不希罕,但愿和您一起食粥度日。
「你上有青天,下有幼儿,时政清明廉洁。
可千万不要犯法。
您一定要自爱,不要为非作歹!」太太再三提醒他。
男人仍然一意孤行:「要走了!我迟到了!」女人只有无奈地叮咛,「那你平安去吧,盼望你早点回来。
」
(1)顾:思、念。
(2)怅:失意貌。
(3)盎(àng):肚大口小的瓦罐。
(4)架:衣架。
(5)舍中儿母:指主人公的妻子。
(6)他家:别家。
(7)哺:吃。
(8)糜(mí):粥。
(9)用:因。
(10)仓浪天:苍天。
仓浪,乃叠韵连绵字,青苍色。
(11)黄口儿:幼儿。
(12)今非:是说今去铤而走险不对。
(13)咄(duō):指丈夫因妻子一再劝阻而发出的埋怨声。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城市下层平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为极端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
这首诗歌反映了汉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勇敢反抗的精神。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代城市的东门地区,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困苦的平民。
由于战乱和统治者的剥削,他失去了土地和工作,一家老小陷入了饥饿和寒冷的困境。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决定拿起武器,与其他穷苦人民一起反抗压迫,争取生存的权利。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行动,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勇敢。
在东门地区,他与其他反抗者一起,与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们毫不退缩,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生存权利。
《东门行》以悲惨的笔调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主人公的反抗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这首诗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不公和民间的反抗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门行
《乐府诗集·相和歌词·瑟调曲》
【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注释】
行:古代的一种乐曲。
顾:思考,考虑。
不顾,不考虑。
不顾归,决然前往,义无反顾。
顾,一作“愿”。
怅:惆怅,失意,恼恨。
盎:肚大口小的一种罐子。
还视:回头看。
舍中:家中。
儿母:孩子的母亲,指妻子。
啼:出声的哭。
他家:别人家。
贱妾:古时妻子在丈夫面前对自己的卑称。
餔糜:吃粥,指过穷日子。
用:因为,为了。
沧浪天:苍天,青天。
黄口儿:幼儿。
今非:今天的冒险行为错了。
咄:丈夫的呵斥声。
行:走。
吾去为迟:我现在拔剑而去已经晚了。
时下:不时地脱落。
难久居:难以在家生活下去。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因饥寒交迫,无法养活妻儿,便毅然拒绝妻子的劝阻,悲愤交加地出东门铤而走险的情景。
表现了汉代人民自发的反抗精神。
诗中写别妻的悲愤场面,生动逼真,对话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出东门,不顾归”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进门环视: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能捱到头啊!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
悲痛欲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唰”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
清代沈德潜说:“既出复归,既归复出。
功名儿女,缠绵胸次。
”主人公初次出东门后,又放心不下家中妻子儿女,故“出”而又“归”。
归来后,看到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继续,故又不得不“归”而又“出”了。
这样的描写,主人公的形象便栩栩然立了起来: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既想出门去拯救家人,又牵挂着家人的生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物变得具体生动,而又真实可信。
做为“哺糜之妇”的妻子,出来阻拦丈夫的鲁莽行事。
怎奈丈夫主意已定,故只得扑上前去,跪倒在地,扯住了丈夫的衣补救,嘤嘤啼哭着:“我求求你了!别人家富贵,就让他们去享乐吗!贱妾我愿意和你一起吃糠咽菜喝稀粥,苦度终日,可不能去冒风险啊!看在老天的份上,看在你幼小的儿子的份上,你就听我一句话吧!你今天的做法实在是不对头啊!”面对妻子的哀求,丈夫根本就听不进去。
做为一家之主,他怎能眼看着这个家受苦受难而视之不见?“不!不!我还是要走!我现在走已经晚了。
你没有看到我头上这频频脱落的白头发?这苦日子咱们还能再捱多久?难道白白等死吗?”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用对话的方式表达的。
面对丈夫毅然决然的行动,妻子却在考虑丈夫的性命安全,考虑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
故苦苦哀求丈夫,一是“劝其安贫贱”,二是“恐其触法网”,应该“上惭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
”而决心已定的丈夫则回敬了几个坚定的字眼:“咄”、“行”、“迟”、“难”,把他再出东门的强烈欲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段对话,把妻子善良、贤慧同时又是小心谨慎的妇人形象,和丈夫粗鲁、果敢同时又是被迫无奈铤而走险的汉子形象活脱脱的表现出来,跃然纸上。
这首诗是杂言体。
语言简洁质直,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这是乐府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形式。
在简短的对话中,丈夫与妻子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丈夫是刚勇猛烈,义无反顾,妻子则淳朴真挚,软弱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