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7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说引言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1)说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说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教师要运用实验及电教媒体设置情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求、大胆想象,从而得出结论,以达到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的目标。
知识上有一点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由此也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很弱;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
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第一节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并着重讲解。
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及方向抽象,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能的转换及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运动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里的大气受热过程应包括大气热量传输过程和大气运动过程。
对本条标准的解读应重点把握两个过程和两种运动:①说明大气的热量传输过程及影响;②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过程;③分析大气的垂直运动及其带来的影响;④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讲述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材分三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图文的形式说明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受热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
关于热力环流,教材阐述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即大气为什么运动?教材指出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并且以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解了热力环流发生过程中温度、密度、气压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贯穿这部分内容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造成空气密度分布不均,密度不均又造成气压差异,而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材在讲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安排了“海陆热力环流”的案例探究,让学生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昼夜热力环流及海陆间气压、风向的变化。
热力环流原理是本节的关键,热力环流既是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的延伸,又是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基础。
关于大气的垂直运动,教材没有单独将其列出,考虑到本节知识的结构完整性和后面学习天气的需要,可从前后教材中提炼出大气垂直运动及其影响。
关于大气水平运动,教材分两个层次讲述:一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是不同力源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对风向变化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其次明确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大气运动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最后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建立平衡的过程,也就解决了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从而解答了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㈠课标解读内容规范: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进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进程,需求借助大气受热进程表示图、大气热力环流构成表示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
⑤大气受热进程,实践上是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进程。
⑥学习大气受热进程是为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求论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位置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天文的基本原理范围,是先生学习和未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天文基础知识。
可为前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实际基础。
㈢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空中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络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应用图表剖析归结〝温室效应〞。
3、经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构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天文效果。
5、经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络,并增强先生的大气环保看法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进程及其运用,热力环流构成原理㈤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二、说学情高一先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剖析才干,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先生仍局限于理性看法,无法自主完成天文规律原理与团体阅历的结合,对概念、实际的归结才干较弱。
因此,教员必需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佐,启示引导先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㈠教学实际:1、建构主义学习实际。
2、脑迷信有关原理㈡教学方法:读图剖析法、案例剖析法、效果探求法、实验法㈢教学手腕:板图、多媒体辅佐教学四、说学法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空中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理想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构成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