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代东门行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5
东门行赏析东门行是一首古代的诗词作品,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其深厚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而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我们来看一下诗的整体结构。
《东门行》全篇共有四十个字,分为四个八字句和一个四字句。
整首诗以东门行为题,描述了一个人从东门出发,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回到东门的故事。
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具体内容。
诗的开头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这里渭城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城,意味着故事的发生地。
朝雨浥轻尘则是在描述大雨过后,城市恢复了宁静与洁净。
接着,诗人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描绘了一个客栈,绿柳垂下,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诗人劝人们喝酒,意味着人生短暂,要尽情享受。
然后,诗人写到“西出阳关无故人,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西出阳关指的是一个人离开故乡,没有亲友相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则是在描述一个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诗人通过这两句,寄托了离别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紧接着,诗人写到“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过寒山疏”,这里诗人描绘了一片凄凉景象,衰草连天,寒山疏雁声远,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奈的感觉。
然后,诗人写到“著鞭东去无思绪,只恐双溪舴艋船”,这里诗人表达了一个人漂泊的心情,没有思绪,只是担心船只不能顺利通过双溪。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描绘了一个晚上的景象,明月高悬,惊起了乌鸦,清风吹过,夜晚的蝉鸣声在空中回荡。
这两句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也暗示了故事的结束。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表达了对离别和漂泊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用词精准,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
无论是离别还是漂泊,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东门行佚名[两汉]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标签乐府、叙事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
在下有年幼的孩子。
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注释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
顾: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不归:一作“不愿归”。
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
怅:惆怅失意。
盎:大腹小口的陶器。
还视:回头看。
架:衣架。
“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
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别人家。
哺糜:吃粥。
用:为了。
仓浪天:即苍天、青天。
仓浪,青色。
黄口儿:指幼儿。
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行:走啦!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下:脱落。
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赏析《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
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
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
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
“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
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
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
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
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
柳宗元简介_柳宗元的诗作品全集_古诗大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
唐朝诗人、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代表作品:《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全文古诗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溪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全文古诗如下: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翻译】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
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渔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全文古诗如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小石潭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全文古诗如下:【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东门行》赏析《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帐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
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
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
东汉时, 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
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
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
“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
[东门行翻译]东门行东门行篇一:柳宗元《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作品,仿乐府诗体制而作。
相和歌辞·东门行唐代柳宗元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咽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柳宗元虽然只活到了46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许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
《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
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一、浙江嘉兴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测试(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9~20题。
(8分)代东门行(南北朝)鲍照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19.诗歌首句隐含了“_______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指代________。
(2分)20.赏析本诗的抒情艺术。
(6分)19.惊弓之鸟;音乐20.诗歌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离情别恨。
(2分)(1)直接抒情,诗中“倦客恶高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等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
(1分)(2)间接抒情(3分,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①借景抒情,诗中“遥遥征驾远,查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等诗句,通过对日渐昏暗、游子车渐远和野风吹林景色的描写,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
②用典抒情,诗歌开头运用惊弓之鸟的典故,勾画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
③对比中抒情,诗中“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句,在对比中写出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苦。
④融情于理,诗中“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句,写即使片刻分离也是难受的,更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别,融抒情于议论中,指出伤感的原因。
(答出“用顶真手法、叠词强化离情”等有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以上分点没有术语或没有相应分析均不得分)。
东门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东门行原文
原文: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君归
译文:
男人闯出东门,不想回家。
因为一进家门,面对的是瓮中无米,加上无衣的窘境,既惆怅又伤悲。
男人拔剑出门,似乎想要铤而走险。
孩子的妈看情形不对,拉住男人哭诉,说别人家想要富贵,我不希罕,但愿和您一起食粥度日。
「你上有青天,下有幼儿,时政清明廉洁。
可千万不要犯法。
您一定要自爱,不要为非作歹!」太太再三提醒他。
男人仍然一意孤行:「要走了!我迟到了!」女人只有无奈地叮咛,「那你平安去吧,盼望你早点回来。
」
(1)顾:思、念。
(2)怅:失意貌。
(3)盎(àng):肚大口小的瓦罐。
(4)架:衣架。
(5)舍中儿母:指主人公的妻子。
(6)他家:别家。
(7)哺:吃。
(8)糜(mí):粥。
(9)用:因。
(10)仓浪天:苍天。
仓浪,乃叠韵连绵字,青苍色。
(11)黄口儿:幼儿。
(12)今非:是说今去铤而走险不对。
(13)咄(duō):指丈夫因妻子一再劝阻而发出的埋怨声。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译文及注释:译文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
少年刺客,杀人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
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
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
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难辨;聂政行侠,深井认尸。
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注释⑴古东门行:乐府旧题,多写时事。
⑵汉家三十六将军: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纠合六个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讨伐。
东方:本指吴楚等国,这里是借以暗指叛将吴元济盘踞的淮西地区。
吴元济叛乱后,朝廷下令削去其官爵,命令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一时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⑶鸡鸣函谷:《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到秦为客卿,受到秦王的猜忌和扣留,后设法逃出,半夜潜至函谷关。
按关法规定,要等鸡叫后才能开关放行。
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善为鸡鸣的,他一学鸡叫,引得周围的鸡跟着大叫起来,关吏打开关门,让孟尝君逃出了关口。
客如雾:指当时过关的人很多。
⑷貌同心异:指人群中的人虽然貌同常人,但各自怀有心事,有的心怀鬼胎。
数:计算,这里转意为识别的意思。
⑸赤丸:据《汉书·尹赏传》记载,长安城里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雇用少年当刺客。
行动前摸取弹丸分派任务,摸得红色弹丸者杀武官,摸得黑色弹丸者杀文官。
夜语:指刺客夜间联系的暗号。
飞电光:形容凶器闪闪发光。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白发老翁现在也不能安心活下去了!.”简介《乐府诗集》中,郭茂倩将此诗收在《相和歌辞!瑟调曲》。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出东门,不顾归。
”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进门环视: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能捱到头啊!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
悲痛欲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唰”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清代沈德潜说:“既出复归,既归复出。
功名儿女,缠绵胸次。
”主人公初次出东门后,又放心不下家中妻子儿女,故“出”而又“归”。
归来后,看到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继续,故又不得不“归”而又“出”了。
这样的描写,主人公的形象便栩栩然立了起来: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既想出门去建立功业,拯救百姓,拯救家人,又牵挂着家人的生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物变得具体生动,而又真实可信。
古诗代东门行翻译赏析
《代东门行》作者为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注释】
⑴伤禽:为箭所伤的飞禽。
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
《战国策。
楚策》记载:更赢以无箭的空弓射得了一只大雁,他说他罚邰希葜那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痛,鸣声悲是因为失了群。
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于是由于伤口的剧痛而掉了下来。
恶(ù物):厌恶。
弦惊:弓弦放开时发出的声响。
⑵倦客:倦游之人。
离声:离歌之声。
⑶断客情:即伤客心,使行人伤心。
宾:宾客,指送行者。
御:侍者。
这两句是说离歌之声使行人伤心,送行人和侍者也流下了眼泪。
⑷心断绝:肠断心碎,以喻悲痛到了极点。
去:离去。
诀:话别。
这两句是说离别时哭得心肠断裂,将要走又转回来话别。
⑸一息:喘息之间,顷刻。
不相知:指不在一起。
这两句是说片刻的分离已很难过,更何况是远去异乡长期的别离呢!
⑹征驾:远行的车子。
⑺杳杳(yǎo咬):深远幽暗的样子。
⑻闺:闺门,内室之门。
⑼夜中:夜半。
饭:这里用作动词,用饭。
⑽草:一作“秋”。
⑾梅:梅子。
葛:葛布,一种做单衣用的夏布,用葛茎的纤维织成。
这两句是比喻客中的忧苦,意思是说食梅苦于味酸,衣葛苦于难以御寒,正如作客他乡不能不为忧愁所苦一样。
⑿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
解颜:开颜,指欢笑。
这二句是说空有满座的人演奏乐曲,也不能使愁人心情快乐。
⒀弥:益,更加。
端:头绪。
这二句是说本想以高声歌唱来宽慰自己,可是反倒引起了更加深重的忧愁。
【赏析】
《东门行》属古乐府《相和歌》。
“代”,犹“拟”,仿作。
郭茂倩说:“《乐府解题》:古词‘出东门,不顾归;……’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拔剑将去,妻子牵衣留之,……若宋鲍照‘伤禽恶弦惊’,但伤离别而已”(《乐府诗集》)。
可见鲍照这首诗虽是依题仿作,但在内容上还是有所发展的,不过“伤离别”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
因此
要说它的特色,恐怕还在于诗的选材与表现。
《战国策·楚策》中有一则故事,说更嬴与魏王在京台下,仰见飞鸟,更嬴说:我可以为君王用无箭之弓射下空中之鸟。
魏王不信。
一会儿有雁从东方飞来,更嬴引弓虚发而雁落,魏王仍是不知其故,更嬴解释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因“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创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创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故创陨也”。
诗的开头“伤禽恶弦惊”,就是化用了这一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
两句两个“恶”字,既增强了类比性,也加重了感情色彩。
但是,“恶”之偏至,这就是人世间之所以有不幸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句的开头便用“离声”二字顶上,声情之急,节奏之紧,直令人难以喘息。
“离声”一出,不仅去者伤情,就连送行的宾客和驾
车的仆夫亦不禁潸然泪下,诚所谓“一曲离歌两行泪”,“天涯去住各沾巾”。
此情此境,行子更难自持,只见他伤心落泪,挥泪而去,去
去又回,依依话别。
这几句由声而写到情,由己之情写到宾御之情,由宾御之情再回到己之情,回环往复,层层递进,把那种两情互感的情绪、场景和气氛,表现得一气贯注,淋漓尽致,以上将离情写足。
下面两句说片刻的分离都会使人难受,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久别离呢。
叙议结合指出如此离伤的原因。
应该说这个议论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所以谭元春说它“甚真甚真,有情人之言”(《古诗归》)。
因果相依,不着痕迹地为诗的上一段作了小结。
同时,“异乡别”又为下一段写
离乡远行之况作了准备。
这种“住而未住”、“藕断丝连”的转接方式,
很像词中的“过片”。
可以想见词中的一些艺术手法,在诗人的创作中早有实践,只不过没有明确地上升为一种文学形式(词)中的自觉的艺术法则。
诗的oRG第二段说车儿在漫漫长途上远行,颠簸摇晃了一天,又是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
黑夜里,听着野风呼号,草木哀鸣,更令人肝肠寸断。
这几句由白天而写到夜晚,其间有人、有事、有景、有情,脉络清晰,丰而不杂,将行役之苦写得历历在目。
下面突然插入两个比喻——吃梅总觉得酸,穿着葛麻布衣总是难以御寒的——这必然之理人人皆懂,然其酸、寒之状,他人难言,而只有食者、衣者自知。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必然”与“自知”。
行役之苦,只有行子自知,自伤自苦,真切深刻,更为感人;而“必然”又为下文设置了前提,食梅苦酸,衣葛苦寒,一如人情苦别,乃事之必然,无法回避。
即使在宾朋满座,丝竹盈耳之时,忧伤的游子亦无法表现出一丝欢颜,正是“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送人使河源》)。
有时候自己也想长歌自慰,但其结果呢,只有引来更深长的愁恨。
这就意味着不论客观环境如何,亦不论主观努力如何,行子之愁,愁不可销。
诗人总是力图透过离愁表象的描述,以回折顿挫的笔法,将诗思引向更深刻更概括的情理之中;诗中的比喻用得灵活生动、自然贴切,有的能领起全篇,有的则能网络上下,在情理表达,叙事逻辑,章法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都须要读者细细咀嚼,方可领略,所以王夫之说的:“看明远乐
府,若急切觅佳处,则已失之。
吟咏往来,觉蓬勃如春烟,弥漫如秋水,溢目盈心,斯得之矣”。
倒是颇有体会的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