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常见教学模式与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25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而教学策略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1.1 探索式教学模式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选择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讲解与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在某些知识点较为复杂或基础知识的讲解中,选择讲授式教学模式是高效且必要的。
1.3 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式。
通过开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对话互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在适当的环节选择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策略的应用2.1 引导式教学策略引导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计划中,合理运用引导式教学策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2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多媒体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是一种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计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而教学策略则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并讨论其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首先,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讲述模式、互动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讲述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适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
互动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适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适用于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教学。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其次,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常见的教学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知识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讲解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
最后,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互动和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能够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而教学策略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一、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师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手法,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而教学模式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操作方式,它主要是以教师的角色为核心,对教与学活动进行整体性的设置、安排和控制。
二、教师的传统教学策略及问题分析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则被动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忽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的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起到引导、促进学习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的运用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合作活动和提供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情景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情境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策略的应用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起到了指导者和辅导员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的培养。
七、创新教学的教学策略的应用创新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原则、常见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及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原则在选择教学模式和策略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的配合: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符合,并且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多样性和灵活性: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资源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如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策略。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与策略1.讲授模式:教师通过讲述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
适合于学生基础较薄弱,需要教师明确指导的情况。
2.探究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或使用真实的情境,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5.游戏化教学模式: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竞争或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常见的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问答互动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设计的关键要素。
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基本的组织形式,而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等。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它们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1.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知识传授型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选择和设计讲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尽量简洁明了地表达,避免长篇大论和枯燥的叙述。
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2.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选择和设计讨论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引导问题,并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定期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研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提供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选择和设计研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研究。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等多个因素。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并介绍了它们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1.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策略下,教师通过提供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选择和设计问题解决策略时,教师应确保问题的难度适当,并提供充足的帮助和指导。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哪些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哪些?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型可谓丰富多彩。
所以,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无法胜任。
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利弊,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对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一、“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
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个目的去进行教学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课是一个让学生又爱又恨的课,爱的是它丰富多彩的内容,恨的是上课时不能自由“闲逛”,学生爱游戏爱聊天胜过了爱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这就是因为游戏和聊天都有学生喜欢的情境,这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无师自通,甚至于连游戏菜单中的英语意思也猜个八九不离十,而没有情境的技术学习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所以一个想教好信息技术的老师对情境教学一定要有认识和实践。
(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境。
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和设计,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本文将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进行详细解析,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系统化、简约化、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性、整体性、简化和优化等特点。
常见教学模式包括:1.传递-接受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
2.自主-探究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
3.互动-合作模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方法。
教学策略包括:1.激发兴趣策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创设策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3.问题导向策略: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运用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
常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2.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4.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包括: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教学过程设计:规划教学活动的步骤和顺序,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教学策略是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1.前置式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基础薄弱、对知识体系不了解的情况。
教师先进行知识讲解,再进行练习和巩固。
2.合作式教学模式:适合学生有一定基础,能够进行协作学习的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学生有一定基础,能够主动探究的情况。
通过问题导向、实验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情境式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况。
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游戏、实物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学习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
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5.反馈和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并纠正错误,鼓励和肯定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素。
2.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确保能够有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4.结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四下第六单元、五下第二单元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四下第六单元和五下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多媒体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种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如投影仪、电脑、音频和视频等。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呈现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5. 个性化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哪些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哪些?答:常用的教学模式有: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
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3、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常用的教学策略有:1、情境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情境的作用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类:动机激发和学习情境。
动机激发进行的情境创设,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为学习进行的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将对现实生活经过抽象和提炼的教科书知识,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2、启发式教学策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启发策略的高度概括,“愤悱”是学生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时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是指在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而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过程。
使用启发策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时机(何时给学生以指导)和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从这义来看,教学模式至少具备以下特点:1.在一定理论指导下;2.需要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
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
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定义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这三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具有灵活性(或称为变通性)。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而第三种观点则把教学策略归结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教学策略的一些特征及其基本含义: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杜威学派“五步教学程序”布鲁纳“概念获得”布鲁姆等的“掌握学习”加涅“指导学习”(九段教学)罗杰斯“非指导性学习”我国的“传递-接受”教学我国的“引导-发现”教学情境-陶冶教学示范-模仿教学发现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定义: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