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对摹状词和专名区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试论弗雷格和罗素的专名及指称论摘要:专名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
西方诸多哲学家们对此问题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弗雷格在《论意义与指称》一文中讨论了专名、单句和从句的意义与指称等问题。
罗素认可弗雷格的专名理论贡献,但他认为弗雷格将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对专名的理解过于宽泛,无法解释空指称问题。
罗素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这两种符号,并提出了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在指称功能上的不同。
关键词:意义;指称;专名;摹状词专名及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语言和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弗雷格的“意义指称论”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研究语言哲学学者的必读之作。
专名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穆勒,到了现代,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等现代逻辑与哲学家都对专名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关于专名的不同的观点。
尽管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对专名问题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对专名进行逻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点则是围绕专名的涵义与指称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何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专名有无涵义?有无指称?按英国逻辑学家S.哈克的观点,围绕专名有无涵义以及什么是专名的涵义,大致可以分成两派,第一派是以穆勒和克里普克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专名无涵义,只有指称,第二派以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专名既有涵义也有指称。
指称理论研究的正是语词与对象的关系问题。
弗雷格和罗素在到底什么是专名以及专名到底是直接还间接地指称其对象这两大问题上各抒己见。
一、弗雷格的观点现代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在1890年—1892年间,发表了三篇重要论文:《函数和概念》《论概念和对象》《论意义和指称》。
其中《论意义与指称》一文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公认为意义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他在这篇文章中区分了符号、符号的涵义和符号的指称,并将这一区别用于专名和命题。
弗雷格认为,专名的指称就是其所表示的对象;专名的涵义就是指对象的呈现方式(mode of representation),即所指对象的描述方式。
罗素摹状词理论哲学问题探讨【摘要】罗素作为分析哲学领域中第一个提出摹状词理论的哲学家,其为以后诸多哲学家对于摹状词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以期能够为现代罗素摹状词在哲学问题研究上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理论;哲学问题摹状词作为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诞生之初,虽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有诸多学者参与到对于理论讨论之中,但因诸多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学者对于摹状词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为改变诸多学者的看法的同时,促进摹状词在新时代下的应用,本文将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对于罗素摹状词,罗素在进行区分限定的时候,将其划分为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两大部分。
其中限定摹状词就是指那些具有唯一性的对象(数学中的唯一)所使用的数理逻辑名词,例如世界的最高峰,美国的首府;而非限定摹状词则是指则是指那些不具有唯一性的对象,例如一名歌手、一位诗人、一颗星星诸如此类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非限定摹状词。
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上个世纪初,西方哲学家将很多哲学问题最终都归结于语言之上,因而诸多哲学家与学者开始对语言的本质及其使用展开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反过来解决哲学问题,而摹状词就是在这一时间段所产生的。
罗素在提出摹状词理论以前,学习并接受了弗雷格的“主谓命题”的一部分看法,但对于弗雷格所提出的专名理论罗素却不认同,并根据自己的异议提出了最开始的摹状词理论,从而为后来的摹状词发展开创了先河。
在罗素提出摹状词以后,哲学家对于那些虚构事物的存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法。
罗素认为诸如“上帝”“独角兽”“伏羲”之类的虚构事物名词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摹状词。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种看法,罗素主要还是想通过对于多种特征的结合,然后避免这些虚构事物有着实际存在意义。
另外,摹状词还能够解决哲学难题中的排中律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青春岁月1905年,罗素在其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Description theory(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在弗雷格涵义指称论为基础的,主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目的,尤其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被誉为“哲学的典范”。
罗素以解决哲学“存在”问题为目的,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涵义的命题涵项,并以其为武器来解决哲学中由于专名和摹状词的混淆而产生的问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方法,将逻辑分析与语言哲学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呈现清晰的,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结构,防止对概念产生混淆。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本体论的影响对日常语言所造成的误解,同时也对摹状词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量子物理学撼动了低速运动下的传统物理学基础,数学被归结为逻辑学后逻辑悖论的出现,使传统的“思辨”哲学受到“实证”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危机之下所隐藏的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哲学自身存在价值的丧失。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所擅长研究的领域,如果该研究领域逐渐被消解,那么该学科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类思维里形而上学的观念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洗礼后也在逐渐消解,实证主义日益将思辨哲学从科学认识领域驱除出去。
在客观经验和实证原则的冲击下,先验真理和纯思领域也对其无法抵抗,传统哲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数理逻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一块摆脱客观经验的研究领域,但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逻辑的基础是什么。
哲学家们认为任何逻辑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我们的语言。
因此一部分哲学家开始把日常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这也引起了近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伴随“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逐渐兴起,早期的分析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弗雷格提出“涵义-指称”理论,罗素对此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
罗素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从语言的角度借助逻辑分析解决了三大难题,充分显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值得广大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言哲学三大难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哲学危机,分析哲学家们纷纷以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作为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他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难题的范式,被称为“当代哲学的典范”,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其摹状词理论的精妙之处,以揭示罗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反思该理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 三大难题第一类难题是本体论悖论。
命题中包含着指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或物的指谓短语。
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当时法国并没有国王。
第二类难题是同一性问题。
将命题中的成分用另一个具有同一指称的成分替换后,命题成了同义语重复。
如“《威弗利》的作者是司各脱”,替换后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没什么意义。
第三类难题是否定存在句问题。
命题是对一个非实体的否定。
如“金山不存在”,本来“金山”就不存在,如何将该命题变得有意义成了一大难题。
2 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针对上述难题,罗素本可以有三种方法解决:(1)主张这些陈述是伪命题,无意义,因为它们没有针对任何实体。
(2)给予非实体一个指称对象,使陈述有意义。
(3)承认可能有一种不真也不假的真命题但上述这些都是简单化的做法,因为如果采取(1)的观点,那么这种做法太过随意,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命题变得有意义,只是不动脑筋地将难题简化并予以排斥;如果采取(2)的观点,其实就是赞成梅农的观点,梅农把指称词语当成命题的真正成分,主张任何指称词语只要在文法上正确,就可以代表一个非语言的对象,即使这个对象并非真实存在[1]。
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
梁义民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2)004
【摘要】罗素不赞同弗雷格宽泛专名的涵义理论,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将专名区分为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对专名涵义的理解出现了不一致情况:在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时将专名涵义等同于专名所指,在区分两种专名时又将专名涵义视为缩写的或伪装的摹状词.这一理论总体上是主张专名有涵义的,人们一般接受其普通专名的涵义论.这一涵义仍然无法与弗雷格的专名涵义论划清界限,存在两个问题.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梁义民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湛江,524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54
【相关文献】
1.专名、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兼评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J], 陈晓平
2."当今的法国国王"是"摹状词"还是"专名"——论罗素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划分 [J], 谢年华
3.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专名涵义 [J], 包威
4.语境在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中的作用——兼论“限定摹状词”概念 [J], 彭俊
5.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几点思考——兼论摹状词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J], 周敭;吉树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不定摹状词的消除、限定摹状词的消除以及限定摹状词“初现”和“次现”的区别三大困惑,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受到了哲学界的挑战。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种分析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驱动力。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一、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缘由罗素对哲学本质的看法是摹状词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不加分析和批判地使用语言来研究哲学,没有注意到语言本身的含混不清之处,往往误用或滥用了语言,因而提出了许多虚假命题或伪命题,最终导致有些哲学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定论。
罗素也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对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学问,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经常和其逻辑形式是不一致的,把语法范畴和逻辑范畴,甚至本体论范畴混淆在一起就会引起哲学的混乱。
①康德主张:“在我们讨论认识之前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认识能力。
”②同样,罗素也主张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揭示语言真实的逻辑结构,明确语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解决人们在交流和表达中的误解和混乱,③在讨论哲学之前检查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语言,因此,为了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在罗素之前,弗雷格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发现,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在弗雷格的成就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分析。
罗素从弗雷格那里收获颇丰,他曾说过:“在一切逻辑分析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受益于弗雷格。
”罗素对于当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把逻辑方法应用于哲学分析的经典之作。
④19世纪末,皮亚诺提出,“苏格拉底是不免于死的”和“一切希腊人是不免于死的”这两种形式的命题是有区别的,皮亚诺的这一思想使罗素看到这两种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前者表示一个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后者表示两个谓词之间的关系。
罗素论文摹状词理论论文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效显著;对专名与摹状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做出精确、无歧义的理解;同时它也给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以极大的影响和深刻地启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源于对所谓三大难题的思考。
首先,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以“金山难题”为代表。
“金山”是否存在?罗素、以及当时的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一个句子的主词(所指的对象)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那我们就无从提及它。
所以说“某物不存在”必然是假的或无意义的。
提及某物就表明某物存在。
然而,金山又的确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罗素不满意奥地利哲学家梅农(Alexius Meinong)赋予这些虚拟事物一定程度的“存在”的解决方案,提出对专名(专有称谓,proper name)和摹状词的区分。
其次,关于等同陈述的问题。
罗素的例句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Scott is the author of Waerley)。
由此,“司各脱”和“《威弗利》的作者”应该是具有同一性的。
既然满足同一性,那么就应该可以相互代换而不改变意义。
于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就变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
但很显然这两句话不是同一个意思,前者是有具体意义、需要经验证实的,后者只是同语反复、不需要经验证实。
罗素的办法仍然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这里以“the…”形式出现的是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
以“司各脱《威弗利》的作者”为例,它可以转写为:①存在一个x,x写了《威弗利》;②对任意一个y,如果y写了《威弗利》,那么y 就是x;③x是司各脱。
第三,关于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排中律是说:如果A不是真的,那么A就是假的;反之亦然;不能既不真也不假。
然而对“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个句子来说,它既不是真的(是秃头),也不是假的(不是秃头)。
名称的历史摹状理论张立娜【摘要】罗素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手段对名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这一理论是富有成果的,但它只提供了静态的分析,同时,专名的摹状词理论使个体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的符号.克里普克则引进了可能世界概念,从社会历史角度对名称理论重新进行了界定,引进了认知主体,但他却取消了名称的意义.本文认为,由于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平权性,可能世界的成果不能以牺牲现实世界的合理性为代价,所以,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对名称理论更为合理的把握.【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8)005【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摹状词;逻辑专名;可能世界;平权性;个体【作者】张立娜【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61.5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与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歧的关键是如何解释名称是怎样命名的。
罗素认为,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所指,而且涵义决定所指,人们依据对这个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识别对象。
克里普克则认为,名称只是纯粹的指示词,它们没有涵义,只有所指,并且其所指是固定不变的。
人们对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一个名字的历史的、因果的传播链条来确定,而不需要任何意义的描述作为中介。
罗素是对摹状词理论作出系统研究的第一人。
针对梅农关于任何名称都有所指并且其所指对象都存在的观点,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梅农的观点意味着需要增设许多虚设的实体,然而这种观点是不能容忍的。
他指出:“在这样一些理论中,缺乏那种甚至是抽象的研究也应当保持的实在感。
……这种实在感在逻辑中很重要,谁要对它耍花招,佯称哈姆雷特有另一种存在,那是在危害思想。
”[1](P159~160)正是这种健全的实在感,使罗素在其哲学中始终高举“奥卡姆剃刀”,即“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正是在这样一个目的的驱使下提出的。
摹状词有不定摹状词与限定摹状词之分,在罗素看来,对限定摹状词的分析是问题的关键。
罗素—斯特劳森之争中的三个区分
朱耀平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
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
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
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朱耀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6
【相关文献】
1.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J], 孙怡;秦姗姗;
2.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J], 孙怡;秦姗姗
3.罗素与斯特劳森指称理论之比较 [J], 董英英
4.意义即指称?——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论争 [J], 雷传平
5.“斯特劳森──罗素之争”的本体论旨趣 [J], 应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罗素对摹状词和专名的区分摘要:罗素认为哲学上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对语言的模糊使用,尤其是混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含义。
专名是具有命名功能的语词,是一个简单的完全符号,它能够单独使用,其意义就是其指称对象。
而摹状词是具有描述功能的语词,是一个复杂的不完全符号,它不能被单独使用。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77-02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认为一个符号要成为专名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指称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实存着的对象;第二,名称使用者必须亲知该名称所指称的对象;第三,它必须是一个简单符号。
”[2]二、专名与摹状词的区别罗素认为之所以在语言和逻辑上会出现很多难题,其原因就是对专名的意义不清楚,大家往往混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涵义,所以罗素就对专名和摹状词进行了区分。
(一)知识基础不同罗素把知识分为两种:亲知知识和间接知道的知识。
亲知知识,指的是人们通过亲自的感觉和经验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知道的知识也叫描述的知识,是人们通过一些描述的短语所获得的知识。
“亲知和间接知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直接看到事物和只能通过摹状词词组的描述知道事物之间的区别。
”[3]有关专名的知识,必须是专名使用者所亲知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是不能从专名这个词语本身得到有关知识的,必须是从专名所指称的对象那里通过感觉经验亲知到知识。
例如:“苏格拉底”这个专名的知识,便是使用者所亲知到的知识,我们并不能从“苏格拉底”这个专名本身得到任何关于他的知识,我们只能从“苏格拉底”所指称的这个人身上得到有关他的知识,想到这个人之后,我们才能知道有关他的一些情况,比如:他善于辩论,他长的很丑等等。
而有人可能会说,我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苏格拉底,所以我没有任何有关他的亲知的知识,我有的只是一些描述他的知识,比如: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是服毒自杀的等等。
而鉴于这种情况,罗素说:“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没有亲知到某个语词指称的对象,但是我们却知道这个词语是在明确的指称某个对象。
”[4]也就是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过苏格拉底这个人,但提到这个专名的时候,我们明确的知道“苏格拉底”这个语词在明确的指称一个人,这个人是柏拉图的老师。
与此相对,有关摹状词的知识都是通过描述对象所得到的间接的知识。
也就是通过描述事物特征的语词或语句所获得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摹状词本身就能得到有关该摹状词的知识,而并不需要亲知其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柏拉图的老师,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这个摹状词所指的是什么,只要分析这个摹状词本身就可以知道有关这个摹状词的知识:首先,这个摹状词描述的是一个人;其次,这个人是柏拉图的老师。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们所知道的全部知识都源于亲知知识,而我们之所以知道描述的知识所代表的含义,正是因为这些描述的知识中所提到的对象都是我们亲知的事物。
同时,与两种知识相对应,语言也有两种功能:命名功能和描述功能。
专名所具有的就是命名功能,摹状词所具有的是描述功能。
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到一个专名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这个专名就知道它所指称的对象。
而当我们在使用摹状词时,则需要通过对这个摹状词进行分析,从这个摹状词所描述的种种特征中才能够推论出其所指称的对象。
(二)语义结构不同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符号,即不能从一个专名中拆分出任何与其意思相关的其它符号,虽然一个专名也是由多个不同的符号组成,但这些符号本身的意思与它们所组成专名的意思毫无关系,并且当它们做为专名使用时,它们原有的意思完全没有了,而是组成了一个具有新的意思的符号。
例如:苏格拉底,这个专名就是一个单独的独立符号,虽然它是由苏、格、拉、底这几个字组成的,但这几个字本身的意思与苏格拉底这个专名毫无关系,并且它们不再具有原来单独使用时的意思,而是只指称一个人。
摹状词是一个复杂的符号,是由多个简单符号构成的。
而组成这个摹状词的符号本身所具有的意思与这个摹状词所描述的意思是相关的,并且它们在并不改变原有意思的前提下共同组成了这个摹状词。
例如,柏拉图的老师,这个摹状词是由两个简单符号组成的:“柏拉图”和“老师”,当它们组成一个摹状词时,并没有改变其原有的意思。
并且我们需要通过这些简单符号的原有意思推断出这个摹状词所描述的意思。
总之,专名是单纯的,不可分析的,不包含内部结构的;而摹状词则是有内部结构的,复杂的,可作进一步分析的符号表达式,它相当于一个命题函项,是“逻辑的虚构”。
(三)意义和所指不同专名的指称对象一定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我们需要亲知其所指称的对象才能明白专名所表达的意义。
所以我们是先亲知其指称对象,然后才能认知这个专名。
罗素认为,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称的对象。
所以我们知道了专名的指称对象也就知道了它的意义,但在我看来,专名的意义是其所指称对象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属性,虽然二者表示的都是所指称的那个对象,但它们还是有先后的,一定是先知道这个专名的指称对象,然后才能根据其所指称的对象知晓专名的意义。
还以苏格拉底为例,它的指称对象是苏格拉底这个人,我们需要先亲知苏格拉底这个人,然后才能知道其意义,比如,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是服毒自杀的等等。
专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不依赖于其它任何符号,也不依赖于其所在的命题,并且其意义和指称对象也不会随其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而摹状词则不一定都有指称对象,其指称对象也并不一定都是现实存在的。
以金山为例,这个摹状词的意义是金子做的山,而其指称的对象却并不是现实存在的。
再例如,圆的正方形,它的意义是指一个形状为圆形的正方形,显然它是没有指称的,因为它本身就违反了逻辑规律,这样的对象是根本不存在的。
摹状词的意义依赖于组成它的所有简单符号的意义,而其意义也是随着其组成符号的意义而改变的。
而且罗素认为,摹状词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命题中,它才具有意义。
我们也需要通过它的意义才能推断出这个摹状词的指称对象。
所以与专名不同的是,它是先知道其意义,然后才能推断出其指称对象。
根据以上罗素对专名和摹状词的区分,会产生很多疑问:1、究竟什么叫亲知?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许多原本能指称对象的专名都不再是专名了,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专名也是不一样的。
以“苏格拉底”为例,它本身是一个专名,指称的是苏格拉底这个人,但是如果以亲知这一原则来要求,我是“苏格拉底”这一专名的使用者,我必须对它亲知,但是苏格拉底这个人早已过世,无论是亲眼看到,还是亲耳听到,或是亲手摸到,我都没有对他亲知过,所以苏格拉底对我来说不是专名。
但是对于柏拉图来说,“苏格拉底”就是个专名。
那这时我们又怎么来区分呢?2、简单符号和复杂符号又怎么区分?不一定所有的专名都不可分,也并不一定所有的摹状词都可分。
以“孙悟空”为例,按照罗素的理论,它在现实世界无所指,所以它不是专名,它是摹状词,有内部结构,是个可分析的复杂符号。
那我们又怎样对它进行分析呢,如果我并不知道这个摹状词的意义,即使把它分成“孙”、“悟”、“空”这样的部分我也不知道它的意义。
也就是它不能被分成这样的部分,但按罗素的理论,它可以转变成这样一个摹状词:“那个叫孙悟空的对象”,这时它便可分了,而我们也明白了这个摹状词的意义。
但这时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按照同样的道理,“苏格拉底”也可转变成这样的摹状词:“那个叫苏格拉底的人”。
那么我们还如何对专名和摹状词进行区分呢?3、一些小说电影中的虚构对象的名字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如果说它们是专名,但是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自然在现实世界中也没有指称对象。
如果说它们是摹状词,但它们好像并不具有描述功能,且通过对它们本身的分析,也并不能得出具有与之意义相关的其它符号。
以许仙为例,假如我除了知道“许”、“仙”这几个字之外,并不知道其它有关它的任何属性。
那么如果说它是专名,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许仙这个对象,这个语词在现实世界中无所指,更无所谓是否亲知了;如果说它是摹状词,但它好像并没有描述功能,并且根据摹状词的特点,它应该具有内部结构,能被拆分成几个与之相关并且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词,但是“许仙”只能被分成“许”、“仙”,显而易见,这两个字本身的意义与这个语词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关。
并且我也不能把这个语词还原成具有描述功能的摹状词,因为我除了知道“许仙”这个词之外,关于它的任何性质我都不知道。
后期罗素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从二十年代前后开始,罗素对专名的看法就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把专名看成指称个体的语词,而认为“专名=代表殊相的词”。
[5]殊相是指原子事实的诸关系项。
罗素说:“在生活中,组成人或事物集合的是一些简单存在物,但在语言中,却没有任何直接的方式能指示这些最终的简单存在物,我把它们称之为‘殊相’。
”[6]也就是说殊相就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最简单的存在物,是我们此时此刻此地正在感觉的对象,而这也构成了通常我们所说的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