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1.摹状词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兴起了“语言学转向”,使得西方哲学界开始热衷于对语言问题的研究。
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就是指“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近代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语言哲学的研究”①,是“要求通过改革语言或者通过了解语言的用法来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主张”②。
语言问题被视为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处于哲学的中心位置,认为哲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并且由此形成了语言哲学这样的哲学流派。
西方哲学家学习和掌握的现代逻辑的科学方法在促成语言学转向的同时,也成为了语言哲学的基础。
语言哲学中的首要问题意义指称理论,也因此成为了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很多语言哲学家们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指称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在这样大的学术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摹状词理论提出之前,哲学史上一直存在三大疑难问题:同一替换律失效,排中律失效,以及存在悖论。
这三个疑难问题在处理名称意义时是无法回避的,如何解决它们是困扰众多哲学家们的难题。
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穆勒最早对名称及其意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专名没有涵义”的观点在后人看来虽有失偏颇,但穆勒的理论推动了意义指称理论的发展。
与之观点截然相反的弗雷格认为“专名的指称就是这个名称所命名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涵义则是符号本身的涵义,专名的“涵义决定所指”,提出专名既有涵义又有指称的思想③。
虽然弗雷格没有从理论上区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但其的理论在逻辑学和语言哲学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罗素的专名理论也是以弗雷格指称理论中的有益因子为基础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启发,并评价说“在逻辑分析的所有问题上我们主要是从弗雷格那里获得教益”④。
2.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成就罗素认为亲知原则和“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的基础。
①崔伟奇.“语言的转向”的哲学反思.求是学刊,1995,(6):21②R.Rorty.The Linguistic Turn.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3③[美]彼得·弗朗奇.分析哲学基础.周继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25④张庆熊,周林东,徐英谨.二十世纪英美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罗素认为,人们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一是通过直接表象、亲自认识事物来获得,二是通过描述事物获得。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在研究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摹状词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关注语言如何表达本质上无法表达的事物,以及如何建构具有现实意义的客观世界。
关于摹状词理论,有许多观点可以介绍。
本文将从概念构建以及在哲学思想的影响方面,对摹状词理论进行浅探。
许多哲学家认为,摹状词理论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概念。
他说:“概念的本质是一种模仿,就像人们的行为,模仿者模仿他人的动作”(苏格拉底,1996)。
他认为,一个概念就是一种模拟,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对内在世界的影响。
因此,摹状词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构建概念的理论,它将语言和行为结合起来,以理解概念的本质。
摹状词理论还被广泛用于哲学思想中,尤其是它在现象学和实证主义方面的影响。
在现象学方面,摹状词理论出,通过建立概念,人们可以将复杂的外部世界的现象转化为简单的概念,以便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在实证主义方面,摹状词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使用语言去表达客观可见的现实,而不是迷信或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摹状词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经常利用概念去理解复杂的现实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概念来阐释政治、经济和历史现象。
而我们也可以运用摹状词理论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比如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这都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分支。
总之,摹状词理论在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概念构建和模仿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
同时,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的实践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从而可以看出,摹状词理论是逻辑与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为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析摹状词理论2012169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张彦明事物指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他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三大语义学难题。
(一)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
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
“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
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
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
”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
同时他还认为,“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
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
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y o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
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
82. 摹状词理论:纳粹德国是怎么给人洗脑的?.mp3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巡警,非常开心的和大家继续来讨论用得上的哲学这个话题。
今天我将和大家继续来讨论语言图像论相关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所谓的摹状词理论。
什么叫摹状词?这个膜是什么?临膜的膜,模型的模,状就是状态的状,词就是词语的词,叫摹状词理论。
他的英文是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 cz。
Description它实际上就是描述,但是在专业术语里面,我们会把它翻译成摹状词,大家就问了什么叫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和我们前面说的语言图像论有什么关系?请听我慢慢道来。
上次讲。
语言图像论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了。
维特根斯坦他指出一种理想的语言,它应该和外部世界的内部结构是比较严格的对应起来的。
我们的日常语言有时候充满了很多无意义的话,因此要经过非常严密的重新的组织,才能够达到这种理想语言的水准。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也引用了他的老师哲学家罗素所提出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给我们一个基本的工作样板,告诉我们怎么样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把我们的日常语言掰扯清楚了。
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到底什么叫摹状词。
摹状词这个词它之所以提出来是和另外一个概念它相互的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叫专名,专门的专名字的名。
什么叫专名?专民就是你独一无二的名字。
比如我交巡警,这就是我的专名。
毫无疑问,世界上一些非人格的所有者可能也是有专名的,辽宁号航空母舰这也是专名,他只说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条船,天上的星星也是有自己的专名的,水星、火星、土星、月亮、太阳它们都是专名。
大家就要问了,如果两个人他正好叫同样的名字,这该咋办?我个人认为在一种理想的语言的结构里面,这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方法,专名加上身份证号的组合,把两个人区分开来。
如果专名加上身份证号的组合,还不能够把两个人区分开来的话,这真是活见鬼了,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人们经常把逻辑视为一种精确而实用的思维工具,用于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然而,在这种把逻辑视为技术工具的情况下,却忽略了其在哲学及其它学科中的价值。
因此,有必要去探究一种逻辑学说,它可以把来自不同学科的结论统一起来,以此来发掘逻辑的更大价值。
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历史的逻辑学说,源自16世纪的维
特根斯坦。
他认为,语言中有些词语,比如“是”、“不是”等,它们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只是提供了一种让所叙述的事物有型的模式。
因此,摹状词理论指出,语言可以用来表达理念,它可以把某个概念的意义表达的更清楚,也可以把一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表达的更加清晰。
摹状词理论广泛用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它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意义和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我们可以用“对立”这个摹状词来表达“真与伪”之间的关系,“希望”这个摹状词来表达“愿望与
现实”之间的关系,而“转变”这个摹状词则可以表达“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此外,摹状词理论还被用于政治论述中,比如罗伯特怀特的《政治论述的解释》中提出的“历史摹状词”,用于指导对历史思想和社
会发展的理解:“变革”、“改善”、“冲突”和“主权”等。
用这样的
解释方式,我们可以把政治论述的理念转化成一种直观的,清晰的思想结构。
摹状词理论由此成为哲学和其它学科中一种重要且基础性的逻
辑学说,它可以把来自不同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结论表达的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它们。
因此,摹状词理论无疑是逻辑学及其他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典范,值得我们去探究。
新东方》2018年第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分析哲学的典型范例,是罗素反复倡导的逻辑(此逻辑即数理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哲学观在具体哲学问题之探讨上的卓越成功。
罗素将逻辑分析方法融会贯通之后用在了对日常语言的严谨分析上,从而成为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的语言学哲学的关键性努力之一。
罗素把命题语句之中的不完全的符号称为摹状词,通过把摹状词改写为命题函项的方式而突出日常自然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之下更具有本质性意义的逻辑结构,并把被改写之后的摹状词作为非主词成分即谓词,用来表示作为主词的专名的一个性质,最终消除类似于“金山存在”的语义悖论。
另外,罗素的摹状词是基于《数学原则》(1903)与《数学原理》(1910—1913)中的一个完全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系统的,有着坚定的逻辑学基础,不是恣意的且无严格根据的哲学想象,一些评论正是忽略了这点而显得略失妥当。
关键词:罗素;论指称;摹状词;专名;逻辑专名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8)05-0072-07张远林论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及其哲学意蕴收稿日期院2018-10-08作者简介:张远林,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外国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①丁子江.罗素与分析哲学———现代西方主导思潮的再审思[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8.②杨睿之.作为哲学的数理逻辑[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8.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1905年,罗素在《心灵》杂志上发表了《论指称》一文,首次严格表述了他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论文集《逻辑与知识》的编者罗伯特·查理斯·马什指出,此文“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里程碑,它再次显示了罗素思想上的革新和惊人的原创性”①。
而罗素在此文中的主要工作,“是其逻辑原子主义构想的一次实践,他关于世界的逻辑原子主义则是其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的推广”②。
结合后续的完善,摹状词理论变得越来越完善,成为了罗素本人颇为自得、极为满意的哲学创造。
1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杨洋 2010200197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分析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的反驳,来明确摹状词理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摹状词; 争议; 意义
1. 引言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语言学转型,这是继中世纪本体论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此后,语言成为了西方哲学界研究的主要的对象。那些热衷于研究语言与哲学关系的人被称为语言哲学家,而这门科学也被认为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哲学中,语言的意义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 提及意义理论,就会自然的想到指称理论。所谓指称,一般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东西。在语言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指称理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对于指称,理想语言,现代逻辑在哲学领域的应用等问题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被称为“哲学的典范”。 2. 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
2.1摹状词提出的哲学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的哲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数理逻辑学取代了哲学的认识论,成为现在哲学的基础,其客观的逻辑分析方法也逐渐的取代早先的主观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哲学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人工语言或者说是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弗雷格和罗素是人工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前者被誉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在他的《概念文字》中首次提出了有关人工语言的设想。罗素提出的有关摹状词的分析,更是为人工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摩尔是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认为在分析哲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哲学语言的用法与现代语言用法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人工语言,是早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在各地进 2
行探险和侵略时,为了能够方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而迫切寻求的一种能够为各国人理解和普遍使用的一种人工语言。到十九世纪末,各种各样的人工语言出现,随着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建立,英语逐渐的被人们加工,成为世界语,但是后来,由于语言本身的民族性,人们更喜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自此人工语言试图取代自然语言的想法失败了。 然而,与此同时,弗雷格也正设想着逻辑语言的出现。他认为我们可以从数理逻辑出发,创立一种确定的,不会在科学研究中造成歧义的,严格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将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使得更多的科学命题表达的更加清晰。逻辑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就不会因为一个表达有很多种意义而被误解。 罗素也认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含糊不清的,显然用这种语言来解释或者分析哲学问题是不合适的。人们只能创造出一种逻辑语言,这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和句子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建立起来的。鉴于这一点,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2.2 弗雷格理论的影响 作为现代逻辑之父和现代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被学界看作是现代逻辑开始的标志。在这本书中,弗雷格提出了他对人工语言的设想,这种设想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他在传统的自然语言和算术的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建构了概念文字,并且认为当人们运用这种文字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排除语言的模糊性,使得不同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文字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这种语言的建构也对后来摹状词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者可以说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工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另外,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指谓的论述也给罗素很大的启迪。他在《意义与意谓》中,提出了自己对意义与意谓问题的看法,且他对意义与意谓的区分可以用下边这个例子形象的说明:启明星和长庚星所指的是同一样的事物,他们是金星的两个名称。也就是说他们的能指不同但是所指却是相同的。相同所指(这里指的是金星)的这两个能指(启明星和长庚星)在有的场合是可以互换的,比如人们说“启明星是太阳系第一大行星”时,也可以说“长庚星是太阳系第一大行星”。但是当人们说“天没亮时我看到了启明星”,在这句话里“启明星”就不能说成是“长庚星”。 3
3.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二十世纪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且在后来对摹状词作了详细的描述,形成了一个不断被发展,被完善的复杂的摹状词理论体系。所谓摹状词理论是一种关于指谓词组的语义学理论。指谓词组是通过含有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式来进行的,这些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式就是摹状词。 3.1 专名与摹状词的区分 在罗素看来,导致哲学中的三大难题(非实体存在是否有效问题,同一律问题,排中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摹状词与专名意义的混淆。于是他在摹状词理论中首先对专名和摹状词进行了区分: 首先,两者的知识基础不同,专名建立在亲知的基础上的,具有命名的功能;而摹状词是建立在描述性的知识之上的,具有描述的功能。其次,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称某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而且专名脱离语境,独立的标识某个个体;相反,摹状词则是一个复合的符号,它所有的意义都是从组成它的字而来,不能直接指称一个个体,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之中才能获得相应的意义。 例如专名“胡锦涛”,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存在,而像“胡锦涛是中国的国家主席”这就是个摹状词,因为它的意义是由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中国的国家主席”就是对“胡锦涛的一个描述”。“中国的国家主席”是不能独立的存在的。 而且,对与专名来说,它的意义是其本身,具有绝对唯一性的,虽然有时候对一个专名的描述不同,但是这个专名指示的个体是唯一的,例如我们说“毛泽东是一个文学家”和“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其中“毛泽东”是专名,我们不论说“毛泽东是一个文学家”还是说“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专名“毛泽东”都是唯一的,“一个文学家”和“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只是对其的描述。 另外,罗素认为专名所指称的对象是必须存在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亲知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名称所指示的事物不存在,则这个名称是没有意义的。 3.2摹状词的分类 在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之后,罗素详细的探讨了摹状词,将摹状词分为两大类:一般摹状词和特殊摹状词。 3.2.1一般摹状词 罗素把一般摹状词定义为“一个某某”这种短语,例如“一个人”,“一个独 4
角兽”。一般摹状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描述性的短语。例如命题“我遇见了一只独角兽”中,“一个独角兽”就是一个一般摹状词。在这个命题中,人们会提出一个疑惑,“独角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真的存在,但是我们说的这句话好像表示我们承认了它是真的存在一样。对于这一点,罗素指出,这种疑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们错误的把意义赋予在了没有意义的符号群上了。在这句话中“独角兽”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一只独角兽”是没有意义的。后者只是一个一般的摹状词,它并不是在表示什么不存在的东西,而是在表示没有这种东西。也就是说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什么也没有遇见。 3.2.2特殊摹状词 特殊摹状词是摹状词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指具有“这个如此这般的事物”这种形式的词组,例如“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也就是说,所谓特殊摹状词,在英语里指那些包含定冠词“the”的词组,在汉语里指带有指示词“这个”, “那个”这样的词组。他们指称的都是确定的非语言现象。 在分析包含有特殊摹状词的命题时,罗素提出了把命题分为三个子命题的方法。例如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对于这个命题,如果它为真,则可以被分解为以下3个命题:(1)某人写了《威弗利》并不总为假;(2)“如果x和y都写了《威弗利》,x和y是同一个人”这一命题总为真;(3)“如果x写了《威弗利》,x是司各特”这一命题总为真。罗素将这三个命题翻译成自然语言即(1)至少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2)最多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3)不论是谁写了《威弗利》,这个人就是司各特。 同样的,对于命题“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我们可以这么分析:至少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最多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无论谁是当今法国国王,他都是秃子。由于前两个命题都是假的,所以第三个命题也为假。所以“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这个命题是假的。 另外,在罗素看来,特殊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以往困扰哲学家的三个难题:迈农悖论,违背排中率和同一性难题。 (1)迈农悖论,也就是虚拟事物存在问题:在日常语言中的一些语句里存在“金山”,“圆的方”,“当今的法国国王”这样的词,这些词可以在句子中用作主体,指称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哲学界的“金山难题”。就像我们说“金山不存在”时,从日常的语法看来,在这句话中,“金山”是主体,“不存在”是谓词;但是实际上金山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体实际上并不存在。迈农在他 5
的对象理论中指出,尽管像“金山”,“圆的方”等在现实中不能找到对应的实物的词,组成的句子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既然“金山”可以出现在诸如“金山不存在。”这样的句子中,就说明它可以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所以当人们说这句话时就等于说对“金山”赋予了某种存在属性。但是在罗素看来,迈农的这种观点违背了人们对“健全的实在感”的要求。 对于这种问题,罗素指出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把专名和摹状词分开。摹状词就是一个符号,并不是必须指称一样东西才能有意义,即使它不指称任何东西也是有意义的。而后,他又开始运用现在逻辑中的命题函项的格式来改写包含摹状词的句子。就像这句“金山不存在”,可以改写为“对于x的一切值,不存在一个值满足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经过这种转变之后,“金山”变成“金子做的”和“山”,它们都是句子的谓语。这样,罗素证明了“金山”并不是主语,所以当人们谈论金山不存在时并没有赋予它的存在属性。通过论证,罗素解决了不存在物的存在问题。 (2)违背排中率:根据排中率,A和B或者A不是B,二者之中必须有一个为真。这样,命题“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和“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中必须有一个是真的。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命题都是假的,因为在当今的法国根本就不存在国王。罗素指出,按照特殊摹状词理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摹状词,它可以改写成:有一个C,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C是秃子”。但是现在的法国并没有国王,所以“有一个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为假,那么“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C是秃子”为假。这样,“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否定的命题应该是“有一个C,他是当今的法国国王且他不是秃子”。罗素经过改写证明排中率仍然有效。 (3)同一性难题:如果A和B两个表达式相同且可以互相替代,即A=B成立,那么A出现的地方都可以拿B来代替。比如,我们知道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所以可以用“司各特”代替“《威弗利》的作者”。但是如果在句子“学生们想知道《威弗利》的作者是不是司各特”中,可以替换成“学生们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显然,替换出来的句子是没有意义的。按照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名称和摹状词的定义,“司各特”是一个名称,“《威弗利》的作者”是一个摹状词。罗素指出,“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相同,即使名字所指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于是,同一性难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