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
- 格式:pdf
- 大小:535.32 KB
- 文档页数: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苏格拉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他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它将文学活动与丰富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在他的哲学著作当中也得到相应的探讨。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苏格拉底认为,情感可以用词语表达出来,而且理性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
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更好的把握情感,一定要借助于文字来传达当时的情感。
他指出,文字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唤起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考虑之下,他主张需要做到三件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结构化、调整语言;从历史出发。
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人们对摹状词理论的理解。
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掌握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
苏格拉底力主语言要具有美学性,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过程需要教授和承认历史,取经当地的艺术以及文字。
结构化、调整语言则是苏格拉底认为,发表意见时,要结构化、调整语言,用更简洁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因此,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理解特定的文字,一定要有针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诚实、全面地认知历史,因为人们在面对历史时,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苏格拉底强调从历史要从“大事记”入手,弄清历史上著名文学作品、战争、政治革新、技术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艺作品,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尊重人的情感”,他认为,当想要进行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重要性,也就是需要对语言的特点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罗素摹状词理论哲学问题探讨【摘要】罗素作为分析哲学领域中第一个提出摹状词理论的哲学家,其为以后诸多哲学家对于摹状词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以期能够为现代罗素摹状词在哲学问题研究上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理论;哲学问题摹状词作为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诞生之初,虽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有诸多学者参与到对于理论讨论之中,但因诸多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学者对于摹状词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为改变诸多学者的看法的同时,促进摹状词在新时代下的应用,本文将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对于罗素摹状词,罗素在进行区分限定的时候,将其划分为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两大部分。
其中限定摹状词就是指那些具有唯一性的对象(数学中的唯一)所使用的数理逻辑名词,例如世界的最高峰,美国的首府;而非限定摹状词则是指则是指那些不具有唯一性的对象,例如一名歌手、一位诗人、一颗星星诸如此类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非限定摹状词。
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问题上个世纪初,西方哲学家将很多哲学问题最终都归结于语言之上,因而诸多哲学家与学者开始对语言的本质及其使用展开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反过来解决哲学问题,而摹状词就是在这一时间段所产生的。
罗素在提出摹状词理论以前,学习并接受了弗雷格的“主谓命题”的一部分看法,但对于弗雷格所提出的专名理论罗素却不认同,并根据自己的异议提出了最开始的摹状词理论,从而为后来的摹状词发展开创了先河。
在罗素提出摹状词以后,哲学家对于那些虚构事物的存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法。
罗素认为诸如“上帝”“独角兽”“伏羲”之类的虚构事物名词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摹状词。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种看法,罗素主要还是想通过对于多种特征的结合,然后避免这些虚构事物有着实际存在意义。
另外,摹状词还能够解决哲学难题中的排中律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作者:孙丽丽罗雅丽伍雅澜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2期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分析哲学的经典。
基于对弗雷格对专名的思考,罗素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用摹状词理论解释了语言哲学中的独角兽、同一律和排中律等三大问题,为哲学家研究指称理论提供了基础。
后世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等质疑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问题的思考。
现阶段,研究者把言语行为、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引入了摹状词理论的探讨中。
关键词:名称摹状词命题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072-031905年,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在《心灵》(mind)杂志上,发表了《论指谓》(On Denoting)。
(储修伟,2014)这篇文章是他自己最看好的个人哲学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他陈述了摹状词理论,论证了该理论的意义,并说明了摹状词逻辑分析对分析知识的作用。
这一理论是根据罗素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所展开的,是分析命题的逻辑形式的有力工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经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语言哲学、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主流思想(周允程,2015)。
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异议(郭立东,2012),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本文拟对罗素的摹状论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研究者们对摹状论的质疑,以及摹状论的现状展开探讨。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特征20世纪初,西方哲学产生了一种思潮,把哲学问题归结于语言,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关注点转向了语言的本质及语言的使用问题。
其中对简单命题即主谓式命题受到了哲学家的特别关注。
简单命题可以分为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
前者是对某一对象的性质的阐释,后者是对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阐释。
两个命题都有主谓结构。
弗雷格(G. Frege)根据主谓结构区分了专有名词和概念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和主语对应,表达某个对象,概念词对应的是谓语,表达某个概念。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蕴曹琪【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0)010【摘要】Russell' s theory of descriptions is to resolve the non-fact entities. He argues for this analysis both directly and by showing that it affords solutions to each of four vexing logical puzzles: the Problem of Ap- parent Reference to Non-existents, the Problem of Negative Existentials, Frege' s Puzzle about Identity, and the Problem of Substitutivity. Even th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name is the central of recognition and its function, which between proper name and description. However, the basis of these distinguish is an explana- tion of the semantic externalism.%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缘于他对迈农伪实体的解决。
然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主要为四个难题寻找合理的解释路径,这四个难题分别是:对非存在物的明显指称难题、否定存在难题、弗雷格的同一性疑难以及替换难题。
关于名称的理论研究即使以专名和摹状词的认知及其功能为中心,但两者区分的基础是基于语义外在论的解释。
【总页数】7页(P43-49)【作者】曹琪【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相关文献】1.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J], 原慧2.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J], 车峰3.论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及其哲学意蕴 [J], 张远林4.语境在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中的作用——兼论“限定摹状词”概念 [J], 彭俊5.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 [J], 孙金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逻辑学上卓越,也对语言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词语分类方法--摹状词,这种方法不仅对逻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哲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摹状词是一种描述性词汇,它们可以描述对象或事物的外表或特征,比如“红色”、“大”、“圆形”,但这些词汇本身并不能真正描述对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罗素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是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限制,人类语言无法刻画世界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这些描述性词汇对事物进行描述。
摹状词理论主要是针对语言的描述性部分进行研究的。
在罗素看来,语言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对于知识和思维的组织和表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摹状词在语言的知识表达和语言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首先,摹状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概念的构建过程。
在语言中,描述性词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过使用各种描述词汇来描述并理解世界,人类知识和理解的构建过程也是如此。
摹状词对于概念、范畴以及归纳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次,摹状词理论的贡献还在于揭示语言表达的一些局限性和缺陷。
摹状词可以描述对象的外表和特征,但并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
这种局限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知识构建中。
而诸如逻辑、数学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语言的命题性和功能性来弥补这种不足。
最后,摹状词理论在语言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性。
罗素在《论语言》中提到,语言的结构和性质与人类思维的性质息息相关。
人类思维是语言的主题,而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通过摹状词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不仅限于语言的描述性特征。
总的来说,摹状词理论对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是逻辑学的基础,也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因此,对于语言和语言哲学的学者来说,掌握摹状词理论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
罗素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从语言的角度借助逻辑分析解决了三大难题,充分显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值得广大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言哲学三大难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哲学危机,分析哲学家们纷纷以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作为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他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难题的范式,被称为“当代哲学的典范”,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其摹状词理论的精妙之处,以揭示罗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反思该理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 三大难题第一类难题是本体论悖论。
命题中包含着指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或物的指谓短语。
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当时法国并没有国王。
第二类难题是同一性问题。
将命题中的成分用另一个具有同一指称的成分替换后,命题成了同义语重复。
如“《威弗利》的作者是司各脱”,替换后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没什么意义。
第三类难题是否定存在句问题。
命题是对一个非实体的否定。
如“金山不存在”,本来“金山”就不存在,如何将该命题变得有意义成了一大难题。
2 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针对上述难题,罗素本可以有三种方法解决:(1)主张这些陈述是伪命题,无意义,因为它们没有针对任何实体。
(2)给予非实体一个指称对象,使陈述有意义。
(3)承认可能有一种不真也不假的真命题但上述这些都是简单化的做法,因为如果采取(1)的观点,那么这种做法太过随意,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命题变得有意义,只是不动脑筋地将难题简化并予以排斥;如果采取(2)的观点,其实就是赞成梅农的观点,梅农把指称词语当成命题的真正成分,主张任何指称词语只要在文法上正确,就可以代表一个非语言的对象,即使这个对象并非真实存在[1]。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之阐释张远林发表时间:2018-10-15T09:33:00.047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张远林[导读] 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
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摘要:在罗素看来,传统哲学家之所以提出诸多似是而非的哲学理论,乃是由于误解了语言的相关用法,被日常语言的表层语法结构误导。
传统哲学家执着于主谓逻辑,将命题语句的语法结构当成命题的本质结构,而在罗素看来,命题的本质结构乃是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命题的逻辑结构与命题的语法结构并不必然一致,有时二者相符合,有时则不一致,而往往是不一致的,往往当二者不一致时人们就更易犯语言表达错误。
例如,人们常常以主词的形式宣称不具有现实实存性的事物的存在,从而造成棘手的语义悖论;而且由于我们过于信赖主谓逻辑,就常常难免宣称“某事物存在”,从而视“存在”为主词的一种属性,而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专名是不能与“存在”连用的,“存在”确实不是一种性质,它不能在严格的逻辑语句中充当谓词,罗素认为传统哲学之中关于“存在”的大量思辨体系大都犯了将“存在”视作谓词的根本性错误。
在哲学研究与科学探讨中,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关于语言的混乱状况。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命题函项;分析哲学;逻辑原子主义命题的表层的语法结构常常遮蔽命题的深层逻辑结构,所以命题的逻辑结构常常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通过人工语言对之进行澄清与呈现。
弗雷格、罗素等人创立的数理逻辑正是这样的一种语言,特别是罗素、怀特海的三卷本巨著《数学原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谓词演算与命题演算系统,第一次为所有数学真理提供了一整套简明符号,于是逻辑可以开始被完整地转化为数学演算和符号演绎,一个关于人工语言的逻辑形式化公理演绎系统被恢弘地构建出来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推演等等得到了里程碑使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