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罗素的摹状词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苏格拉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他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它将文学活动与丰富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在他的哲学著作当中也得到相应的探讨。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苏格拉底认为,情感可以用词语表达出来,而且理性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
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更好的把握情感,一定要借助于文字来传达当时的情感。
他指出,文字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唤起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考虑之下,他主张需要做到三件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结构化、调整语言;从历史出发。
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人们对摹状词理论的理解。
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掌握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
苏格拉底力主语言要具有美学性,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过程需要教授和承认历史,取经当地的艺术以及文字。
结构化、调整语言则是苏格拉底认为,发表意见时,要结构化、调整语言,用更简洁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因此,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理解特定的文字,一定要有针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诚实、全面地认知历史,因为人们在面对历史时,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苏格拉底强调从历史要从“大事记”入手,弄清历史上著名文学作品、战争、政治革新、技术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艺作品,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尊重人的情感”,他认为,当想要进行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重要性,也就是需要对语言的特点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罗素。
罗素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他的摹状词理论来进行的。
“我所谓的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或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模糊的摹状词,而称具有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因此一个人是一个模糊的摹状词,而那个戴帽子的人则是一个限定的摹状词。
罗素认为语言有两种的功能,即命名功能和描述功能。
具有命题功能的表达式是专名,就是我们可以直接亲自获得的知识,而具有描述功能的表达式是摹状词,就是我们通过别人的描述获得的知识。
摹状词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不能作为一个语句的主词,要使摹状词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整个摹状词拆散成几个组成部分,由这些部分来完成原来摹状词在词句中的作用。
罗素试图用他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三个疑难。
一是排中律疑难。
根据排中律,语句A是B和语句A不是B,这两个语句必有一真一假。
著名的例子是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
法国是共和政体,没有国王。
而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的排中律另一面是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这两个句子都不是真的。
而在罗素看来,这个问题出在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限定的摹状词作为命题的主词上,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不是像其他专名那样作为真正的主词,它只是摹状词。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是否有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如果有这个国王,他是否是秃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作者:孙丽丽罗雅丽伍雅澜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2期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分析哲学的经典。
基于对弗雷格对专名的思考,罗素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用摹状词理论解释了语言哲学中的独角兽、同一律和排中律等三大问题,为哲学家研究指称理论提供了基础。
后世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等质疑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问题的思考。
现阶段,研究者把言语行为、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引入了摹状词理论的探讨中。
关键词:名称摹状词命题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072-031905年,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在《心灵》(mind)杂志上,发表了《论指谓》(On Denoting)。
(储修伟,2014)这篇文章是他自己最看好的个人哲学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他陈述了摹状词理论,论证了该理论的意义,并说明了摹状词逻辑分析对分析知识的作用。
这一理论是根据罗素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所展开的,是分析命题的逻辑形式的有力工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经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语言哲学、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主流思想(周允程,2015)。
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异议(郭立东,2012),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本文拟对罗素的摹状论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研究者们对摹状论的质疑,以及摹状论的现状展开探讨。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特征20世纪初,西方哲学产生了一种思潮,把哲学问题归结于语言,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关注点转向了语言的本质及语言的使用问题。
其中对简单命题即主谓式命题受到了哲学家的特别关注。
简单命题可以分为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
前者是对某一对象的性质的阐释,后者是对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阐释。
两个命题都有主谓结构。
弗雷格(G. Frege)根据主谓结构区分了专有名词和概念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和主语对应,表达某个对象,概念词对应的是谓语,表达某个概念。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
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
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
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
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
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
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
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二)否定存在问题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
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
如果该陈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
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
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
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
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
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
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
(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
)[1]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
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
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
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逻辑学上卓越,也对语言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词语分类方法--摹状词,这种方法不仅对逻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哲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摹状词是一种描述性词汇,它们可以描述对象或事物的外表或特征,比如“红色”、“大”、“圆形”,但这些词汇本身并不能真正描述对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罗素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是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限制,人类语言无法刻画世界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这些描述性词汇对事物进行描述。
摹状词理论主要是针对语言的描述性部分进行研究的。
在罗素看来,语言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对于知识和思维的组织和表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摹状词在语言的知识表达和语言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首先,摹状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概念的构建过程。
在语言中,描述性词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过使用各种描述词汇来描述并理解世界,人类知识和理解的构建过程也是如此。
摹状词对于概念、范畴以及归纳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次,摹状词理论的贡献还在于揭示语言表达的一些局限性和缺陷。
摹状词可以描述对象的外表和特征,但并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
这种局限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知识构建中。
而诸如逻辑、数学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语言的命题性和功能性来弥补这种不足。
最后,摹状词理论在语言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性。
罗素在《论语言》中提到,语言的结构和性质与人类思维的性质息息相关。
人类思维是语言的主题,而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通过摹状词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不仅限于语言的描述性特征。
总的来说,摹状词理论对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是逻辑学的基础,也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因此,对于语言和语言哲学的学者来说,掌握摹状词理论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罗素摹状词理论探析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的影响。
罗素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含义的命题,从语言的角度借助逻辑分析解决了三大难题,充分显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值得广大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言哲学三大难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解决哲学危机,分析哲学家们纷纷以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现了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作为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他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难题的范式,被称为“当代哲学的典范”,对语言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其摹状词理论的精妙之处,以揭示罗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并反思该理论的提出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 三大难题第一类难题是本体论悖论。
命题中包含着指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或物的指谓短语。
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当时法国并没有国王。
第二类难题是同一性问题。
将命题中的成分用另一个具有同一指称的成分替换后,命题成了同义语重复。
如“《威弗利》的作者是司各脱”,替换后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没什么意义。
第三类难题是否定存在句问题。
命题是对一个非实体的否定。
如“金山不存在”,本来“金山”就不存在,如何将该命题变得有意义成了一大难题。
2 罗素对三种解决方案的摒弃针对上述难题,罗素本可以有三种方法解决:(1)主张这些陈述是伪命题,无意义,因为它们没有针对任何实体。
(2)给予非实体一个指称对象,使陈述有意义。
(3)承认可能有一种不真也不假的真命题但上述这些都是简单化的做法,因为如果采取(1)的观点,那么这种做法太过随意,根本没有去思考如何让命题变得有意义,只是不动脑筋地将难题简化并予以排斥;如果采取(2)的观点,其实就是赞成梅农的观点,梅农把指称词语当成命题的真正成分,主张任何指称词语只要在文法上正确,就可以代表一个非语言的对象,即使这个对象并非真实存在[1]。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罗素提出的摹状词(sense data)理论,是他的认知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简而言之,摹状词是指我们在感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所得到的与外界对应的内在感觉或心理状态。
罗素认为,这些摹状词是我们认知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最基本的形式。
首先,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难题,即对外部对象的认知方式。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外界物体的本质与存在形态,所有的认知都只是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摹状词作为联系感官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成为我们认知外界最基本的形式。
其次,摹状词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形而上学上的理论。
罗素认为,摹状词是存在于我们心智中的、彼此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实体。
也就是说,摹状词代表了人类对外界客观存在的直接体验,而非仅仅是一种由大脑生成的“虚拟现实”。
接下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摹状词理论的正确性:1. 看到一张红色的苹果,我们会感到红色的视觉摹状词、苹果的形态摹状词、甜味或酸味的味觉摹状词,以及香气的嗅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全面认知。
2. 听到一首歌曲,我们会感到节拍的摹状词、歌曲的旋律摹状词、歌词的语言摹状词,以及可能还有人声或乐器的声音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歌曲有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3. 摸到一件丝绸衣物,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质感的摹状词、重量的摹状词,以及衣物线条和形状的触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衣物的质感、形态等方面有直接感受。
4. 品尝一道美食,我们会感受到口感的摹状词、味道的摹状词、香气的摹状词,以及食物颜色和形状的视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一起作用,让我们对这道美食的口感、味道、香气等方面有全面的认知和感受。
5. 感受到阳光和微风,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光照的摹状词、风的摹状词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组成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舒适。
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不定摹状词的消除、限定摹状词的消除以及限定摹状词“初现”和“次现”的区别三大困惑,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受到了哲学界的挑战。
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分析哲学以及逻辑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种分析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分析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驱动力。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一、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的缘由罗素对哲学本质的看法是摹状词理论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不加分析和批判地使用语言来研究哲学,没有注意到语言本身的含混不清之处,往往误用或滥用了语言,因而提出了许多虚假命题或伪命题,最终导致有些哲学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定论。
罗素也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对我们用以描述世界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学问,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经常和其逻辑形式是不一致的,把语法范畴和逻辑范畴,甚至本体论范畴混淆在一起就会引起哲学的混乱。
①康德主张:“在我们讨论认识之前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认识能力。
”②同样,罗素也主张用一种分析的方法,揭示语言真实的逻辑结构,明确语言要表达的真实目的,解决人们在交流和表达中的误解和混乱,③在讨论哲学之前检查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语言,因此,为了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在罗素之前,弗雷格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他发现,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在弗雷格的成就上对语言进行进一步分析。
罗素从弗雷格那里收获颇丰,他曾说过:“在一切逻辑分析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受益于弗雷格。
”罗素对于当代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把逻辑方法应用于哲学分析的经典之作。
④19世纪末,皮亚诺提出,“苏格拉底是不免于死的”和“一切希腊人是不免于死的”这两种形式的命题是有区别的,皮亚诺的这一思想使罗素看到这两种命题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前者表示一个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后者表示两个谓词之间的关系。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哲学的本质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是否是真正的逻辑问题。
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中,罗素的摹状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素开拓了摹状词理论新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提出了分析摹状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哲学上的三大难题,因此,罗素创造的摹状词理论对之后的摹状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一律失效,排中律失效,存在悖论这三者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难题都无法得到解决,直到罗素开创了摹状词理论,这三个悬而为解的难题才得到最终解决。
与此同时,“语言学转向”的出现也推动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而在罗素之后,多位哲学家对他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对摹状词理论的见解,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利于于后世哲学家的研究并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深度大。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学转向”就是罗素摹状词理论产生的背景。
“语言学转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提出的,这个转向就是指哲学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主体转向语言本身,一片研究语言的热潮为罗素提供了研究背景,他针对德国哲学家麦农的对象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有所指的并且所指的对象都是存在的。
而哲学三大难题也促进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
第一个哲学难题是“同一替换规则失效”。
比如,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瓦利弗》的作者,当司各特是《瓦利弗》的作者时,可以将“司各特”替换成“《瓦利弗》的作者”,于是,我们得到“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
这句话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同一律失效。
第二个哲学难题是排中律失效。
排中律表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不存在非真非假的情况。
“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者都是假的,因为法国没有国王,因而,排中律在此处是失效的。
第三个哲学难题是存在悖论。
“这座金山不存在”。
当这个语句为真的时候,“金山”这个词没有指称对象,当这个语句为假的时候,语句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
由此表明,这个语句不可能既是真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破解这三大哲学难题时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被称为“哲学典范”。
罗素最初在《论指谓》中系统的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之后对此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扩展,最终形成为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强调不能把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关于限定摹状词,首先一点要弄清的,就是它不是一个名字。
”专名是简单符号,而摹状词是复合符号。
在罗素看来,任何专名都是有所指的,专名的意义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埃菲尔铁塔。
专名最终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才能完成指称,因此,名称必须是要有含义的。
而摹状词与之不同,摹状词是不具有饱和性与唯一性的,它只有在命题使用中才有意义。
因而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命题的真正形式,并且消除摹状词的存在,哲学三大难题才会得到解决。
摹状词的类型主要是两种类型,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
不定摹状词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一个人,一棵树等,这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不定摹状词,它具有不定性。
限定摹状词与之相反,比如,这个人,这棵树,那个人,那棵树等,这种“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限定摹状词,它与不定摹状词相比较具有唯一性。
罗素认为,如果要消除不定摹状词的话,必
须要在论域上加上一个条件句来限制,若是要消除限定摹状词,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处理,需要区分它的初现和再现。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个哲学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呢?首先是同一律失效难题,比如“司各特是《瓦弗利》的作者”就可以分析为“有一个体X 创作了《瓦弗利》,如果X和Y都创作了《瓦弗利》,那么X和Y等同;如果X创作了《瓦弗利》,则X是苏格兰人”。
这三个句子的合取就消除了限定摹状词存在于命题中,同一律失效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其次是排中律失效难题。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在整个命题辖域里,“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摹状词是初现,“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如果改为“X是秃头”这个命题,把“当今的法国国王”代入到这个函项里,这个摹状词就是再现,因而没有冲突,排中律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一个是存在悖论难题。
“这座金山不存在”,在这个命题中,“金山”不是作为主词,并且不存在,“存在”也不是作为谓词而是量词,“存在”是来修饰摹状词,这个命题就可以解释为“X是金的并且是一座山”这是假的,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满足既是金的又是一座山这两个条件,因而存在悖论也就不存在了。
通过摹状词理论,罗素揭示了逻辑形式和语法形式的差异。
“罗素用现代逻辑工具去分析限定摹状词,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后经斯特劳森开始,经唐耐兰和克里普克,到20世纪80年代将情景语义学思想运用于分析限定摹状词,使得该项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后期哲学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罗素的思想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胡适特地请罗素来中国讲学并宣扬摹状词理论,中国思想家们也开始用分析哲学来看待并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具有开创性,对中西哲学的发展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