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
- 格式:ppt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75
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黄艳【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在ICU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7月在我院ICU住院的适合浅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方案,对照组采取标准镇静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浅镇静达标率、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的时间及ICU 住院日.结果试验组患者浅镇静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的时间和ICU住院日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能提高患者早期浅镇静目标的达标率、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日,在临床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8(015)013【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重症监护病房;浅镇静;谵妄【作者】黄艳【作者单位】410008 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ICU【正文语种】中文ICU机械通气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为了消除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性遗忘,镇痛与镇静治疗已成为ICU患者基本治疗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镇静和镇静不足均会给患者带来损害,故近年来浅镇静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提倡,成为镇静治疗理念上的飞跃[1]。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维持机械通气患者处于浅镇静状态以及探讨由此带来的益处成为了ICU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由Shehabi提出的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early goal-directed sedation,EGDS)作为一种个体化、程序化、滴定式、最小化的镇静策略在解决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了可行性、有效性的借鉴。
本研究为探讨EGDS策略在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效果,选取我院适合浅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实施EGDS 策略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7月在我院ICU住院的适合浅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病则称为身心障碍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甲状腺器质性病变或心理异常,若治疗不及时则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采用手术治疗甲状腺患者,能有效切除病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早期康复㊂但围术期间患者与家属对该疾病知识与手术流程缺乏正确理解㊂造成患者极易产生心理负担,使得最终手术效果欠佳㊂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患者治疗期间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整体评估患者病情切实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严格按各护理流程执行㊂首先术前完善患者各项基础检查,提前准备好急救准备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包含疾病诱因㊁手术流程与注意事项等,消除其对疾病知识的错误误区,利用观看视频的形式向患者详细讲解典型的手术案例,重建疾病信心,同时术后嘱咐其保持营养均衡,促进病情康复㊂王金兰等研究[5]中指出,对甲状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㊂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与满意率均高,由此可证明,个性化护理能提高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优化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借鉴㊂4 参考文献[1] 蒙真蓉.个性化护理在甲状腺手术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274. [2] 孙芝梅.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甲状腺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5):604-605. [3] 邢立娜.个性化护理措施在甲状腺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57-258. [4] 张 颖,杨 慧.甲状腺手术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245+ 248.[5] 王金兰,张晨霞.个性化护理模式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8,33 (05):414-416.[收稿日期:2019-04-23 编校:王丽娜]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融入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的价值评价柳春芳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 玉山 334700)[摘 要] 目的:研究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融入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的价值评价㊂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镇痛镇静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指导下的镇痛镇静方法进行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㊂结果:观察组24h镇静剂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符合镇静目标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融入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进行推广和使用㊂[关键词]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颅脑外伤;治疗与护理;价值评价 颅脑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特点为病情变化迅速,容易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升高,产生躁动不安的情况,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加重脑出血的情况[1]㊂与此同时导致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增添了困难㊂通过镇静镇痛处理,可以基本的控制患者出现躁动的情况,还可以降低脑部的耗氧量,更好的保护脑组织[2]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化的镇静镇痛方案,使得达不到预期的镇静镇痛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导致病情的突然加重[3]㊂本文中主要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进入我科室进行治疗的颅脑外伤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融入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的价值评价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进入我科室进行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8.76±14.30)岁,进入医院治疗的时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的平均评分为(7.93±2.01)分㊂对照组患者中男24岁,女6例,平均年龄为(47.09±13.19)岁,进入医院治疗的时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的平均评分为(7.81±2.31)分㊂纳入标准[4]:①60例患者均符合中度或者重度颅脑损伤的标准;②在进入科室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均在6~12分之间㊂③患者对于研究均知情并且签署同意书㊂排除标准:①排除在出现外伤之前服用安眠药㊁吸毒以及饮酒的患者;②二次入院的患者㊂1.2 一般方法1.2.1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镇痛镇静方法进行护理,患者的疼痛评估方法采用NRS疼痛评估法进行评估,患者在镇静治疗的时候一旦出现躁动的现象,应该立即通知主治医生,镇静药物选择:5%葡萄糖溶液50ml+咪达唑仑㊂护士要紧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躁动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情况,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药,或者停止用药㊂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镇痛和镇静护理,患者在进行用药治疗之前首先要排除外界导致患者出现躁动的干扰因素,然后遵循先镇痛后镇静的原则进行治疗,再对患者的疼痛以及躁动程度进行评估㊂患者的给药方法:首先给予负荷剂量2μg/kg,然后使用注射泵缓慢泵入15min以上,然后以0.5~1.2μg/(kg㊃h)的速率持续泵入㊂如果患者出现镇痛㊁镇静不足或者过度的现象,则按照0.12μg/(kg㊃h)的速率进行递增或者递减,分别在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的0.5h㊁1h㊁2h㊁6h㊁12h和24h对患者的镇静情况和镇痛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动态的调节对患者的给药速度,在达到预期的镇静效果以后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评估,如果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护理人员随时对其进行评估㊂1.3 观察指标[5]: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长,非正常拔管的情况,在24h内使用镇静剂的量以及镇静目标的符合率㊂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患者镇静剂用量和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24h镇静剂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患者镇静剂用量和住院时长的比较(x±s)组别例数24h镇静剂用量(ml)总住院时长(d)对照组30150.13±7.3212.53±3.09观察组30112.78±6.3110.98±2.84P值<0.05<0.052.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和镇静目标符合率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符合镇静目标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3 讨论 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应用于颅脑外伤躁动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能有效的提高镇静目标的符合率,极大的提升了治疗效果[6]㊂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7],将咪达唑仑使用于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其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而且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不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作用,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㊂表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和镇静目标符合率的比较[例(%)]组别例数非计划性拔管符合镇静目标对照组304(13.00)18(60.00)观察组305(16.67)26(86.67)P值>0.05<0.05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4h镇静剂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符合镇静目标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综上所述,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融入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综上所述,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引导下的镇痛镇静治疗与护理措施相比于之前传统的镇痛镇静策略,其明显的优势在于维持浅镇静状态,有明确的镇静计划和镇静目标,且具有个体性㊂降低过度镇静的发生率,利于颅脑损伤患者身体恢复和疾病的转归,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㊂4 参考文献[1] 陆 佳,罗庆莲.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 (4):1021.[2] 徐建宁,汪国建,冯洁惠.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 (10):25.[3] 温 顺,叶宏伟,冯玉峰.评估下腔静脉扩张指数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3):696.[4] 封燕莉.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对ICU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4):4262. [5] 辛绍斌,阎 皓,沈 莉,等.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2): 3468.[6] 肖华红,徐雪影,张银英,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优质护理应用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6,37(1):211. [7] 郑毅隽,宣丽真,诸杜明.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体现精准医疗[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16,2(2):102.[收稿日期:2018-09-06 编校:王丽娜]。
目标导向程序化镇静策略流程引言:在医疗领域中,镇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用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痛苦感。
目标导向的程序化镇静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基于患者的个体特征和治疗目标,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镇静计划。
本文将介绍目标导向程序化镇静策略的流程和步骤。
一、患者评估在制定镇静策略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和焦虑程度等因素,以便确定最适合患者的镇静方案。
二、制定个性化的镇静目标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镇静目标。
镇静目标应该明确、可量化,并与治疗目标相一致。
例如,对于一位进行手术的患者,镇静目标可能是使患者达到足够的镇静水平,以便进行手术操作而不感到痛苦或焦虑。
三、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镇静目标,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
常用的镇静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麻醉药物和镇静催眠药物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评估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制定具体的镇静方案根据选择的药物和镇静目标,制定具体的镇静方案。
方案应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速度和给药时机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监测措施,以确保患者在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五、实施镇静策略在制定好的镇静方案下,开始实施镇静策略。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速度。
此外,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慰,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六、评估镇静效果在镇静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镇静效果。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镇静水平、疼痛程度和焦虑程度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静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七、记录和总结在镇静过程结束后,应该对治疗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
记录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速度和给药时机等,以及患者的反应和镇静效果。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s-Directed Therapy,EGDT)是一种以早期干预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旨在尽早识别和纠正患者的生理和代谢异常,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EGDT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早期主动干预,防止并纠正患者出现的生理失调,以保持患者的病情稳定,并改善治疗效果。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面部评估:EGDT强调早期通过面部评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面色苍白、浅灰、青紫,呼吸困难等。
这有助于尽早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早期给氧:呼吸困难是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及时给予患者氧气可以改善缺氧状况,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3. 早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存在血钠、血钾等异常的患者,EGDT强调早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早期补液:EGDT通过早期补液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防止感染蔓延,保持循环稳定。
5. 早期行血液透析: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EGDT提倡早期行血液透析,以及时清除体内毒素,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6. 早期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EGDT强调早期行静脉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上述治疗措施,EGDT旨在迅速恢复患者的生理代谢功能,提高预后,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EGDT不仅强调早期干预,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治疗目标的实现。
总之,EGDT是一种以早期干预为核心的治疗方法,通过早期识别和纠正患者的生理和代谢异常,以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它的目标是在早期识别疾病的同时,通过早期治疗和调整,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生理功能稳定,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专家论坛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体现精准医疗郑毅隽 宣丽真 诸杜明DOI :10.3877/cma.j.jssn.2096-1537.2016.02.007作者单位: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通讯作者:诸杜明,Emai l :dumi ng_zhu@【摘要】 近年来,由国家政府层面提出的精准医疗理念作为疾病诊疗、尤其是肿瘤诊疗领域得到极大推广。
作为最新的镇静理念,以右美托咪啶为基础的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arly goal directed sedation,EGDS ),和传统镇静方法比较,通过减少苯二氮唑类药物使用和最大程度延长浅镇静时间,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通过选择合适患者,使得重症患者从中获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精准医疗的理念。
【关键词】 精准医疗; 右美托咪啶;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arly goal directed sedation:reflects p recision medicin e Zheng Y ijuan,X uan Lizhen,Zhu Duming.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u duming,Email:duming_zhu@【Ab stract 】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medicine has been recently greatly advoc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oncology.Dexmedetomidine-based early goal-directed sedation (EGDS)is a promising novel approach than can extend the light sedation time,shorten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outcomes by reducing the usage of ben-zodiazepines,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edation methods.In addition,selection of responders will greatly bene t the patients from the novel sedation management,which ful ll the accomplish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Key words 】 Precision medicine; Dexmedetomidine; Early goal-directed sedation一、精准医疗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 )这一理念近来得到医疗界关注。
早期活动干预联合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在机械通气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伍峻仪;吴娜;彭玲英;朱瑛【期刊名称】《当代护士:下旬刊》【年(卷),期】2022(29)2【摘要】目的评价ICU机械通气肿瘤患者给予早期多元化活动护理和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联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某院ICU病房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24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护理和标准镇静策略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多元化活动护理和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干预。
采用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评估患者48 h内镇静程度,比较两组预后效果和临床指标。
结果观察组48 h浅镇静达标率(56.45%)明显高于对照组(37.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谵妄发生率(11.29%)、ICU获得性衰弱率(22.58%)、物理约束率(20.97%)和气管插管拔管率(8.06%)均低于对照组,MRC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7 d内拔管率(85.48%)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多元化活动护理和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联合干预,有助于ICU机械通气肿瘤患者尽早达到浅镇静目标,降低谵妄发生率,改善预后。
【总页数】4页(P93-96)【作者】伍峻仪;吴娜;彭玲英;朱瑛【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在4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2.早期目标导向性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3.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4.舒适化浅镇静策略理念联合早期活动干预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5.以护士为主导的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在ICU机械通气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