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目标导向性镇静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45
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与镇静药物应用诊断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意识状态是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准确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能够为医务人员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另一方面,合理应用镇静药物,能够帮助控制患者的镇静深度,减轻不适感,并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与镇静药物应用的相关知识。
1. 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ICU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
恰当的评估方法能够提供关于患者意识深度的客观指标,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
常见的意识状态评估工具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雷恩镇静-觉醒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等。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是一种用来衡量昏迷程度的评估工具,包括眼开、言语和运动活动三个方面的观察项目。
它通过给予每个项目不同的分数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GCS评分范围为3-15分,分数越低表示意识状态越低。
雷恩镇静-觉醒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主要用来评估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性和觉醒程度。
其评分范围为-5到+4,其中-5表示昏迷状态,+4表示激动状态。
综合应用GCS和RASS等评估工具,可以准确评估ICU患者的意识状态,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镇静药物的应用原则镇静药物在ICU中广泛应用于控制患者的焦虑、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休息和治疗。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镇静药物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应用镇静药物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 个体化应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药物应用方案。
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镇静药物和剂量。
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原则ICU(重症监护室)是一种专门为危重病患者提供全天候监护和治疗的特殊医疗环境。
在ICU中,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镇静与麻醉以确保疼痛管理、呼吸支持、手术操作等。
然而,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镇静与麻醉管理的原则。
一、个体化管理ICU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差异较大,因此个体化的镇静与麻醉管理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症状以及正在接受的治疗,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在选择镇静与麻醉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并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剂量调整。
二、目标导向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
镇静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舒适度,控制焦虑、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镇静,以免影响患者的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
麻醉的目标是确保患者在手术或其他操作过程中无痛苦并保持恰当的麻醉水平。
三、多模式管理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通常采用多模式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和自然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剂、镇痛剂和肌松剂。
非药物干预包括声音、光线、温度和触觉等环境因素的调节,以及心理支持和家属陪伴等措施。
自然疗法包括音乐疗法、按摩疗法等。
四、评估与监测对于ICU患者的镇静与麻醉管理,评估与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镇静深度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指标,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监测还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参数和神经肌肉功能,以及镇静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
五、副作用与并发症的管理ICU患者在接受镇静与麻醉管理时可能出现一系列副作用与并发症。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镇静过度、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和肌松不良等。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六、逐步撤离ICU患者在获得必要镇静与麻醉后,要逐步进行撤离以恢复清醒状态。
关于ICU镇静的十项建议在严重疾病和接受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重症患者治疗中,关注疼痛、焦虑、痛苦、失眠十分重要,且充满挑战。
理想状态下,患者能够表达他们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医生基于症状给予合理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本文提出重症患者镇静治疗的十项建议,以改善患者舒适度,避免过度镇静。
1. 优先评估和治疗疼痛疼痛是痛苦和躁动的主要来源。
疼痛控制在重症患者中应最优先实施。
有效的镇痛可以减少或避免镇静需求,可减轻疼痛相关交感过度兴奋带来的代谢和心血管负担。
多模式超前镇痛可加强镇痛效果,降低阿片类药物需求和依赖。
2. 达到目标:插管后短期内可清醒交流实施机械通气前 48 小时内的深镇静,与拔管延迟相关,且增加死亡风险。
在插管后短期内使患者恢复清醒、保持镇静、交流和初步稳定是治疗的目标。
浅镇静可能带来躁动的困扰;可辅助使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或可乐定。
必要时,给予短效、可滴定的镇静药物(如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可达到清醒、交流的目标。
3. 多模式的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表达,合理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解决不同症状疼痛、焦虑、失眠十分常见,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痛苦。
理想状态下,清醒的患者可以描述其症状,医师可提供安慰,且必要时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没有药物可以解决所有临床症状,因此常需要数种药物联合使用(例如镇痛、抗焦虑和安眠药治疗失眠)。
如果经常要用到药物来解决疼痛和焦虑问题,可以联合使用非药物干预手段来加强药物效果,减少用药量(图 1)。
4. 深镇静后,尽早降阶梯治疗一些重症患者需要深镇静来辅助特定治疗,如颅内压治疗、俯卧位、使用肌松药、控制性机械通气等。
至少每天评估深镇静的必要性。
一旦深镇静的指征已解除,迅速减停镇静药物。
5. 对于使用阿片类 / 镇静药的患者,使用可靠的评估工具和明确的治疗目标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依赖于使用可靠的工具对疼痛、镇静、谵妄进行定期评估。
每班医护团队应对镇静目标水平重新评估并记录。
可靠的镇静评估工具包括 RASS 评分和 SAS 评分。
2024成人呼吸危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管理及相关问题专家共识呼吸危重症患者因自身疾病、制动、有创操作、监护室特有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疼痛和焦虑、睡眠剥夺、躁动和谱妄以及各脏器负担增加,阻碍诊疗活动的进行,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因此,镇痛、镇静、防治谱妄、早期活动、改善睡眠已成为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常规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专业协会发布了针对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推荐意见,但呼吸危重症患者的疾病本身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尚无统一的共识和指南。
为了规范呼吸危重症患者的相关治疗,国内呼吸危重症专家针对临床上最关注的19个问题进行了多轮讨论,最终形成20条推荐意见。
二、疼痛与镇痛疼痛在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中普遍存在,静息时疼痛发生率可达61% ,而临床操作时疼痛发生率高达94%。
原发病、合并症、焦虑、抑郁等可引起患者静息时疼痛,临床相关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导管置入、引流管拔除、伤口护理和翻身等,也可导致患者疼痛。
准确评估疼痛并实施合适的镇痛治疗可缓解呼吸危重症患者疼痛,防止意外拔管,减轻应激反应,改善人机对抗,降低氧耗等。
【问题U如何选择危重症患者疼痛评估方法和镇痛目标?【推荐意见1】建议对能自主表达的患者应用数字评分表(numeric rating scale , NRS )评分,对不能表达但躯体行为可观察的患者应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 CPOT )或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ral pain scale , BPS )评分(弱推荐,中级证据质量\具体说明:最可靠的疼痛评估方法是患者自我描述。
对于能自主表达的患者,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NRS x语言测定评分(verbal rating scale , VRS )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 VAS X 1项纳入了19项研究的系统性回顾比较了上述3种疼痛评估方法的评价效果,NRS不仅敏感度高,且其数字化结果可用于统计分析,因此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评分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镇静镇痛是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治疗的关键阶段,对于完善病患预后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就近几年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常见镇静镇痛的评定、治疗对策及应用开展具体描述,以求医护人员可以良好的掌握镇静镇痛的医治现况,为开展高效的镇静镇痛计划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神经重症;镇静;镇痛神经重症病患主要包含了重症急性脑血管病、重症亚急性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的神经患者等神经系统重症患者。
很多患者尽管获得积极主动治疗,但并不能阻拦脑组织损伤的进一步加剧,其致死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给患者家中和社会增添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现阶段镇痛镇静治疗已经成为重症监护室(ICU )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镇痛镇静在神经系统重症患者中的运用存有异议,不同单位的落实也存在较大差别。
导致这种情况的缘故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镇痛镇静药品对精神实质评估的影响是临床医生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执行镇痛镇静治疗的重要顾虑;二是欠缺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缺乏对神经系统长期性原发型影响的,以及对于神经系统重症患者运用镇痛镇静药品的大规模临床实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联合会2020年公布的《我国脑外科重症管理方法专家共识》[1]证实了镇痛镇静在神经系统重症患者中的关键作用。
1.神经重症镇痛镇静程度评估创建重症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按时意识评估程序流程,包含意识评估评定量表(GCS )、眼瞳观察和中枢神经系统全身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标准、重症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基本痛疼评估和镇静深层检测。
第一,痛疼强度的评估:遵循医生叮嘱且能自己表现的病患,常见数据评分法(NRS )即“十分法”痛疼评估表,痛疼评估优良总体目标低于4分;如果晕厥但能够进行观察的病患,建议使用疼痛观察估量表或者疼痛估量表。
第二,镇静以及躁动和谵妄评估:现阶段常见的主观性镇静评估系统软件为Richmond躁动-镇静评定量表(RASS )和Riker镇静-躁动评定量表(SAS)。
ICU患者镇静治疗的应用进展综述发布时间:2021-08-18T06:37:06.924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21年第3期作者:陆干辉[导读] 均会对患者个人状态及情绪产生影响,由此加剧患者疼痛及不适感受,干扰生理机能及机体状态稳定性。
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摘要】在ICU病房疾病救治过程中,手术、人工通气、引流等有创操作及侵入式操作的实施,会引发患者医源性创伤,从而造成疼痛、应激反应等情况,促使患者生理机能、生命体征等出现异常,对治疗效果、患者康复等方面影响性较大。
因此,实施镇痛治疗,对患者诊疗期间疼痛及因疼痛所致烦躁、兴奋等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治疗期间个人行为及生理状态趋向于稳定,降低患者痛苦感受,以此提高疾病救治有效性,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关键词】ICU;镇静治疗;应用效果;进展前言重症监护室(ICU)接诊患者所患疾病均属危重症类型,普遍存生命体征波动、生理机能差、意识不清或丧失等情况,收治于ICU病房,通过加强监护及救治,能够使病情得到进一步控制,由此提高患者存活几率[1]。
但部分救治操作,对患者生理机能存较大影响,其中以有创操作、侵入式操作影响性作为显著,因人体中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加之免疫系统对人体存保护作用,因此在上述操作实施中或实施后,部分患者可出现疼痛、躁动、兴奋及血压升高、心率异常等情况,进一步发展,还可引发患者不良行为,由此导致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下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镇静治疗的开展,能够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起到调节、改善作用,通过给予镇静药剂及相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恢复各生理指标项稳定,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救治操作,从根本上提高ICU患者治疗实施效果[2]。
基于此,本文就ICU患者镇静治疗开展方式、应用效果等做细致研究,论述内容如下:1.ICU患者疼痛及不适发生原因、影响ICU接诊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疾病类型普遍危重,大体上可分为严重创伤、大手术、心肺功能异常、脏器功能衰竭、存多发性组织器官及机体损伤、合并严重并发症、电解质酸碱度失衡、代谢障碍及器官组织移植等,疼痛的发生可由疾病、手术操作、侵入式治疗等因素导致其发生,因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