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肾功能不全抗生素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35
肾功能不全如何选择抗生素肾功能不全病友常有多种合并症或伴发疾病,如身体局部供血不足、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病友常必须长期应用多种药物治。
此外,肾功能不全本身及各种并发症常可引起抵抗力下降,使病友极易感染病原微生物,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包括普通细菌和结核菌感染。
因此肾功能不全病友使用抗生素的频率非常高。
如果不重视这些病友用药剂量的调整,往往会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给病友带来严重不良反应。
常用抗生素中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中毒易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及胃肠动力药物如胃复安、马叮啉中毒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
因此医师在对肾功能不全病友进行药物治前,应首先了解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尤其是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
对于主要经肾脏排泄或代谢的药物,应根据病友的肾脏功能受到损伤程度相应减少剂量。
1例中年男性肾衰竭晚期、尿毒症病友,该病友已规律进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血液净化1年半。
因为发生心功能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某医院在治心功能衰竭的同时,给予常规剂量的青霉素,每日静脉用药640万U。
治第3天,病友肺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语无伦次、肥秤藐与淡漠交替发作,根据病友的透析/血液净化情况、心肺功能状态,排除了因透析/血液净化不充分而引起的肾衰竭晚期、尿毒症脑病及缺氧等病因造成的脑病,考虑病友因肾功能衰竭不能排泄出常规剂量的青霉素,引起药物蓄积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经停药并增加透析/血液净化次数以加速药物排除,病友精神症状逐渐消失。
另一位肾衰竭晚期、尿毒症透析/血液净化病友,因低热、盗汗、咳血痰,拟诊结核感染,某医院用常规剂量的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治。
治2周后病友出现幻视幻听、言语不清、四肢不自主震颤。
在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后,考虑为利福平蓄积中毒,停药1周后症状逐渐消失。
肾功能不全病友易出现药物中毒的机制,除了肌酐(CRE)清除率下降引起药物原型排泄减慢外,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减少也可引起代谢产物蓄积中毒。
药学中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选择与调整在药学领域中,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选择和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肝肾功能不全的定义和分类肝肾功能不全是指肝脏或肾脏在代谢和排泄药物方面的功能受损。
根据肝肾功能的程度,可以将肝肾功能不全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功能受损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减弱;中度功能受损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明显减弱;重度功能受损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严重受损。
二、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影响1.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选择和调整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大部分药物在肝脏内经过代谢。
肝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酶活性下降,从而影响药物的清除率和半衰期。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药物是否需要在肝脏中代谢,如果需要,则应选择那些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或者代谢产物无活性的药物。
此外,肝功能不全还会降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增加游离药物的浓度,因此在给药剂量上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选择和调整肾脏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药物的重要器官,大部分药物在肾小球过滤后通过肾小管被排出体外。
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排泄减慢,从而增加药物的半衰期和体内积累。
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药物是否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是,则应选择那些无须在肾脏中排泄或者在肾脏中排泄的产物无活性的药物。
此外,在给药剂量上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药物选择和调整的具体原则1. 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的依赖性药物在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依赖的药物,比如需要在肝脏中代谢或肾脏中排泄的药物。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的积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选择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中,选择适合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非常重要。
口服剂型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如果存在肝肾功能不全,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
肾功能不全如何应用抗菌药物?肾脏是大部分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在肾功能不全时容易导致这些药物在体内积聚以致发生毒性反应,尤其是肾毒性抗菌药物。
因此,肾功能不全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时,不能按常量给予,必须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给药方案。
1、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① 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② 选择肾毒性低的有效品种;③ 避免长时间应用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④ 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合应用;⑤ 密切观察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⑥ 尽可能测定药物(特别是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的血浆浓度,以调整用药剂量。
2、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可依据肾功能减退时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改变以及对肾脏的毒性大小来决定,一般分为四组:⑴抗菌药物维持原剂量或略减:此类主要是在肝脏内代谢或主要自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
包括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利福平、多西环素、林可霉素类等。
青霉素类中,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大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在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不明显,可按原剂量给药或略减量。
新型头孢菌素一般均无肾毒性,而且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时也较少发生毒性作用,其中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大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头孢噻肟主要在体内代谢,一般均能按原剂量给药,在肾功能中度以上损害时,仅需适当减量。
氯霉素、两性霉素B虽在肾功能减退时半衰期轻度延长,但因为两药具明显的血液系统毒性或肾毒性,宜减量应用。
如同时有肝功能不全时,更需严格控制使用。
⑵剂量需适当调整:此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如青霉素、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
氟喹诺酮类药物虽无明显肾毒性,但因为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时,可在体内明显积聚,因此,肾功能不全时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⑶剂量需显著减少:此类药物有明显肾毒性,且主要经肾脏排泄,包括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
(一)肝功能不全得患者用药肝脏就是人体内最大得实质性腺体,具有十分重要得生理功能,首先就是人体各种物质代谢与加工得中枢,并把多余得物质加以储存;其次,肝脏还有生物转化与解毒功能,对绝大部分进入人体得药物与毒物,都会在肝脏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不同程度地被代谢,最后以代谢物得形式排出体外。
由于肝细胞不断地从原料中吸取原料,难以避免遭受有毒物质或病毒、毒素、药物与寄生虫得感染或损害,轻者丧失一定得功能,重者造成肝细胞坏死,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甚至发生肝性脑病。
另外,肝脏又就是许多药物代谢得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生物转化减慢,血浆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得效应并增加毒性。
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或用药次数,特别就是给予有肝毒性得药物时更需谨慎、1、肝功能不全患者得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合理选药(2)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毒性较大得药物(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肝毒性得药物使(4)对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得患者可选用对肝功能毒性小,从肾脏排泄得药物(5)开始用药时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做到给药方案个体化(6)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肝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得选择(1)可按常量应用得药物: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她啶、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与多黏菌素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2)对严重肝病者需减量使用得药物(对一般肝病者可按常量应用):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红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氟罗沙星、氟胞嘧啶、伊曲康唑等(3)肝病者减量用药:林可霉素、培氧沙星、异烟肼(异烟肼在肝炎活动期避免使用)(4)肝病者避免使用得药物: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类、两性霉素B、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磺胺类。
(二)肾功能不全得患者用药肾脏就是药物排泄得主要器官,也就是药物代谢得器官之一,极易受到某些药物得作用而出现毒性反应、肾毒性得表现有轻度得肾小球、肾小管损伤、肾衰竭,临床可见蛋白尿、管形尿、血肌酐、尿素氮值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少尿、无尿或肾衰竭。
1.头孢丙烯分散片口服,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1次;下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0.5g,分1次或2次,严重病例每次0.5g,每天2次。
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按体重一次7.5mg/k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按体重一次20mg/kg,每天1次。
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按体重一次15mg/kg,每天2次;急性鼻窦炎,一般按体重一次7.5mg/kg,每天2次;严重病例,按体重一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的疗程至少10天。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头孢丙烯应按下表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ml/min)剂量(mg)服药间隔30-120常用量常规时间0-29*50%常用量常规时间*血液透析可清除体内部分头孢丙烯,因此应在血透完毕后服用。
肝损伤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2.头孢丙烯干混悬剂口服,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20ml),每天1次;下呼吸道感染,每次0.5g(20ml),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0.5g(20ml),分1次或2次,严重病例每次0.5g(20ml),每天2次。
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次20mg/kg体重,每天1次。
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急性鼻窦炎,一般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严重病例,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咽炎的疗程至少10天。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头孢丙烯应按下表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ml/min)服药间隔30〜120常用量常规时间0〜29*50%常用量常规时间*血液透析可清除体内部分头孢丙烯,因此应在血透完毕后服用。
肝损伤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明确诊断,合理选药: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合的药物。
同时,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感冒药、镇痛药等。
2.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肾损害的药物。
例如,使用他克莫司的病人要避免使用抗真菌药物或CCB类降压药。
3. 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排泄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4. 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优先选择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如果必须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应尽可能减少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5. 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等。
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用药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
6. 注意肝功能的状况:对于肾功能不全但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排泄的药物。
总的来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选药原则是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肾脏毒性大的药物,并尽量选择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不要随意更改用药方案或自行购药使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一、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如果存在肾功能不全,慎用左氧氟沙星。
2、对于肌酐清除率大于等于50ml/min患者没有必要进行剂量调整.3、肾功能正常:250mg或500毫克缓慢静滴,时间大于60分钟,24小时一次。
或750mg缓慢静滴,时间大于90分钟,24小时一次。
4、肌酐清除率20~40ml/min:每48小时750mg或首剂500mg,此后每24小时250mg。
或者250mg每24小时一次缓慢静滴.5、肌酐清除率10~19ml/min:第一次给予750mg,此后每48小时500mg;或第一次给予500mg,此后每48小时250mg;或每48小时给予250mg.6、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第一次给予750mg,此后每48小时500mg;或第一次给予500mg,此后每48小时250mg.7、分子量:415。
85 蛋白结合率24%~38% 87%由肾脏排出。
8、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不能有效清除体内的左氧氟沙星,故透析后不用补充。
二、注射用阿奇霉素1、分子量:1465。
59 蛋白结合率为7%~15%。
2、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主要经过胆汁排泄。
三、头孢曲松钠1、分子量661.59 蛋白结合率95%60%经尿排出.2、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大于5ml/min,每日剂量应少于2g。
3、血液透析对本品清除率不高,透析后不需要补充剂量.四、头孢西丁1、分子量449.43蛋白结合率80.7% 85%经肾排泄。
2、肌酐清除率50-30ml/min:1~2g,8-12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29-30ml/min:1—2g,12—24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9—5ml/min:0.5—1g12-24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小于5ml/min:0.5-1.0g24—48小时一次五、头孢哌酮舒巴坦1、头孢哌酮约25%经过肾脏排泄。
舒巴坦84%经肾脏排泄2、肌酐清除率15—30ml/min时:舒巴坦每日最高2g,分12小时一次。
经典--- 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ICU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续1)ICU常用抗生素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续2)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研究发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
在PAE期中的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可降低用药费用。
1、β-内酰按胺类抗生素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杆菌的PAE属部分剂量依赖性,且药物浓度降低时,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其PAE 很短或为负值,在高浓度时使细菌成为球状体,产生明显的PAE。
如头孢孟多,头孢唑林,头孢哌酮,萘夫西林,青霉素的浓度大于最低抗菌素(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接触时间为1.1~3.8h时,对金葡菌的PAE分别是3.9、1.2~4.5、4.6、3.0、1.4h。
对粪肠球菌,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在4倍MIC以上时显示较长的PAE,而头孢菌素类很小。
对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PAE较短,最长仅达1h左右。
而碳青霉烯类的PAE较长,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但其消除速度快,半衰期短,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一日多次给药。
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
目前结合PAE,主张采用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1h内滴完,即可在短时间内达较高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伴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
据报导:采用青霉素1日1次给药治疗敏感金葡菌感染与1日2次给药法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良反应明显减轻,证实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1日1次给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