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
- 格式:docx
- 大小:11.74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汗证诊疗流程
中医的汗证诊疗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望诊:中医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以获取一些重要的信息。
2. 闻诊:中医医生会闻患者身上的气味,了解患者的体味是否有异常。
3. 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的发生时间、常见的诱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信息。
4. 切诊:中医医生会用手按摩患者的脉搏,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判断是否存在汗证。
5. 辨证:根据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信息,中医医生会综合分析,进行辨证,即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的汗证。
6. 治疗:根据辩证结果,中医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旨在调整患者体质,恢复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7. 随访: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汗证诊疗流程是个体化的,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同时,中
医治疗时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和生理状态,个人体质等因素。
因此,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先咨询中医医生,获得具体的诊疗方案。
《黄帝内经》论汗证《内经》认为,汗为⼈体之津,属于⼈体五液之⼀,《灵枢·决⽓》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汗由⽔⾕精⽓所化⽣,《素问·评热病论》云:“⼈所以汗出者,皆⽣于⾕,⾕⽣于精。
”汗本⾝为⼈体正常的⽣理现象,其形成的机理在于阳⽓蒸发阴津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但若汗出过甚、⾃汗不⽌、夜间盗汗或当汗出⽽不出皆为病理现象,从⽽形成汗证。
《内经》中所论汗证涉及的名称较多,如“魄汗未尽”、“炅汗”、“绝汗”、“灌汗”、“夺汗”、“漏泄”、“汗注不⽌”、“汗⼤泄”等皆为病理因素导致的汗⼤出;“肾病者……寝汗出”,寝汗即为夜间盗汗;亦有“夏暑汗不出”、“⾝热⽆汗”等皆为当汗出⽽⽆汗的病理现象。
病因病机由于汗形成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证的关键病机则在于阴阳失调,即阳偏盛或阴偏虚,因此阳可扰动阴津⽽为汗证;阴偏盛或阳偏虚,则阳⽓失固亦可为多汗;但若外邪束表,阳⽓失宣或阳⽓郁阻则⽆汗。
《内经》认为导致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总不外内因、外因之途,从脏腑⽽⾔,虽《内经》有“五脏化液,汗为⼼之液”之说,但⼜不仅仅只与⼼有关,与肺、肝、脾、肾均有关系。
感受外邪《内经》认为导致汗证的外感病因主要有暑、热、风、湿之邪。
《素问·⽣⽓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泄,故⽓泄矣。
”张志聪注云:“天之阳邪,伤⼈阳⽓,阳⽓外泄,故汗出也。
”《灵枢·营卫⽣会》云:“外伤于风,内开腠理,⽑蒸理泄,卫⽓⾛之,固不得循其道……命⽈漏泄。
”张介宾注⽈:“风为阳邪有外热也。
热⾷⽓悍,因内热也。
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蒸理泄⽽卫⽓⾛之,故不循其常道也。
”《素问·痹论》⽈:“其多汗⽽濡者,此逢湿甚也,阳⽓少,阴⽓盛,两⽓相感,故汗出⽽濡也。
”⾼世栻云:“其⼈⾝亦阳⽓少,阴⽓盛。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汗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体内部湿热蕴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
中医辩证论证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辨证论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指导治疗。
下面将结合汗证,介绍中医辩证论证的思路及方法。
一、辩证思路:1.辨证分型思路:汗证的辨证思路是要确定汗的性质、量、时机等,对全身症状做整体分析,然后作出辩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夹湿证、暑湿痰热证、湿热痰饮证等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辨证病机思路:汗证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湿热蕴结等密切相关。
在辨证论证时,要分析病程演化,了解病机途径,明确病因病机,然后指导治疗疾病。
3.辨证借鉴思路:在辨证论证中,可以借鉴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辨证。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病证的辨证思路,进行综合思考。
二、辩证方法:1.全面询问:在辨证论证中,要全面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病程、发病原因、症状、舌脉等情况。
通过详细的询问,可以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指导辨证论治。
2.观察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辨证判断。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脉象浮紧,舌苔白腻;暑湿痰热证的患者舌苔黄腻。
3.辩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汗证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多有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暑湿痰热证的患者多有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4.鉴别诊断:在辩证论证中,要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
例如,汗证与外感性感冒、湿热病等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在完成辨证论证后,根据不同分型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风寒夹湿证可以采用辛散温中,行气宣散的方法进行治疗;暑湿痰热证可以采用清热泻火,利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是全面询问、观察诊断、辨证分型、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步骤。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概述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指因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汗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二:定义及病因1. 汗证的定义:汗证是指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汗出现,表现为汗多、汗少或汗出不畅的症状。
2. 汗证的病因:- 阳盛阴虚:体内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 体质失衡:体质偏热或偏寒都可能导致汗证的出现。
- 情绪压力:情绪过度紧张或焦虑不安可能引起汗出不畅。
三:临床表现1. 汗多证:- 症状:多汗、烦渴口干、心烦易怒。
-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 临床常见病症:痰湿、阳虚、气虚等。
2. 汗少证:- 症状:少汗或汗出不畅、身体燥热、口干咽燥。
- 舌象:舌红苔少、脉象:脉细数。
- 临床常见病症:阴虚、气滞、血瘀等。
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草药进行调理。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沉香等。
2. 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太溪、涌泉等。
- 灸法疗法:采用艾绒烧灸的方法对特定穴位进行治疗。
3. 中医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用病人体表的油脂涂敷刮痧板后,在病人上肢和下肢的特定穴位施行按摩。
-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五:预防措施- 避免极端气温:冷热交替对汗证患者的身体刺激很大,尽量避免极端气温的环境。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汗证病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阳盛阴虚:阴阳失衡中的一种情况,指体内阳气过旺盛,而阴气不足。
- 脉象: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汗证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病名的考证汗证,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名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多新的补充。
东汉《伤寒论》明确地提出“自汗”、“头汗”名,《金匮要略》有“盗汗”、“黄汗”名。
盗汗,较《内经》所谓“寝汗”更为形象。
晋《肘后备急方》,金《兰室秘藏》之“阴汗”,指人体阴部冷而“阴汗如水”。
隋《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虚汗”名,应属于自汗之范畴。
唐《备急千金要方》补充了“白汗”名,据证似仍归自汗类。
宋《小儿药证直诀》有“胃怯汗”名,为胃虚而躯干部汗出。
金《伤寒明理论》之“手足汗”。
元《丹溪心法》之“心汗”。
明《诸证提纲》之“脾虚汗”。
《保婴撮要》之“手汗”、“胸腹汗”。
《万氏密传许玉心书》之“额汗”。
《医林绳墨》之“腋汗”、“鼻汗”。
清《证治汇补》之“饮食汗”。
《医林改错》之“天亮出汗”等名,亦应是自汗类汗证。
根据汗出色泽异常命名的,除《金匮》黄汗外,明《保婴撮要》复有“红汗”名,清《杂病源流犀烛》、《血证论》有“血汗”名。
关于战汗,在《伤寒论》中已有类似的描述,但对战汗有肯定命名和较清晰的认识,则始于明张介宾。
《景岳全书》“伤寒典下”即已有“战汗”章节,其曰:“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
明清之际,温病学说倡兴,对战汗的认识有了新的补充和发挥,明《瘟疫论》,《瘟疫明辨》则命之曰“狂汗”。
其谓疫病欲解,忽狂躁不安,少顷大汗淋漓,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因此,《时病论》则有“解汗”名,名实相符。
对于《内经》中的绝汗,明《诸证提纲》名之为“六阳虚汗”;《景岳全书》命之曰“阴汗”、“冷汗”;《万氏夫人科》名之为“胃汗”;在清《医学源流论》则有了“亡阴之汗”、“亡阳之汗”名,并有较详尽的鉴别,及明确的治疗原则;《医编》名之为“脱汗”;近代《止园医语》则明确指出,大汗亡阳之绝汗即“死汗”。
2.关于病因病机关于汗证的病理认识,《内经》已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中医关于“汗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汗证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疾病,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种经功能素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克及结核病、肝病等所致的自汗、盗病范明,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汗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液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血汗同源”,故血液耗伤之人,不可再发其理性汗出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灵枢·五津液别论》云:“大农厚则腰理开,故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子膀胱,则为溺与气《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为液,心为汗。
”指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出汁异常的病证方面,有多汗、寝汗、绝汗等称谓。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首次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鉴别自汗、盗汗:“无向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元·朱丹溪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在病理属性上做了概括。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做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
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做了补充。
4.《伤寒明理论·自汗》:“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焉。
”5.《证治要诀·盗汗自汗》:“眠熟而汗出者,日盗汗,又名寝汗。
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
伤风、伤暑、伤寒、伤湿、痰嗽等自汗,已各载本门。
敛汗散组成 :生黄芪、炒白术、五倍子、煅龙骨、煅牡蛎各等分 ,研成细粉备用。
功用益气敛肺、生津滋肾,清肺降火、敛肺止汗,益气生津、收敛止汗
五味子与五倍子合用,源于朱丹溪《丹溪心法》“黄昏嗽方”,功擅收肺保肾,“黄昏嗽者,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
二药合用有金水相生、母子同补之义,寒温并用,其功效倍于单味药。
五倍敛汗散:五倍子 45g,麻黄根 15g,龙骨 15g,煅牡蛎 15g。
共研细末。
先将脐部用温水洗净擦干,然后取散剂 10g,用适量食醋调拌,捏成圆形药饼
五倍敛汗散方中五倍子味酸、涩,性平,长于敛汗固表。
含有大量鞣质,与汗腺、消化腺接触,可使腺体表面细胞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使腺体分泌减少,从而抑制汗腺分泌[3]。
麻黄根归肺经,能行肌表、实卫气、固腠理、闭毛窍,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龙骨、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另外,食醋味酸,更增其固涩之力。
敛汗散123号方其中
1号方采用五味子与五倍子1∶1配比益气敛肺生津滋肾适用于气阴两虚为主
2号方采用五味子与五倍子1∶2配比清肺降火敛肺止汗适用于阴虚内热为主
3号方采用五味子与五倍子2∶1配比益气生津收敛止汗适用于气虚不敛为主
将五味子五倍子分别混匀后研末过500目筛陈醋调丸状晚睡前敷神阙穴医用胶布固定晨起后取下1天1次3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朱砂/五倍子研磨成粉取适量温开水调成稠糊状贴于神阙穴每次46h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