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中医内科)页
- 格式:pdf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37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概述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指因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汗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二:定义及病因1. 汗证的定义:汗证是指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汗出现,表现为汗多、汗少或汗出不畅的症状。
2. 汗证的病因:- 阳盛阴虚:体内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 体质失衡:体质偏热或偏寒都可能导致汗证的出现。
- 情绪压力:情绪过度紧张或焦虑不安可能引起汗出不畅。
三:临床表现1. 汗多证:- 症状:多汗、烦渴口干、心烦易怒。
-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 临床常见病症:痰湿、阳虚、气虚等。
2. 汗少证:- 症状:少汗或汗出不畅、身体燥热、口干咽燥。
- 舌象:舌红苔少、脉象:脉细数。
- 临床常见病症:阴虚、气滞、血瘀等。
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草药进行调理。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沉香等。
2. 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太溪、涌泉等。
- 灸法疗法:采用艾绒烧灸的方法对特定穴位进行治疗。
3. 中医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用病人体表的油脂涂敷刮痧板后,在病人上肢和下肢的特定穴位施行按摩。
-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五:预防措施- 避免极端气温:冷热交替对汗证患者的身体刺激很大,尽量避免极端气温的环境。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汗证病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阳盛阴虚:阴阳失衡中的一种情况,指体内阳气过旺盛,而阴气不足。
- 脉象: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中医内科学:汗证分类、病因及病机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中医内科学:汗证分类、病因及病机。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汗证分类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汗出尤甚。
面色少华,脉细弱。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
苔白薄,脉缓。
3.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
神疲气短,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
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
五心烦热,潮热颧红。
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5.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
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苔薄黄,脉弦数。
6.里热郁蒸蒸蒸汗出,或头额汗出,或手足汗出,伴面赤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
病因1.外感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湿、暑热之邪,可致营卫不和或里热炽盛或湿热郁蒸而汗出异常。
2.内伤久病体弱,禀赋不足,素体阴虚,饮食不节,七情失调,劳欲过度及失治误治等,均可致脏腑阴阳受损,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而汗出过多。
病机1.发病外感诸邪致汗出者,起病一般较急;内伤虚损,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之汗出者,则起病较为缓慢。
2.病位汗病因外感导致者,病位多在肌表、经络,因内伤引起者则病位多在脏腑。
3.病性外感引起者,病性多实,以风、湿、热郁为主。
内伤致汗则以虚为主,或见虚实夹杂。
虚者多见气虚、阴虚、阳虚、血虚;实者以湿、痰、瘀、热为多见。
4.病势与病性、病因及病位有关病性属热者,其汗出或在头面或为全身;湿热郁蒸者,其汗出在头颈。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定义及概述汗证是指人体通过排出汗液来达到调节体温、排除病邪等目的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中涉及到多种与汗液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内因:包括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
2、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季节等。
3、发病机制:包括阳气亢盛、阴虚阳亢、阳亢阴伤等机制。
三、病症及分类1、汗多(1) 表现:出汗过多,常伴有头痛、心悸、口渴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阳虚汗多、阳亢汗多、阴伤汗多等类型。
2、汗少(1) 表现:出汗明显减少,常伴有口干、体倦、小便短少等症状。
(2) 分类:可分为阴虚汗少、阳亢汗少等类型。
(1) 表现:无明显原因地出汗,主要表现在睡眠时出汗较多。
(2) 分类:可分为阳虚盗汗、阴虚盗汗等类型。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2) 闻诊:辨别患者体味、汗液气味等情况。
(3) 问诊:了解患者出汗情况、其他伴随症状等。
(4) 切诊:通过按摩、刺激等方式判断患者体表情况。
2、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方式刺激患者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体内阳气和阴血平衡的目的。
(3) 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刺激经络、调理经脉,从而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调养: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文件目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汗液:人体内分泌的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盐和多种微量元素。
2、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3、气血不和:中医理论中指气和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不顺畅,导致疾病发生。
4、脏腑功能紊乱:中医理论中指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5、阳气亢盛: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阳气过旺盛,导致病症出现。
6、阴虚阳亢:中医理论中指人体阴气不足,阳气过盛,导致病症出现。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