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健康心理能够让您长寿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长寿的人都有这7个特点
第一个,静息心率偏慢的表现
根据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偏慢的人,往往寿命会更长,一般的健康状态,人的静息心率心跳维持在每分钟60-70次跳动是最合适的,如果超过了80次以上跳动的人,一般寿命都是更短一些的。
第二个,有事可做
经常有事做的人,能够保持大脑的活跃,能够让记忆力和脑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能够降低患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这样的人群也会更加的长寿一些。
第三个,不肥胖
腰围越粗的人,寿命或许会越短,因为肥胖的人,容易诱发一些慢性疾病的出现,比如常见的“三高”,对寿命的影响很大,所以保持身材比例,适当的饮食摄入,对于长寿更加有利。
第四个,肌肉更多
有研究表明,肌肉更多的人,身体素质会更强一些,而且肌肉强壮的男性的死亡率比其它人要低20%-35%,身体素质越高,也会更加的长寿些。
第五个,走路较快
英国的一家生物医院做出了一项研究,表明了走路比较慢的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会更加。
因为走路慢的人,可能代表着身体机能部分受损,运动耐力低,体质也相对较差。
第六个,反应更快
反应力和大脑的健康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反应迟钝的人,早亡的风险会比反应快的人高出两倍左右,所以反应力越快,寿命或许会越长寿些。
第七个,坚持运动。
健康长寿的心理秘方作者:刘静来源:《养生大世界》2015年第10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中医学经典提示人们,世间万物有一种最理想的状态,那就是“中和”的状态,人的心态也是如此。
这就像《黄帝内经》里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如果向长寿老人取经,也许有人会告诉你每天要走7里地,另一人会聊聊三餐少不了玉米粥。
由于遗传基因、生活地域和习惯不同,长寿秘诀始终没有标准答案,好像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细查长寿心理“六”因素美国《科学日报》曾报道,一项为期20年、涉及1528名参试者的“心理与长寿关系”研究发现,一些看似不好的心理活动其实有益长寿。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S·弗雷德曼和莱斯利·R·马丁根据研究情况,在《长寿计划》一书中,列出影响长寿的诸多心理因素。
一、适当的忧虑。
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
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
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可能是件好事。
”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
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二、做喜欢的事。
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
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
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
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遛狗、去博物馆等。
三、不过度乐观。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人参与的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险行为,而对未来较悲观的人可能会更重视健康与安全,更懂得自我防护,并鼓励身边人一起行动。
四、适度的社交。
《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健康心理六标准
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中外学者一直众说纷纭。
针对国人的实际状况,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经过3年的时间,190多名专家的共同参与,154篇既有文献的荟萃,最终凝聚成6项指标,于2013年形成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希望每个人能对照测试,做出调整。
1.认识并接纳自我。
了解自身特点,恰当地评价自己;有自信,懂得欣赏自己,体验自身价值和意义。
2.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能够独立处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用这些方法解决新问题。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生活中以积极的情绪为主导,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基本保持平稳;内心踏实,有安全感。
4.人际关系良好。
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正面的情绪,获得满足和快乐;能理解他人,接纳和应对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承担应尽的社会角色。
基本能够达到与自身年龄、身份、生活环境等符合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照顾家庭、完成工作等。
6.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积极面对和接受现实,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并想办法克服,而非消极抵触或逃避。
人体长寿的五个标准人类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长寿,而长寿的标准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那么,人体长寿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体长寿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理健康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积极的心态,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
二、饮食健康饮食健康是人体长寿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饮食健康的人通常选择新鲜、天然、低脂、低糖、低盐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
三、运动健康运动健康是人体长寿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运动健康的人通常坚持每天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
四、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是人体长寿的又一个重要标准。
良好的环境可以提供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等,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
环境健康的人通常生活在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中,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污染物。
五、社交健康社交健康是人体长寿的最后一个重要标准。
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患病的风险。
社交健康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交健康是人体长寿的五个标准。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保护,才能够实现长寿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健康,从而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人生。
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构成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两极。
K. Jaspers说得很有道理:理解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
精神障碍是一个临床诊断概念:症状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持续足够的时间,或在某一时段里以一定频率反复出现,才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
因此,没有精神障碍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就这个意义说,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所以才值得我们大家去追求。
下面从六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描述,所谓六个方面,也就是六项标准。
这六个方面有某些重叠之处,却更能充实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内涵。
同时。
作为对比,我们会随时将相应的精神障碍或心理不健康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有可能对心理卫生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获得较全面的把握。
对自己的态度一、必要时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能看清自己的长处或短处。
在成功时不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得意忘形,而在失败时又能看到自已曾经遭受过失败,并克服过困难,不致悲观沮丧。
不健康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几乎时刻忘不了自己,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下,总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流露出来,担心自己会紧张、不自然甚至脸红、口吃等,这是社交恐惧者常有的尴尬。
另一种情况是长期对真实自我的压抑,误将理想的自我当作真实的自我,有苛求、完美主义等尖锐的心理冲突,而持续下去便是神经症。
二、能把自己容观化实际上是对自己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站在别人或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才能恰如其分地评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过分孤僻、很少与别人交往、缺乏沟通的人,对别人缺乏理解,也就不大可能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人很难恰当地评价自己。
常见的不健康情况是自卑,而自卑的通常代偿则是追求优越感,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冲突、人际关系失谐以及适应社会困难,严重者则迟早陷于精神障碍之中,很可能对自己过分挑剔,或者顽固地坚持己见,一遇挫折或失败则归昝于人,甚至渐入偏执状态。
由于不能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这种人往往虚荣心重,缺乏精神上的脊梁骨,要靠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才能支撑。
老人心理健康六大标准
1、认知方面:智力水平正常,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老年痴呆,或智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正常的老化,但并不损害日常生活能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比较正常,不会做事情丢三落四,大脑反应速度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正常,不会出现大脑反应慢等问题;
2、情感方面:维持情绪稳定,不会异常兴奋,也不会过度压抑。
此外,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比如会关心别人,也懂得尊重别人,而不是过度冷漠、自私,也不会陷入孤独、自我封闭当中;
3、行为方面:能够保持日常生活,自己照顾自己,比如知道吃饭、喝水,没有出现走到外边就迷路、不知回家的情况,意志活动也没有出现减退;
4、人际关系方面:老年人可积极与人沟通、交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人际关系的互动当中获得友谊等;
5、心理方面:不会因为衰老、生病或过度恐惧死亡,而引起心情压抑、意志消沉、悲观、绝望,而是学会理性看待生老病死,学会接纳与正视这个问题,学会珍惜目前的美好生活。
6、期望方面: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了解自己的合理需求、人生愿望等,并且能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从而让自己实现人生的理想。
如何通过改善心理健康来延长寿命在追求长寿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关注饮食、运动和医疗等方面,却容易忽视心理健康对寿命的重要影响。
事实上,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能让我们在当下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满足,还可能成为延长寿命的关键因素。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长期处于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出一系列有害的激素,如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甚至某些癌症。
相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促进身体产生有益的化学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我们更有能力抵御疾病的侵袭。
那么,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从而为延长寿命打下基础呢?首先,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工作的竞争、经济的负担、人际关系的复杂等都可能成为压力的来源。
面对压力,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积极地应对。
可以尝试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比如跑步、瑜伽或者游泳。
运动不仅能够让身体分泌内啡肽,带来愉悦感,还能帮助我们暂时忘却烦恼,专注于当下的身体感受。
此外,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放松技巧也能有效地缓解压力。
每当感到压力过大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试着从挫折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把困难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比如,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可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也许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在未来的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每天花一点时间回忆当天发生的美好事情,无论大小,都心怀感恩,这样可以逐渐培养积极的心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同样不可或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能让我们感受到支持和关爱。
延长寿命的六个方法人们常常渴望长寿,但许多人经常忽略了如何真正延长寿命。
本文将介绍六种有效延长寿命的方法。
1. 注重饮食饮食是个人健康的关键,也是长寿的关键所在。
有研究表明,长寿者通常食用健康食品,如多种水果和蔬菜。
此外,饮用绿茶和咖啡也被证明是有益的,并且可以提供抗氧化剂和其他营养成分。
2. 进行适量的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改善心血管健康并增强免疫系统。
通过正常锻炼可以使您的心率保持稳定,从而减少患病的风险。
长寿者健康的共同点之一是他们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如步行或跑步,游泳或健身操等。
3.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并有助于延长寿命。
成年人应该每晚睡7-9个小时。
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因此,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对于长寿至关重要。
4. 心理保健长时间的压力可以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的锻炼。
学习冥想和瑜伽等技巧可以帮助您减轻压力并提高心理健康。
5. 在日常常规中减少危险因素在保持健康的食物和运动习惯的同时,要避免吸烟和饮酒的习惯,这些习惯会增加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保持生活方式上的健康习惯,如戒烟和减少饮酒,可以帮助您降低健康风险,从而欣然迎接更长的寿命。
6. 与家人和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社交联系被证明是健康和长寿的关键所在。
与家人和社区建立亲近的关系可以带来许多健康的益处。
因此,要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以确保健康和长寿。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良好的心理保健和社交联系是为人们带来长寿的关键因素。
注意这些生活习惯将有助于您获得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长寿的七个条件
1.均衡的饮食:长寿者通常遵循健康饮食习惯,摄入大量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蛋白质,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2. 适度的运动:长寿者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散步、游泳、瑜伽等,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健康的睡眠:长寿者通常都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每晚睡眠时间长达7到9小时,并且在睡眠环境方面也有所注意。
4. 社交互动:长寿者注重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悲伤。
5. 心态平衡:长寿者通常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6. 养成好习惯:长寿者养成了许多健康的习惯,如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不过度食用咖啡因和饮料等。
7. 研究和学习:长寿者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保持头脑清晰和精神活力。
- 1 -。
年轻人能长寿的六个标准
长寿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但是如何才能长寿呢?其实,年轻人能够长寿的六个标准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不吸烟、不饮酒。
健康饮食是长寿的基础。
年轻人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低脂肪乳制品、鱼、家禽、豆类和坚果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如糖果、薯片、油炸食品等。
适量运动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应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以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和免疫力。
良好的睡眠也是长寿的关键。
年轻人应该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应该在7-8小时之间,以保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保持心情愉悦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
不吸烟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吸烟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肺癌、心脏病等,年轻人应该远离烟草,保持身体健康。
不饮酒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饮酒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肝病、心脏病等,年轻人应该远离酒精,保持身体健康。
年轻人能够长寿的六个标准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睡眠、
保持心情愉悦、不吸烟、不饮酒。
只有坚持这些标准,才能够拥有健康长寿的生活。
六种健康心理能够让您长寿
作者:
来源:《养生阅刊》2018年第10期
如果向长寿老人取经,也许有人会告诉你每天要走7里地,另一人会聊聊三餐少不了玉米粥……由于遗传基因、生活地域和习惯不同,长寿秘诀始终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细数这些寿星的养生之道,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心态。
这就像《黄帝内经》里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下六种健康心理尤其能够让您长寿。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可以增寿4年,因为给人无私的帮助可以激发体内“护理行为系统”,促进“亲密激素”等有益身体恢复的激素分泌。
美国一组对照实验也发现,做义工10周后,身体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有所下降。
这是得益于一个“奖励”过程,人做了善事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等正面情绪,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的激素分泌。
保持适度的乐观。
人都会追求积极、正向和美好的目标,但生活无法十全十美,对待这些缺憾,关注“得”还是“失”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了。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乐观豁达是利于长寿的好性格,把忧愁烦恼放一边,可以减少发病率。
不过,这种心态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
一项4万人参与的研究发现,太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行为,如抽烟、酗酒、飙车等。
因为他们往往比较轻率,抱有过于美好的设想,认为身体强壮到“什么病都不会生”,不仅错误认识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做好准备和预防措施,而且一旦情况与预期的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情绪冲突。
因此,太过乐观的人要明白身体不是铁打的,应多留意脆弱的地方。
乐于维护人际关系。
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
因为人际交往一方面刺激了脑神经活动,另一方面激活了敏锐的情绪体验。
可以说,“攒朋友就是攒健康”。
孤僻性格易导致消极情绪,找不到同伴,没有人倾诉,缺少了支持,就会增加压力、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危险。
其实,对于社交的满足,几个稳定的伙伴关系比数不清的泛泛之交更有价值,尤其是老年人,已不再适合陌生的人际环境,有三五兴趣相仿的老友足矣。
生活有追求、有目标。
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
但新研究发现,人退休后,如果无所事事,没有了生活目标,很快精神和身体状况都会快速下滑。
相比之下,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追求、有爱好的老人寿命更长。
因为他们有事可忙,有寄托,也找到了工作的替代品。
其实,有
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获得乐趣,因此只要真心喜欢、能带来快乐的事情都可以做,比如养养花草、做做饭、下棋、跳舞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定的这个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要挑战不易成功的,否则反而有副作用。
对自己态度认真。
认真是长寿的一大标志,尤其是对自己认真,对健康认真。
这类人通常会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且能够付诸实施,而且认真的人更注重細节。
这两个特征都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比如活得更规律,会约束自己,生活有节制,更符合医学上的健康标准,持续进行锻炼、均衡饮食等保健行为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认真可贵,却千万不能较真,把规则、例律神化,一旦打破一次,就可能心烦意乱。
要告诉自己,生活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预期的因素。
节哀制怒,不生气。
人活于世,五味杂陈,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各种坎坷、挫折都可能遇到,让人气愤不平。
然而,这种突发性的情绪对身体伤害很大。
有心理学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生气1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
人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导致血压升高、胃肠紊乱、免疫力下降等。
此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沉溺在愤怒的情绪中,保证怒气不过夜。
而且,意识到不良情绪后要提醒自己尽快排解,可以找人倾诉、参加聚会、运动、唱歌等。
减轻了情绪上的冲击,自然也就减轻对心脑血管的冲击。
懂得节哀制怒的人,身心状态往往更好,更利于长寿。
但这不是建议人人都心静如水,因为常人都免不了情感波动,小悲小喜别在意,大悲大喜要避免。
摘自:古方中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