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 格式:pdf
- 大小:320.84 KB
- 文档页数:4
略论孙武的军事思想略论孙武的军事思想洪红,社会学院摘要:孙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兵经的《孙⼦兵法》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该书中,孙武初步涉及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朴素战争观,强调统治者重视战争,主张⾃强以御敌。
同时孙武提出在战争之前,君主和将帅要做到知⼰知彼,指挥战争时要讲求奇正结合,伺机⽽动,速战速决,才能克敌制胜。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他以法治军、赏罚有度的治军原则,在军队后勤⽅⾯孙武也有较为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孙武;《孙⼦兵法》;军事思想Slightly discusses Sun Wu's military thoughtHung Hung, Social CollegeAbstract:Sun Wu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rategists in our history, "Sun Tzu" honored as the military classic manifests the Sun military thought centralismly. In the book , Sun has involved the simple outlook on war initially that the war is political continuation, stresses that the ruler takes the war, advocates striving against the imperial enemy by improving themselves . Simultaneously Sun proposes that before the war, the king and the generals must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themselves, pay attention to the opportunity to act, and fight a quick battle to force a quick decision, they can only defeat the enemy. In addition, in the book he has manifested his training troop principle that training troop by law deserving award and punishment, and also has a more concrete explanation in army rear service aspect .Key words:Sun; "Sun Tzu"; military thought孙武,字⼦卿,春秋末期齐国⼈,出⽣于军事世家,⾃幼就颇具军事才能。
2023年《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兵者无畏也,胜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
”这是我总结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
他创作了中国军事书籍中最伟大的一部——孙子兵法。
这本书讲述如火热在战场取胜之道,最重要的道理就在于——“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疾如风,徐如林,侵蚀如火,不动如山。
”我从电脑上知道,现在《孙子兵法》已经成为美国军方每天的必修课,这本书可真是魅力无尽啊!可是现在的社会十分和平,难道这本名作就没有用处了吗?不是的!我坚决否认。
因为从此书当中,我学得许多道理,如:要冷静思考,要多加练习,要对自己有十足信心。
所以我参与了实践去检验历练了自己。
听我讲一讲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吧,在暑假里面的一天,妈妈让我写一张数学试卷,我不愿意动笔,因为都是些尘旧老题,让人索然无味。
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写过不代表完全可以吸收啊,温故而知新!”我虚心接受了妈妈的教导,对啊,孙子兵法中的孙子当然也是努力奋斗有勇有谋之人。
大约花了三十分钟就写完了。
妈妈看了看,把分改出,我才八十三分。
妈妈说我心态一点也不平静。
第二天,我又做了一张试卷,这次我心平气和地写,终于得到了九十六的高分,心里顿时高兴不已。
妈妈也夸我有了巨大进步。
生活中,《孙子兵法》同样令我受益无穷!《孙子兵法》读后感2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将笔筒递给她的同时,我正在向她解释笔筒上的内容。
一名不认识的卢旺达上尉也在旁边,没想到上尉接过话头,讲得头头是道。
同事听后大喜,自己则又一次颇为感慨,感慨于《孙子兵法》在外军中的影响如此巨大。
我曾连问过5名尼泊尔军官,是否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
5名军官都回答知道。
其中一名尼泊尔少校告诉我:他电脑里还保存有孙武练女兵的英文视频。
坦桑尼亚少校对我讲:他曾在美国培训6个月,结业时美国教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孙子兵法》作为礼物。
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孙子,也被称为孙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思想家。
他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策略和军队组织的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后来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将重点介绍孙子的军事思想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与思想观点孙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中国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战争形势危机丛生。
为了在这种战争环境中求得胜利,孙子对战争的本质、目标和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孙子主张战争以取得最终的政治目标为核心,而不是纯粹的争斗。
他强调军队的有序组织、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正确的指挥系统对于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
二、孙子的军事思想1. 阵地选取与布阵孙子认为,正确选择战场,并在战场中合理布局是取胜的关键。
他强调要善于利用地形,利用山川、河流等地理环境,使敌方处于劣势。
同时,他讲究阵地的布阵,善于运用伏击等战术手段。
2. 作战计划与策略孙子提倡“先知己,后知敌”,强调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
他认为,只有确切地掌握敌军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和战略。
此外,他还强调了军事纪律的重要性,认为军队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才能提高战斗力。
3. 战争思想与心理战孙子强调了战争心理学的作用。
他认为,要利用各种手段打击敌军的士气和斗志,使其心生畏惧。
同时,他也强调了自身士兵的心理建设,提倡以正面的态度迎接战争,调动士兵战胜困难的信心。
4. 兵力与兵种运用孙子认为,在实际作战中,要充分利用兵力和兵种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
他提出了“兵不厌权,权变而已”的观点,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采取适当的战术手段。
三、孙子的影响孙子的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于战争的本质和战争策略有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原创的军事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而且对于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成为了后世学习战争艺术的重要教材。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初探申华全面考察《孙子兵法》这一不朽军事名著,可以发现其中充满着浓郁的军事谋略思想,对中国后世兵学影响深远。
孙武的谋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认为谋略胜敌是战争的主要制胜机制孙子力求从宏观、整体上研究战争指导规律。
他首先摒弃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这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认为敌对双方无忠信仁义可言,肯定了实施谋略、欺骗利诱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孙子的谋略观以其唯物主义的战争观为依托,他“胜可为”的战争思想、“乒者,诡道也”的战争基本认识,使得战争不再近乎赌博,胜利成为基于“知敌之情”的周密筹划、灵活指导和审慎定谋决策下的客观结果。
战争中双方都运筹于帷幄之内、庙堂之上,“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欲在主观指导上胜敌一筹,掌握战争主导权与作战主动权,因而斗智贯穿了战争始终,认识对抗、谋略对抗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孙子明确指出,“修道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形》)、“料敌制胜……如此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即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权在于是否加能够对争全局的谋划指导、进行敌情判断。
也就是说,精心筹划、在谋略对抗中占优势是取胜的关键。
因此战场上的众寡、优劣、虚实、强弱、主动、被动都可通过谋略优势来转换。
《孙子》中辟有专章《谋攻》,谋攻的思想贯穿了全篇。
他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计》),把“智”作为将帅的第一素质,强调谋略的重要性、军事指挥的艺术性。
他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略上攻击敌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可能的胜利方为上策,死拼硬打的蛮力角逐并不足取。
《形》指出“胜兵先胜而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计》中也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是先求胜还是先求战,差别在于谋与不谋,谋与不谋就决定了胜或败。
《行军》篇指出,“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后人对此阐发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故珍策重计,古今所尚,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
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作者:盖启彤学号:1110920302班级:通信工程1103指导老师:石晓霞摘要: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是以素朴唯物论与辩证法为指导的,他认为,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立足于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他还认为,古时候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因此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兵家百世之师,而且为现代各国军事家所推崇。
关键词:谋略思想孙子兵法正文:孙子的军事谋略学说体大虑深,其主要的用兵原则有:一是全胜的原则;二是先胜的原则;三是先计的原则;四是先知的原则;五是用间的原则;六是神变的原则;七是奇正的原则;八是虚实的原则;九是任势的原则;十是攻心的原则。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明君良将须牢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的道理,对用兵开战慎之又慎。
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行动;不能取得胜利,就不用兵。
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即不经耗财伤民的血战,便能获得最完美的战果。
而要获得“全胜”,那就必须将“智战”放到“力战”之上。
竭力反对事前不问战争的成败可能,不计算战胜所付出的成本代价,便轻易起战端,突然发兵。
他认为这样不仅冒着失败的极大风险,而且即使侥幸取胜也要付出巨大代价,得不偿失。
因此,为保“全胜”,就要“先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要做到“先胜”,就必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这样,孙子与只知用兵打仗的将军不同,他把取胜的关键不上放在战场而是先放在后方,放在先做好自己国家的治理上;不是放在战后,而是放在战前,在作战前已做好备战的准备,以创造好各种取胜的条件,使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这本书由孙武撰写,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
书中关于战略、战术、治军等方面的论述,不仅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孙子兵法》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
在书中,孙武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战
略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我们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战略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这让
我明白,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不仅对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战略、战术、治军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孙膑军事思想的简要评述-军事思想论文-军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生于阿鄄(今山东东阿、鄄城)之间,战国时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因遭其忌被骗,处以膑刑,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孙膑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
原有八十九篇图四卷,内容十分宏博,可惜在东汉末年失传。
直至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部分孙膑谈兵的竹简,经专家们长期研究整理,最后确定为十六篇。
《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孙膑军事思想作简要评述。
一、战争理念孙膑的战争理念反映在战争观上,他主张战胜强立,提倡慎战重战,强调义兵必胜,有备无患,坚持以战止战, 穷兵黩武。
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的工具。
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见威王》),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
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
然而,战争作为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
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
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
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
故《孙膑兵法》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战争理念。
第一,重道。
《孙膑兵法》是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他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
这里的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战争规律。
为了实现战胜而强立,孙膑十分注意探索战争的规律,非常重视知道,这是他在实践中看到了战争活动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叫作道。
他认为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道,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很重要。
《孙膑兵法》几乎对每一个问题都用道来加以解释和说明,如《威王问》篇,齐威王一连提出九个问题,田忌提出七个问题,孙膑都从道的高度作出了具体回答,最后他认为未达于道。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辉。
《孙子兵法》所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天下”、“尚谋”、“五德”、“爱卒”“善卒”等内容,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以战非战、人本思想《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初期是以先秦诸多思想文化为基因,后期是吴文化提供成书土壤。
根据《左传》和《史记》,孙子军事思想与管仲及诸子百家中许多人的思想相辅相成。
例如《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吴越许多思想家强调“富国强兵”的思想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卓越智慧。
而孙子兵学中“唯人是保”、“上下同欲”、“将者,国之辅也”等理论概括,同样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真谛,正因如此,它才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经受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考验,影响越来越强,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研究和分析《孙子兵法》中以人为本思想,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孙子兵法》人本思想的渊源《孙子兵法》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芒。
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所提倡和推崇的一种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
纣王暴政,视民如草芥,导致了殷商的灭亡。
周建立后大力提倡“崇人”精神,民本思想得以繁荣发展。
《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周公的话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被封于齐的姜太公正是周公这一思想最早的实践者。
太公初到齐国就实施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施政纲领,充分调动了齐人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1]的局面。
到齐桓公时,大政治家管仲又发展了姜太公的重民思想。
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孙子,名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孙子兵法》。
后世对的评价:(一)战国时期孙武在春秋末年撰著完成《孙子兵法》后,这部著作即开始在民间流传。
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就明显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
今存《吴子·料敌》篇记吴起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地形篇》)论述的详解和发挥。
《吴子·论兵》篇记吴起教给魏武侯的战术云:"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这就是孙武"四治"战法中"治力"的战法。
吴起所使用的语言,也与《孙子·军争篇》一样。
此外,如《吴子·应变》篇所谓:"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与《孙子·军争篇》所云:"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客绝水而来,??令半济而击之",两者在思想方法、行文语气方面,都如出一辙。
显而易见,吴起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有不少是得益于孙武的。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在《孙膑兵法》中,更引有较多的孙武的论述。
如《十问》篇中主张"攻其所必救",即出自《孙子·虚实篇》。
《威王问》阐述这样的战术:"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里的前句与《孙子·计篇》中的"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十分相似;后句则完全袭自《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