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事思想(简单)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军事制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军事制度也开始系统化体系化衍变。
而秦国由边陲小国,逐步发展为大秦王朝,其军事制度不仅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改革强军战略也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四个方面对秦国军事制度发展进行探讨。
标签:秦国;军事;发展一、法家思想主导了军事发展之路秦国军事思想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后,法家主流思想主导了秦军统一之路。
先秦前期,各诸侯国推行的世卿世禄制,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容易导致世族拥兵自重,威胁王权。
而法家学说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则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
秦选择法家治国有其必然性,明朝朱熹评价秦人“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秦国重农尚武的风气与法家以耕战为本的思路高度契合。
且当时的秦国变法图强想法极为迫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落后的秦国来讲都犹如镜花水月,太过于理想主义。
而法家学说以实际利益的为主攻方向,对于弱小的秦国来讲,既符合秦国国情,又迎合了统治者兴霸业的目的,使得法家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并引领秦走上了强秦之路。
在秦商鞅变法之前,法家學说的应用还属于“试点”阶段,如魏文侯支持李悝变法,使魏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但继任者却没能继续变法,导致了贵族势力再度崛起。
秦则不同,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内推崇法家,后继的惠文王、昭襄王直至秦始皇,法家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始终主导着秦国军事发展,秦国崛起无不透露出法家“法”治精神,一直到秦王嬴政并吞六国,法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体制为军事变革扫清了障碍先秦初期政治制度依托于分封制。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中国古代军事演进战争与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国古代军事演进: 战争与策略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的演进角度进行论述。
一、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先秦时期,军事思想重视实力和策略的结合,以求取战争的胜利。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典籍,其中强调了兵法的重要性。
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原则和策略,如“神速”、“士为知己者死”等,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重要典范。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军事家主要有孙武、吴起、孟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理论。
其中,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家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起则强调了兵力的重要性,他在实际战争中提出了“攻城先取民心”的策略。
三、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军事思想和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斯、司马迁等。
李斯提出了“奇正相生”的观点,主张采取奇兵、奇计等战略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战争的历史,为后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灵活多样化。
诸葛亮是这一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他提出了“伐鼠论”、“随机应变”的重要思想,强调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五、唐宋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家,如杜牧、杨广等。
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通过诗意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杨广则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军事计谋的重要性。
六、明清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理性科学化。
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军事家,如郑成功、戚继光等。
郑成功用心理战的方式,成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英雄人物。
而戚继光则以坚守军事要地的方式,抵御了日本倭寇的侵略。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使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
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
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中国古代军亊思想中国古代军亊思想源进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亊思想収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寈,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亊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中国古代军亊思想军亊家和军亊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迚、战争的収展而不断深化。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仍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亊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収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远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幵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卑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亊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刜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亊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乢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仍公元前8世纪刜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迚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収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迚,军亊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乊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冴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帄,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亊家和兵乢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亊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亊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觃律,幵奠定了中国军亊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亊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亊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乊兵”是高明的军亊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1. 古代社会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剧变。
此时,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战乱不断,人们追求权力和荣耀,思想争论激烈。
2. 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和兵家等,被称为“诸子百家”。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制、忠诚、孝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注重教育和人伦道德。
4.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
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修养,反对仁义礼法,主张放弃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诸侯间的战争和武力。
墨子强调爱和公平,主张消除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剥削。
6.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以名家为代表,提出“法教”,主张以法律规范社会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满人的目的。
名家重视实用主义,对道德和理想主义持怀疑态度。
7.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思想,强调权威和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追求的是势力和权力的集中,注重统治者的权威和各级官员的能力。
8.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主要是军事思想。
兵家强调战争策略和战术,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原则和兵法,对战争和军事组织的理论有重要贡献。
9. 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经和楚辞是重要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以民族历史和社会风貌为题材。
楚辞是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慨为主要内容。
10. 春秋战国思想的转向:先秦时期思想呈现了从宗教神秘主义到人性主义的转向。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战略思想、军事技术思想和军队纪律思想三个方面。
战略思想是指军事指挥人员在确定作战目标、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指挥等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以孟子、荀子的思想为代表。
这些思想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从宏观战略出发,而非仅仅依靠兵力优势。
军事技术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制造、使用武器装备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术建议,如军队的编制、布阵、攻城等。
军队纪律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管理军队纪律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军队纪律思想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吕氏春秋》记载了许多有关军事纪律的规定,如军官的任免、军人的奖惩等。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秦军事思想
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仍,给军事谋略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人们的思想大解放,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大发展。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私有化的进程,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一大批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士登上了政治舞台和战争舞台,他们充分吸取当时的哲学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哲学理论和军事知识,有些兵学家本人的哲学早已就很深,如孙子、范蠡等,他们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在继承商周以来兵学传统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凭借本人的聪明才智,抽象概括成理论,创立了新的军事学说。
在孙子之前,曹刿、齐桓公(姜小白)、管仲、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熊旅)、先轸、魏舒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通过战争实践和理论思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军事的规律。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的问世,是春秋时期军事谋略思想成熟的标志。
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他强调“知彼知己”,以庙算“七孰”进行对比分析,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
孙武通过战争事物中对立范畴(敌我、攻守、全破等)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概括出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揭示了军事领域中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对指导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是世界公认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其后相继产生的《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兵书,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春秋战国谈兵之作,不仅限于兵学专著。
当时诸子的著作,如《管子》、《老子》、《论语》、《墨子》、《商君书》、《孟子》、《荀子》、《鹖冠子》、《经法》、《韩非子》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思想,而这些著作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充分地表现出儒、墨、道、法等各家的军事主张。
(一)关于慎战。
关于慎战问题,老子、孙子、管子等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二)关于先胜。
关于先胜问题,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见《孙子兵法·形篇》)先胜即战前先有胜利的条件和把握,有周密的打胜仗的方案。
作为将帅,必须做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
”(见《孙子兵法·地形篇》)
(三)关于全胜。
(四)关于易胜。
(五)关于战道。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兵贵胜,不贵久。
上下同欲者胜。
(六)关于智胜。
诡道,围魏救赵,批冈捣虚
(七)关于谋势造势。
(八)关于治军。
驾驭
(九)
(十)关于。
关于战争谋划。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兵家十分重视战争谋划,如《孙子》强调“庙算胜”,《管子》强调“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见《管子·霸言》),争取未战之前就稳操胜券。
主张通过“伐谋”、“伐交”,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了适应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进攻战略受到普遍重视。
(二)《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大量论述了进攻战略的“为客之道”:在情况了解上要“知彼知己”;在战略目标选择上要先弱后强,攻敌要害;
(三)在战略方向上,要避实击虚;在战略时机上,要争取先机之利,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战略行动上要速战速决;在兵力使用和战术变换上要集中兵力,奇正迭用,因利争权,出奇制胜;等等。
道家著作《老子》主张以退为进,“进道若退”,“柔弱胜刚强”。
对于战略防御,范蠡提出的古朴的积极防御战略主张,内容较为完备:“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
”(《国语·越语下》)值得注意的是《墨子》“以亟伤敌为上”的城守思想,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完善环城防御体系,独立作战,长期坚守,乘机出击。
先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系统而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的问世,百家争鸣、“境内皆言兵”兴盛局面的出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哲理深刻的论兵言论的流传,使中国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