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军事制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军事制度也开始系统化体系化衍变。
而秦国由边陲小国,逐步发展为大秦王朝,其军事制度不仅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改革强军战略也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四个方面对秦国军事制度发展进行探讨。
标签:秦国;军事;发展一、法家思想主导了军事发展之路秦国军事思想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后,法家主流思想主导了秦军统一之路。
先秦前期,各诸侯国推行的世卿世禄制,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容易导致世族拥兵自重,威胁王权。
而法家学说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则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
秦选择法家治国有其必然性,明朝朱熹评价秦人“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秦国重农尚武的风气与法家以耕战为本的思路高度契合。
且当时的秦国变法图强想法极为迫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落后的秦国来讲都犹如镜花水月,太过于理想主义。
而法家学说以实际利益的为主攻方向,对于弱小的秦国来讲,既符合秦国国情,又迎合了统治者兴霸业的目的,使得法家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并引领秦走上了强秦之路。
在秦商鞅变法之前,法家學说的应用还属于“试点”阶段,如魏文侯支持李悝变法,使魏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但继任者却没能继续变法,导致了贵族势力再度崛起。
秦则不同,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内推崇法家,后继的惠文王、昭襄王直至秦始皇,法家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始终主导着秦国军事发展,秦国崛起无不透露出法家“法”治精神,一直到秦王嬴政并吞六国,法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体制为军事变革扫清了障碍先秦初期政治制度依托于分封制。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中国古代军事演进战争与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国古代军事演进: 战争与策略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的演进角度进行论述。
一、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先秦时期,军事思想重视实力和策略的结合,以求取战争的胜利。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典籍,其中强调了兵法的重要性。
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原则和策略,如“神速”、“士为知己者死”等,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重要典范。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军事家主要有孙武、吴起、孟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理论。
其中,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家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起则强调了兵力的重要性,他在实际战争中提出了“攻城先取民心”的策略。
三、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军事思想和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斯、司马迁等。
李斯提出了“奇正相生”的观点,主张采取奇兵、奇计等战略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战争的历史,为后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灵活多样化。
诸葛亮是这一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他提出了“伐鼠论”、“随机应变”的重要思想,强调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五、唐宋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家,如杜牧、杨广等。
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通过诗意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杨广则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军事计谋的重要性。
六、明清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理性科学化。
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军事家,如郑成功、戚继光等。
郑成功用心理战的方式,成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英雄人物。
而戚继光则以坚守军事要地的方式,抵御了日本倭寇的侵略。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先秦军事思想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仍,给军事谋略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人们的思想大解放,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大发展。
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私有化的进程,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一大批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士登上了政治舞台和战争舞台,他们充分吸取当时的哲学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哲学理论和军事知识,有些兵学家本人的哲学早已就很深,如孙子、范蠡等,他们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在继承商周以来兵学传统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凭借本人的聪明才智,抽象概括成理论,创立了新的军事学说。
在孙子之前,曹刿、齐桓公(姜小白)、管仲、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熊旅)、先轸、魏舒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通过战争实践和理论思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军事的规律。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的问世,是春秋时期军事谋略思想成熟的标志。
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他强调“知彼知己”,以庙算“七孰”进行对比分析,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
孙武通过战争事物中对立范畴(敌我、攻守、全破等)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概括出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揭示了军事领域中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对指导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是世界公认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其后相继产生的《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兵书,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春秋战国谈兵之作,不仅限于兵学专著。
当时诸子的著作,如《管子》、《老子》、《论语》、《墨子》、《商君书》、《孟子》、《荀子》、《鹖冠子》、《经法》、《韩非子》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思想,而这些著作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充分地表现出儒、墨、道、法等各家的军事主张。
(一)关于慎战。
关于慎战问题,老子、孙子、管子等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1. 古代社会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剧变。
此时,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战乱不断,人们追求权力和荣耀,思想争论激烈。
2. 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和兵家等,被称为“诸子百家”。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制、忠诚、孝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注重教育和人伦道德。
4.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
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修养,反对仁义礼法,主张放弃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诸侯间的战争和武力。
墨子强调爱和公平,主张消除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剥削。
6.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以名家为代表,提出“法教”,主张以法律规范社会行为,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满人的目的。
名家重视实用主义,对道德和理想主义持怀疑态度。
7.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思想,强调权威和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追求的是势力和权力的集中,注重统治者的权威和各级官员的能力。
8.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主要是军事思想。
兵家强调战争策略和战术,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原则和兵法,对战争和军事组织的理论有重要贡献。
9. 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经和楚辞是重要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以民族历史和社会风貌为题材。
楚辞是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慨为主要内容。
10. 春秋战国思想的转向:先秦时期思想呈现了从宗教神秘主义到人性主义的转向。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战略思想、军事技术思想和军队纪律思想三个方面。
战略思想是指军事指挥人员在确定作战目标、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指挥等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以孟子、荀子的思想为代表。
这些思想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从宏观战略出发,而非仅仅依靠兵力优势。
军事技术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制造、使用武器装备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术建议,如军队的编制、布阵、攻城等。
军队纪律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管理军队纪律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军队纪律思想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吕氏春秋》记载了许多有关军事纪律的规定,如军官的任免、军人的奖惩等。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产生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什么
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时期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出现和形成阶段。
诸子百家时期有兵
法思想的初步出现,其中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及《扁鹊军书》最为突出,同时还有许多古代治兵重要思想的形成,如《函谷关编》、《春秋繁露》等等。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220)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司马法》和《黄帝内经》的兵书思想为主,并有《韩非子》、《赤乌子》
等兵书思想的出现,还有其他涉及军事技术、战略、组织指挥等方面
的思想的出现。
三、三国时期(公元220~公元280)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中以《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及《魏志》、《诸葛亮》、《马良》等兵书思想
最为突出,因为当时三国国家势力的火热交锋,促进了古代军事思想
的发展。
同时诸葛亮以及著名的兵家崛起,也促进了军事思想的发展。
先秦军事思想
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秦统一中国前)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体上以春秋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内部产生了财产的差别和阶级的分化,于是近亲部落结成联盟,对外争夺利益。
出现了以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为代表的若干部族集团,他们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
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尧、舜、禹同三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争。
史载,阪泉之战中“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史记·五帝本纪》),在战争指导上表现出最初的战略思考力。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商朝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夏代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商周时车兵占据重要地位。
奴隶制的军制已逐步法规化,更突出地反映奴隶主的阶级意志。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极大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产生了包括“礼”、“刑”等内容的军制。
《尚书》等史籍所记载的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增强实力、强调刑赏、重视纪律、外结诸侯、使用间谍以及采取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等战略策略。
商代卜辞中反映出重视兵员征集,区分攻击、迎击以及伏击的思想。
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易》,对战争性质有朴素的区分,“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谦》);重视军纪,“师出以律,否臧,凶”(《易·师》)。
现已失传的《军志》、《军政》等官方军事典籍的佚文,看到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有德不可敌”;指出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不同功效,“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强调作战行动要慎重,“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要避敌锐气,“强而避之”,要利用地形,“地利为宝”等。
春秋战国的军事思想由于铁器的制造和使用,牛耕技术的发明,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私有化的进程,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一大批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们凭着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聚徒讲学,议论政治,游说诸侯,著书立说。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是独树一帜的,他们上承商周以来的兵学传统,并在广泛汲取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战争的新内容、新特点,创立了新的军事学说。
兵家学派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
阳家和兵技巧家。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的问世,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后相继产生的《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兵书,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春秋战国谈兵之作, 不仅限于兵学专著。
当时诸子的著作,如《管子》、《老子》、《论语》、《墨子》、《商君书》、《孟子》、《荀子》、《鹖冠子》、《经法》、《韩非子》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思想,而这些著作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充分地表现出儒、墨、道、法等各家的军事主张。
战争观在战争问题上,《孙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成为传诵百世的警策。
《司马法》关于“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尉缭子》关于“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以及《战国策》关于政治不能解决问题,则“以战续之”(张仪语)的论述,是当时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朴素认识。
对于战争性质和作用等重大问题,诸子百家表明了不同观点。
法家重视耕战,提倡以战争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倡导义战,《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区分诛无道与攻无罪;道家认为兵凶战危,“兵者不祥之器”,诅咒战争,但为了反对弱肉强食,提出“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纵横家主张用战争“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在战争爆发的原因方面,《吴子》概括出五种: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
《经法·本伐》概括为三条:“世兵道有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诛暴乱,禁不义”(《尉缭子·武议》),为此目的而战,“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
在对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的认识上,十分重视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士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孙子》将其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事”;吴起认识到政治因素在国防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在德不在险”;《文子》提出“兵之胜败皆在于政”(《上义》);《管子》认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治国》),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
战争指导思想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兵家十分重视战略决策,如《孙子》强调“庙算胜”,《管子》强调“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霸言》),争取未战之前就稳操胜券。
在作战指导上,主张通过“伐谋”、“伐交”,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了适应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进攻战略受到普遍重视。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大量论述了进攻战略的“为客之道”:在情况了解上要“知彼知己”;在战略目标选择上要先弱后
强,攻敌要害;在战略方向上,要避实击虚;在战略时机上,要争取先机之利,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战略行动上要速战速决;在兵力使用和战术变换上要集中兵力,奇正迭用,因利争权,出奇制胜;等等。
道家著作《老子》主张以退为进,“进道若退”,“柔弱胜刚强”。
对于战略防御,范蠡提出的古朴的积极防御战略主张,内容较为完备:“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
”(《国语·越语下》)值得注意的是《墨子》“以亟伤敌为上”的城守思想,其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依靠军民,争取外援,充分发挥守城器械的作用,完善环城防御体系,独立作战,长期坚守,乘机出击。
治军观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军的主张成为军队建设的主导思想。
兵不在众,“以治为胜”(《吴子·治兵》),“治”就是通过严明军法,使军队“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
治军要求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孙子·计》)五条标准,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孙子·地形》)的品德修养,要有“总文武”、“兼刚柔”(《吴子·论将》)的雄才大略,要有“勤劳之师,将必先己”(《尉缭子·战威》)的领导作风。
军队内部要团结,“视卒如爱子”(《孙子·地形》),“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纪律要严明,“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司马法·天子之义》),“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荀子·议兵》);赏罚要有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孙膑兵法·将德》), 而且强调“杀贵大, 赏贵小”,“刑上极,赏下通”(《六韬·将威》);军事训练要严格,“教戒为先”(《吴子·治兵》),军令素行;作战要讲求阵法,方圆曲直锐各种阵法“每变皆习,乃授其兵”(同前);武器装备要精良,“教器备利,则有制也”(《管子·兵法》)。
先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
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系统而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的问世,百家争鸣、“境内皆言兵”兴盛局面的出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哲理深刻的论兵言论的流传,使中国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吴如嵩)
D:\JUNSHI\sixiang\x\003.d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