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老子的军事思想2012-09-26 18:25:35世人皆知老子是和平的倡导者,给人的印象是“与世无争”,因此谈及老子的军事思想显然不为多数人所知。
不过《道德经》81篇中还是有3篇涉及军事,它们分别是第30,31,69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句话看来是对相当于现代“国防部长”讲的国防方略,指出战争带给天下百姓的灾难,因此,明确反对随意发动战争。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这段话可以视为老子的防御性军事指导原则,以达到基本的防卫为目标而不逞强,不以之为功。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认为盛极必衰的原因是强大过程伴随着背离天道的过程,违背了天道必然走向灭亡。
因此,老子反对军事上的霸权主义。
“夫佳兵,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表达了老子对先进武器的反对态度。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谓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重申使用军事实为“不得已”才用的原则,但是不要好战,好战必将失去人心。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充分体现老子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
因为任何战争双方的士兵多数是无辜的,他们往往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即便凯旋而归,也没有什么值得庆祝,反而应当向敌人牺牲的士兵表示应有的哀悼之情。
在论述完防御性军事原则之外,老子依据他的治理之道,在第69章简述了他的兵法理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此处充分应用了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原则。
老子的军事思想与兵法原则充分反映了“不争”的理念,同时也表明“不争”不代表被动挨打,而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军国主义。
道德经在现代军事伦理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军事行动的频繁发生,军事伦理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一部古老而丰富的哲学经典,《道德经》中的思想对于现代军事伦理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在现代军事伦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和平与非侵略原则《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反对侵略和战争。
在现代军事伦理中,这一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和平与非侵略原则。
军队应当以维护和平为首要任务,避免主动侵略他国。
军事行动只能在国家利益受到实质性威胁时采取,并且应当尽量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这一原则的应用可以减少军事冲突,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克己与克敌原则《道德经》中提到“克己复礼”,强调自我克制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军事伦理中,这一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克己与克敌原则。
军人应当具备自律精神,严守军纪,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智。
同时,军人应当在面对敌人时,克服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克敌制胜。
这一原则的应用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
三、以德服人原则《道德经》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以德服人的重要性。
在现代军事伦理中,这一原则可以被理解为以德服人原则。
军队应当通过遵守国际法和国际人道法,尊重他国主权和人民权益,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在军事行动中,军人应当对待俘虏和平民等非战斗人员,保护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这一原则的应用可以增加军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军事合作和国际安全。
四、智慧与战略原则《道德经》中提到“善者不争”,强调智慧和战略的重要性。
在现代军事伦理中,这一原则可以被理解为智慧与战略原则。
军队应当注重军事思维和战略规划,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军人应当具备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一原则的应用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
五、和谐与平衡原则《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强调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
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
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
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
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
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
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分析【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作为现代军事的研究者应对有深刻哲学思想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吸收,取其精华而自用。
本文通过对老子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现代军事思想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创新及发展。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分析《老子》并非兵学著作,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及智慧却可以为军事理论服务,为军事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源泉。
《老子》中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思想和军事理论、战争指导思想等,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老子》认为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及即得利益,不惜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甚至完全占用奴隶。
奴隶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命没有保障。
对奴隶实在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发动起义时,奴隶主会用更加残忍的手段镇压起义。
老子以为人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反抗压迫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利用军事手段进行镇压只能激化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使战况更加恶化,直到人民全部战死或人民获得胜利。
而现实中,普通穷苦百姓如果不畏惧死亡,其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最终战争的胜利者只能是代表大多数利益的人民群众。
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
同样的理论如果应用在国际局势中,也是相通的。
早年间的诸侯国各自为政,但并不满足于自己拥有的领土与财产,妄想掠夺他国领土及财产,对其他国家实行兼并。
同样是国家的统治者,其受贪欲主使谋求吞并兵力较弱的小国,如果小国不肯就范,想保江山社稷,只能以武力抗衡。
如此,诸侯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劳苦大众苦不堪言。
从老子的观点可以看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欲壑难填,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百姓的生命。
其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奴隶,反应了农民对战争起源的初步认识,反映了人发群众的心声。
老子认为发动战争的一方是不符合道的标准的,明确指出不符合道的标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不道早已”,统治者妄想以发动战争的方式取得他人或他国财物必将得到天道的报复。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下面是关于论文,欢迎阅读。
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道德经》中的反战主义:兵者不祥之器,别打了,老子不喜欢战争在《道德经》一书中有浓郁的反战思想,类似“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的反战之语还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
《道德经》中的反战主义老子认为“武力是带来凶灾的不祥之物。
”用兵是出于“不得已”的,即便是为了除暴救民而用兵,也应当“恬淡为上”。
在战争者的心理定位上,老子呼吁“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得意洋洋的表现说明其战争的目的还是喜欢杀人”。
老子还说过如果不得以参与战争的话,要“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也可见《道德经》中所洋溢的人道主义呼声。
王真与《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道德经》传世的两千多年来,各种论述、注释读本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但若论对老子的反战思想继承的最为完善的,灵冲霄个人认为当是唐代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这本借《道德经》来“论兵”的书,并不是主张要用兵或如何去用兵。
恰恰相反的是,作者王真是主张戢戈止兵,偃武息争的。
作者牢牢地抓住老子不争的思想而加以发挥。
整本书都充满了浓郁的反战思想。
更令人惊奇的是:作者王真却是一位拥有极大兵权的将军。
他是唐宪宗手下的一员大将。
王真的军职是朝议郎使持节汉州诸军事守汉州刺史充威胜将军。
王真写这本书,直接的对象就是他的皇帝宪宗(书上每章的前面都写:“臣真述曰”)。
王真深刻地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因而力陈战争的祸患:“夫争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盈野。
” (《上善若水章》第八)“臣敢借秦事以言之;李斯、赵高、白起、蒙恬之类,皆不以道佐其主,而直以武力暴强,吞噬攫搏……李斯父子糜溃于云阳;白起齿剑于杜邮;赵高取灭于宫闱,此皆事之还也。
且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十万之师在野,则百万之人流离于道路矣。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又说:“夫穷兵黩武,峻制严刑,则人必无聊也。
”(人不畏死章)第七十四)为政者若能停止争战,不兴兵革,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安宁。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
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不敢前进一步”,实质上就是畏缩不前,是犯了兵家大忌。
在战局不明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前进一寸,不要争一寸土地的得失,而宁愿退守一尺。
战争往往都是以进攻占据了多少地盘为取得胜利的象征,其实,真正的胜利在于打垮摧毁敌方,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三个层次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这一层的意思是,行军打仗要隐于无形,不能暴露行踪和意图,行于无行之中。
要做到:用手攘你,而看不见我的手臂;扔投枪击杀你,却不知道我埋伏在哪里;我执掌着战争的利器,敌方则毫无知晓。
第四个层次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这一层的意思比较明确,打仗时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如果轻敌,我所说的这些军事理念、用兵的法宝就会丧失(或失效)。
这里说的“吾宝”,应该是老子的军事思想兵家的法宝,而不会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所说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
第五个层次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一层意思,字典里都能查到,不再累叙。
近代,共产党的军队在解放战争中,把老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发挥运用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战争初期,敌强我弱,敌攻我守;为了保存实力,解放军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主动撤退;撤退并不等于失败,而是主动开展运动战,行于无行,使敌军无法掌握共军的真实行踪
与动向;在运动中牵制敌人,发现对方的弱点,制造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在中后期,解放军采取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的战术,令敌人始终不了解共军的真实意图。
戳你一下,国军不知是共军的主力部队还是诱敌部队;解放军在实施攻城战役时,国军还误认为是小股部队袭扰;当解放军以优势兵力进行决战时,国军还蒙在鼓里,不明白共军的主力何以突然出现。
使得国军守城的怕被攻破,拼命呼求援军;施援的怕被围歼,不敢冒然突进;相互埋怨,顾此失彼;被打得晕头转向,直至被一一歼灭。
另外,在临战前,解放军还有一项政治工作,就是战前动员。
通过忆苦思甜,声讨国民党恶行,激励士气;使士兵们在战斗中勇往无前,以一当十。
有学者说,老子不是军事家。
这不可否认,老子从未带兵打仗。
但本人认为,老子学识渊博,通古博今。
应该说,《道德经》是那个时代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部综合教科书。
老子的知识水准和思维理念已经达到了时代的顶峰,他的理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是总纲领性的(众妙之门);如果不掌握所涉及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是难以解读的。
故有“学道、访道、问道、训道、说道、传道、宣道、论道、辩道、识道、证道、卫道”等之说。
至今对其中的一些词句和观点的理解,学界仍存争议。
《道德经》中关于军事方面的论述,的确没有一些《兵法》书籍论述的详尽具体;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认老子超凡的军事理论思想!
2014年11月24日于皖蚌
作者:陈克祥
值得商榷
在词典里,“敢”还有一种词意,属于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
可延伸为,冒然。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
老子(约公元前571 --公元前471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孔子赶上“礼坏乐崩”时代,一开始极力推行“礼”,想以周礼重整社会。
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后转而求“仁”。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治世理念: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其治国之道。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视治大国,若烹小鲜;存于心中,忍隐待发。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兼容儒道思想(民,贵;战,祸),以儒居多。
儒家要实施仁治,道家要顺应自然法则;统治者当然喜于前者(博得好名声),而愤其后者(私欲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