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招贴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招贴广告设计优秀案例
除了传统媒体的广告设计,数字化时代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招
贴广告设计案例。
比如,纽约时报的“真实的新闻”广告系列,这
些广告通过简单的黑白文字和图像,强调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重
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可口可乐的“Share a Coke”活动,他们将顾
客的名字印在产品包装上,这种个性化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
关注。
此外,社会公益类的招贴广告设计也有许多优秀的案例。
比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无声的求救”广告,通过简单的图像和文字,让人们关注贫困地区的儿童问题。
还有像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
“每一滴水都重要”广告,通过生动的图像和有力的字句,引起了
人们对环保的关注。
总的来说,招贴广告设计的优秀案例有很多,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数字化时代的设计,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有许多
值得称道的案例。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简洁、清晰、有力,能够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传达出深刻的信息。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给你一
些启发。
招贴设计第一章概念(1.11)招贴是现代广告媒介形式之一,其英文名称是“poster”,就是指张贴在大木柱、墙体或是车辆上的印广告。
招贴是一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张贴为行式的广告。
它是广告最古老的形式之一。
起源与发展(1.12)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欧洲的一些沿海城市的商业比较发达,类似于招贴广告的公告牌、告示牌已经出现。
他们向民众传递各类信息、国王决令、部落群组之间的协议等等它们立于或是张贴于民众集聚的集市广场、庙宇教堂之前。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最早的告示牌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伦王朝,内容为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
固定的告示牌传递的信息有限,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一种能够大量复制的告示牌,它可以散布到各个地方。
就这样招贴广告最初的形式就出现了。
国外最早的招贴广告雏形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是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一张写在莎草纸上的,内容为缉拿一个逃脱奴隶的布告,但是里面的关于招贴的元素很少,还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招贴广告。
13世纪,中国的木板印刷术引入西方,木刻版印刷的图形和文字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
德国的古登堡又于1450年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才出现的。
这种活字印刷技术使招贴广告向民众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英国的第一个印刷家威廉.凯克斯首先采用了印刷手段做成招贴,并将这种招贴沿伦敦大街和教堂门口招贴。
从此印刷形式的招贴大为流行。
16世纪,设计师开始注意观念的表达,表现手法近乎于超现实主义倾向。
为了适应社会对印刷设计的大量需求,欧洲许多的国家相继建立了印刷图形设计中心,图文印刷设计在欧洲得到了普及和提高。
17世纪,巴洛克风格流行于欧洲设计领域,在形、色、质及细部刻画极为精致,具有热情、奔放和豪华的象征。
由于受印刷术的影响,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印刷学术委员会,专门研究图形与字体的印刷设计。
18世纪,在图形和字体设计的领域,先后出现了法国“洛可可风格”和意大利“现代风格”。
前者强调装饰设计的贵族风格,后者强调对比统一,注重几何空间的设计。
福田繁雄作品评析德国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Holger Matthies)教授曾经这样说:"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
[2]福田的海报语言简洁、幽默、巧妙并深刻,常以简练的线和面构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充分显示了他对图形语言的驾驭能力。
福田把异质同构、视错觉等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重现在其海报作品上,并将这些原理以客观和风趣的形式呈现,使简洁的图形成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由此其设计作品兼具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内涵。
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
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
正如福田自己所说的:"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
"因此,他不断地对视错觉进行探求,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达到视觉上的新知,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共同营造出奇异的视觉世界,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以下,笔者将以福田的海报为载体对其创作方式和理念进行分析。
2.1异质同构原理的运用福田是将异质同构的设计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其海报作品中的先驱。
在福田许多的海报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该设计原理的巧妙运用。
置换是其运用异质同构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选择一个常规、简洁的图形为基本形态,保持其骨骼不变,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元素,组成新形。
这种表现手法,虽然物与形之间结构不变,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了更深远的意义。
[4]其要点是借助一个基本形态,在保持基本形原来主要特征的前提下置换新的元素以完成再创造。
在其设计作品中,他所运用的置换元素不仅仅是对图形形态的简单更换,而是对置换元素进行反复推敲,始终保持着整体风格的一致性(见图3和图4),达到其设计意图。
图3是其著名的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
一、考试标准和原则
1、考试标准
坚持质量标准,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试合格者能达到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
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的回答,并有适当的时间检查答案。
2、考试依据
大纲——大纲名称:
公布时间:
指定教材——教材名称:《招贴设计》
编者:彭芳燕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3、本课程考核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本课程是实用性课程,主要是考核学生综合性的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核,使学生能更系统的掌握版式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并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认识、欣赏、审美的能力,并能独立完成版式设计任务。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题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分值比例较大,一般章节的分值比例适当。
单章考核分数最高不超过36 %。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24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重点考核的章节(试题的分数比例不低于60%)是:
第三章、第四章
不考章节是:无
一般考核章节:第一章、第二章
系列招贴设计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