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08.89 KB
- 文档页数:18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杨振宁教授认为: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不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某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以应用于“读书”“学习方法”等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用心阅读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7762039】①作为《我们的民族小学》的作者,吴然对本文入选教材前后的修改之处进行了对比,并讲解了教学中的难点。
听作者点评自己的文章,现场的师生和家长受益匪浅....。
②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③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感慨道,老一辈各族科技工作者献身新疆科技事业矢志不渝....,他们在新疆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④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⑤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⑥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情形十分复杂,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市场,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解析】①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
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使用正确。
②耳濡目染:耳听眼见,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使用正确。
③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
使用正确。
④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
此处望文生义。
⑤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
⑥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对手”之类不当。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
B.越南人学习中文的势头近年来蓬勃发展,双方虽然因南海紧张局势而关系恶化,但是越南的“中文热”没有降温。
C.有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石材外贸发生了高增长的态势。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八课。
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从阅读层面看,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注意挖掘文章的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从写作层面上,学习传记的写作方法,进行传记写作的尝试。
2、设计理念: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杨振宁成长历程的影响;了解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3、教材分析:这篇传记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围绕这一主线,结构非常紧凑,传主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方向”很明确,叙事中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格、心里特征的细节描写,给人印象颇深,把“中西文化结合对于科学家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关注点,并且从中引发讨论话题。
4、学情分析:这篇小传,是教材的第八篇课文,前面已经学过精读课文六篇,略读课文一篇,这是课内略读的最后一篇。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阅读人物传记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是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
我准备利用一课时,采用略读课文和勾划圈点法,讨论法、归纳法,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深化学习写作人物小传的活动。
方法与途径:1、自读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讨论杨振宁成功的原因。
2、巩固略读方法,提高略读效率。
情感与评价: 感悟杨振宁取得成功的经验给我们的学习以及人生方向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1、体味杨振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及其文化观。
2、掌握人物小传的特点,深入练习人物小传的写作。
四、教学难点:1、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自读、讨论、归纳。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7吴学东,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与人合著《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
梁国钊,广西容县人。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
与人合著《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
杨振宁,1922年生,安徽省合肥人,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1.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2.喜获诺奖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一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一巴克斯方程”。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适用角度本素材可以应用于“读书”“学习方法”等话题作文中。
示例用心阅读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五柳先生的阅读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不求甚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步调。
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对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无论怎样,我们要有用心去面对的信心。
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能体验出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绚丽的生活。
许多饱学之士,英雄豪杰都受书的影响,他们有的潇洒大方,有的气宇轩昂,精神饱满,在无数人的脸上,洋溢出的是阅读带给他们的自信,国学大师季羡林饱读诗书,成了一代享誉文坛,兼容百家的大师,他用心体验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为光耀文坛的一颗巨星。
在当今世界,有很多文坛巨匠和仁人志士,他们用阅读看遍世界,用阅读了解古今。
阅读也成了一种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和窗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阅读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样,但无论怎样,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寻求书中的真理。
用心去阅读,博览群书,用心去阅读,潇洒走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体验,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我们的眼中!用心品味人生,用心体验阅读,我们的人生终将辉煌!(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美文赏读杨振宁的灵感董桥杨振宁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得学士学位,1944年得硕士学位,1945年圣诞节前后到了芝加哥,1946年1月正式报名进芝大当研究生,1957年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杨振宁于1994年出版了SELECTED P APERS(以下简称《论文选集》)一书,1945-1980 with Commentary,全书共585页,前头82页是他给书中各文写的“评注”,隐约回顾他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既抒情又平实,英文干净而有风韵,很有点近代西方物理学家写文章的清丽笔调。
爱因斯坦的文采早就出了名了,一生所写论文、讲稿、书信毫不枯涩,感人至深;詹姆士·华生写《双螺旋链》,谈的虽是发现去氧核糖核酸的经过,但全书反映出二次大战后英国的整个气氛,处处是个人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倒影,理性的铺陈和感性的抒发都恰到分寸;我编这部书的中译本,中英文逐字逐句对读,真的如沐春风,很替学文科的人担心出路!这本书在西方畅销,是意料中的事。
杨振宁在《论文选集》“评注”里说,在每一个创作领域里,品味加上学力、性情和机缘,决定了风格的高低,也决定了贡献的大小。
物理学原是客观研究物质万象的学科,说物理学家的品位和风格居然对其物理学的贡献影响至深,乍听有点不可思议;其实,物质万象自成结构,物理学家对这套结构的观感概念,对千种万种特征的爱恶偏颇,正是个人鉴赏品味其来有自的道理。
因此,杨振宁说,品味与风格对科学研究这样重要并不奇怪,这跟文学、艺术和音乐是一样的。
物理学家的文章善用隐喻明喻的手法,更可烘托严谨的逻辑演绎,化抽象为具象。
美籍奥国物理学家P.傅兰克说,他有一次跟爱因斯坦谈起一位研究成绩平平的物理学家,说他老爱处理一些极大极困难的问题,可惜始终毫无结果。
爱因斯坦听了竟说:“我佩服这种人;我最看不惯那些只愿意在一块木板上找最薄、最容易打孔的地方做许多洞的科学家。
”杨振宁在他1961年写的《基本粒子:一篇原子物理学简史》论文里引过这段掌故。
论文谈到物理学上对称原理的部分,举了中国格子窗、南朝祭祖铜器方鬲、荷兰艺术家艾雪的武士策马图案做比喻,生动有趣。
美籍德国数学家赫曼·瓦尔谈到奥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欧纳斯特·马哈试验磁针与电线平行则磁针偏转方向会因电流的方向而定时,也用夹在两堆相同稻草堆中的驴子比喻磁针,说是驴子“没有理由要决定向左或向右”,简直一针到肉!杨振宁很欣赏这样的灵感。
李政道和杨振宁开始研究对称原理中左右对称问题的时候,似乎正是中国左右两方对峙激烈的时候,这两位物理学家选择了物理学上的这个课题做研究,想来更是品味与风格之余的政治意识在作祟,想象力因此发挥得加倍淋漓。
杨振宁曾经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左和右极不相同,而物理定律却经常显示左右完全对称,此所以量子力学有守恒定律或宇称守恒之说;他一度极感困惑,把高能物理学家比喻成一个困在黑房里摸不着房门的人。
到了1956年夏天,他和李政道终于得到一个反传统观念的结论,认为对称性C、P及T在基本粒子间占优势的作用中是守恒的,而在弱作用中就违反旧说。
易言之,在弱作用中,左右对称性经吴健雄等实验证明并不遵守左右对称律。
杨振宁当时马上打电报告诉正在处女岛度假的美国物理学家欧本海默,欧本海默回电说:“走出房门”,诚恳,切题,风趣!但是,杨振宁在一次演讲中还是说:“看来神在创造宇宙的时候,也愿意某些对称性被普遍而不完美地遵守。
”今日中国的左右不对称发展路向,也只好用杨振宁论文中的话,认定是“自然还不曾充分揭露她自己而已”!1961年1月,杨振宁看电视看到肯尼迪就职典礼上诗人佛洛斯特朗诵《没有保留的奉献》(The Gift Out right),若有顿悟,着手办理申请入籍手续。
可是,在这部《论文选集》里,他说他对物理学的鉴赏品味是当年在昆明求学时代养成的;这部书的扉页上有四个中国字:“献给母亲。
”(选自《小作家选刊》2002年第3期,有删改)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底蕴.(yùn)胆略.(lüè)负笈.(jí) 光明磊.落(lěi)B.纨.袴(wán) 造诣.(yì)散.射(sàn) 艰难竭蹶.(jué)C.契.机(qì) 不啻.(chì)精髓.(suǐ) 一语中的.(dí)D.隽.永(juàn) 跻.身(jī)迸.射(bèn) 真知灼.见(zhuó)解析:B项“散”读sǎn。
C项“的”读dì。
D项“迸”读bènɡ。
答案:A2.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________、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__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
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章填写成语的题目,成语的意思都很好理解,关键注意上下文,第一个空注意前面的“梦想”,只能用“坚定不移”,第二个后面是“精神”,只能用“自强不息”,第三个空前面是“成立之初”,所以用“百废待兴”,最后一空后面是“困难和挑战”,只能用“奋发图强”。
答案:B3.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A.这样重大的问题,你事先既不请示,过后更不报告,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财务制度的。
B.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虽然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但是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
C.既然他们吹牛是为了捞钱骗钱,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钱上抽他们的筋,凡吹牛者上税,就按他们吹的上税。
D.还有些作物品种,不但能够抗病,而且因为体内缺乏侵入的病菌所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病菌侵入后无法生存。
解析:A项,“更”改为“又”,B项,内容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D项,句子内容是因果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答案:C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这就是仇恨。
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
________,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________。
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①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②有利害矛盾产生的强烈冲突③崇拜正好表现了人们的心悦诚服④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⑤后人视反对者的叫骂声为一种赞美之辞⑥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根据文段第二句可知,第一个横线处宜填入与“仇恨”相对的词,故第一空宜填入①,由此排除B、C两项。
④句“仇恨与辱骂”紧承上句的“恶意辱骂”,故第二空宜填入④,由此排除A项。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家学渊源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诞生于安徽合肥,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
幸运的是,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
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在杨振宁10个月大的时候,他考取省官费负笈(jí)①美国,历时五年,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于1928年归国。
归国后,先后执教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
杨武之先生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