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拔高训练六十二
- 格式:docx
- 大小:756.08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年份经历1892年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年份经历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异同比较把握形象课前预习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这是《己亥杂诗》中的名句。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本文的作者萧红就是在鲁迅先生无私的悉心栽培下,获得了文坛上的巨大成功,时隔三年,这位学生在尊师的灵前奉献了一份永恒的缀满深情的文字花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深情洋溢的文字吧。
二、交流切入首先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体会鲁迅的作品或有关他的文章、名言里所折射出的个人人格和信仰。
作品/名言所体现的人物品格或精神阿累《一面》对青年的关怀、谦逊、和蔼《早》珍惜光阴、勤奋《拿来主义》思想睿智、目光犀利、幽默《一件小事》善良、自谦、勇于自我解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体会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探讨其意义和现实意义;4.了解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探讨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通过PPT等方式,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1.学生自主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并简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3. 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介绍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如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思想、精神、性格和行为等方面。
4. 阅读鲁迅相关传记作品让学生选择鲁迅相关的传记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鲁迅传》、《徐志摩传》等。
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对鲁迅的评述和描写,探讨传记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5. 作文:传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以鲁迅为例,探讨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特点等。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鲁迅传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作文评估:评估学生对传记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记作品和分析作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其作品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外秀内慧的女作家——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 生死场 序》)。
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1939年10月的事情。
那为什么不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呢?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3、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2、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的“平凡”的特点。
【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传记文学作品【p26】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不过我们不在分析他的文章,而是通过别人的文章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2)回忆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祝福》《拿来主义》(3)用一两个词概括心目中鲁迅先生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敏感、孤独、深刻、冷峻、严肃、刻薄……(4)他人评价:○1有没有鲁迅,中国人的品性是不一样的。
林贤治《人间鲁迅》○2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3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4)照片中的鲁迅——平和【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三十二第1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笔力传神,寥寥数语,就将众多人物的性格得淋漓尽致。
②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虽然注重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的关注,但文字却着泥土的芳香。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社会背景。
A、描绘充斥纵然B、刻画充斥纵然C、刻画充溢固然D、描绘充溢固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北平郊外____________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对于这种,他总觉得是一种施舍,而不是。
[2]他一向认为,粗心一回,仅仅是一个,不能说他必然要吃亏在粗心上。
①恩惠②偶尔③偶然④恩赐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
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鲁迅与萧红交往考察(节选)一、相见相识1934年6月至11月,萧红跟萧军从哈尔滨旅居青岛。
在此期间,萧红完成了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0月初,二萧给他们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鲁迅寄出了第一封信,立即得到了鲁迅的回复。
鲁迅在10月9日的复信中不仅就创作题材问题回答了他们的询问,而且表示同意在百忙中挤时间审读萧红的《生死场》。
……同年11月3日,鲁迅收到了《生死场》的抄稿和二萧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以及一帧二萧的合影。
照片上的萧红穿的是蓝白色斜条纹绒布短袖旗袍,两条短辫上扎着淡紫色的蝴蝶结,呈现出她的特色:无邪的天真。
初次会面是1934年11月30日下午两点钟,地点在霞飞路一家咖啡馆。
这是上海冬季常有的阴暗的日子,但是萧红和萧军的心中却充满了阳光。
当鲁迅介绍萧红跟他的夫人许广平相识时,萧红紧握着许广平的手,泪水不知不觉涌出了眼眶。
临别时,鲁迅留下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二萧急需的二十元钱。
由于他们山穷水尽,身无分文,鲁迅还留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银角和铜板,供他们回家乘车之用。
萧红接过鲁迅的血汗钱,觉得内心刺痛。
鲁迅于12月6日写信安慰说:“……这是不必要的。
我固然不收一个俄国的卢布,日本的金元,但因出版界上的资格关系,稿费总比青年作家来得容易,里面并没有青年作家的稿费那样的汗水的——用用毫不要紧。
而且这些小事,万万不可放在心上,否则,人就容易神经衰弱,陷入忧郁了。
”第一次接受鲁迅宴请的日期是1934年12月19日(星期三)下午六时,地址在上海广西路332号梁园豫菜馆,名义是庆祝胡风夫妻的儿子满月。
……鲁迅特意介绍上海著名左翼作家跟二萧见面,是为了给这两位初出茅庐的东北流亡作家从政治上、创作上、生活上以全面关怀。
为了纪念这次宴会,萧红和萧军特意到法租界万氏照相馆拍了一帧合影,照片上的萧红顽皮地叼着一只烟斗,稚气的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二、“母性”的爱萧红曾经当面问鲁迅:“您对青年们的感情,是父性的呢,还是母性的?”鲁迅沉吟片刻,慢慢地说:“我想,我对青年的态度,是‘母性’的吧!”(注: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当然,鲁迅深知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拔高训练六十二第1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____________,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
北平郊外____________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①舍弃世界观,把心灵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②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绝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③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④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绝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A、③②④①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宋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
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是北宋柳永,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
B、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楔子常在剧本开头,简要介绍人物、故事,有时也在折与折之间,衔接剧情。
角色有旦、末、净等,正旦是女主角,正末是男主角。
C、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曹禺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D、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朱丽叶》。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
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同为婉约派的济南名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作品清新、典雅,《如梦令·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请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1题【语言表达】根据图示,用文字表述基本流程(环节)有误表述如下:① 登陆第三军医大学网站,选择预约挂号栏目。
②③④⑤最后,于就诊当天到西南医院预约挂号诊台取号或者退号。
【答案】:【解析】:第12题【语言表达】根据下面的情景,揣摩人物的对话,写出①②③相应的内容,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做到前后连贯、语言得体。
小晗放学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这次考试成绩被同桌小嵩超过了。
妈妈对小晗说:“小嵩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打败他!”爸爸拿着一本杂志走过来:“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一个叫隆?克拉克的老师,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
他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又彬彬有礼。
”妈妈急切地问道:“①? ”爸爸说:“他的制胜法宝是他的班规。
比如这两条,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髙兴;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妈妈有点生气:“②。
你看,我们公司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
”爸爸说:“③! ”小晗看着父母,自语道:“我该听谁的呢?”【答案】:【解析】:第13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苗千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
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
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
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他的广义相对论,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
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
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
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具体指什么?""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第14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千峰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垂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第15题【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