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主题学习”探究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七下三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2.抓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三、课时主题概括详略标题寻重点关键语句感意蕴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讲这故事的人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让我们听鲁迅讲讲长妈妈的故事。
1.学习活动一(默读文本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备用】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衿分剩?嘌?沤岷献鳌⒂掠谖??木?瘢?妨⒄?访娑允О艿娜松??取?[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活动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
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注音衰微赫然迭起高标典籍弥高卓越校补函寄漂白2、释词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1)学习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2)能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3.写作:抓住细节。
(1)明确细节描写真实动人的特点;(2)抓住典型细节写人写物;(3)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4.名著阅读:《骆驼祥子》(1)运用圈点和批注了解小说的事件和人物;(2)了解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等;(3)把握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5.综合性学习: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2.抓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三、课时主题概括详略标题寻重点关键语句感意蕴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讲这故事的人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让我们听鲁迅讲讲长妈妈的故事。
1.学习活动一(默读文本从详略安排、标题把握文章重点)环节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备用】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2、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注重熟读精思,注意在字斟句酌中,领会作者的感情,揣摩品味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阿长身上发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2、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阿长的形象,学会找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山海经》等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长妈妈,一个是最好的朋友闰土的父亲,一个是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
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她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在鲁迅笔下反复提及,甚至还专门写文章介绍呢?今天我们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理解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2、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4、在阿长身上发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文将探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的教学法,包括教史、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等方面,以期为教师们提供有关探索教学法的参考。
要求文章不少于2000字。
一、教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历史颇为悠久,自2000年起已经成为了语文课程的必修内容之一。
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在教学上也经历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
对于第三单元探索教学法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先简单回顾一下它的教学历史。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老师为中心,主要通过讲解、示范和模仿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探索,我们开始尝试使用交互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通过互动、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并非适用,比如那些不善于互动的学生或者在语言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等。
在交互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故事演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合以上几种教学法的优缺点,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最好的探索教学法和最好的教学方法永远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二、教学研究目前,对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探索教学法,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和探讨了。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他们比较了直接讲解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多元化教学等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比如在讲解式教学中加入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在交互式教学中增加反思和总结环节,让学生充分消化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七下三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
(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
(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
(板书:开卷有益)(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投影练习题)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阅读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241页《任末好学》、243页《邴原泣学》、247页《司马光好学》,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写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邓稼先》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3.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识记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地搜集邓稼先的轶事及图片。
4.教学设计:(一)初读感知:课前从2015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于敏入手,导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并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小标题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小标题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小标题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小标题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小标题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小标题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二)精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抛出主问题: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格?为什么把他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第3、5部分内容,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汇报“爱国”的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读过的爱国篇目谈谈学习了《邓稼先》一文的感受。
2、自主阅读《丛书3·仰望星空》第17页《仰望星空的秘密》、第72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75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对比的地方,品味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阅读感受写在日记上。
第三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本文过渡自然、严谨条理的结构。
(2)品味精妙的语言,分析本文在叙述中插入形象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
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
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中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人物?(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出来并简析。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炼含蓄: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83页《最后一次讲演》、61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64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
第四课时1.教学内容:自读《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找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画出对贝多芬进行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段的第()句这一()描写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三)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人的句子,指出描写类型,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2、在描写人物上,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写作启示?(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10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89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96页《金岳霖先生》。
第五——九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丛书3》,摘抄好句好段,做读书笔记,诵读美句美段,分享读书收获等。
第十课时1.训练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
2.写作目标:(1)写人要抓住特点。
(2)学习对人物进行恰当地描写,突出表现其性格特点。
3.教学设计:(一)回顾本单元课文都是怎么写人的,总计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自读《丛书3》第195页、203页、210页、213页、216页、220页、226页的写作指导内容,系统掌握各类描写方法。
(三)学习课本P110-111的写作指导。
(四)写作训练——根据课本第112页的提示,完成练习二《我的同学》或练习三《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