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①人物简介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初读课文1、词语注音及解释(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句子解释: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第五自然段:复信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以第三自然段为例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部编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古诗五首》: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黄河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最后一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生字词1. 古诗五首中的重点生字词。
2. 《黄河颂》中的重点生字词。
3. 《最后一课》中的重点生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 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1. 古诗五首的意境理解。
2. 《黄河颂》中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的融合。
3. 《最后一课》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生活情境。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古诗五首1. 导入新课,简介古诗五首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古诗五首,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疑问。
4. 学生齐读古诗五首,体会意境。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黄河颂》1. 导入新课,简介《黄河颂》的背景。
2. 学生自读《黄河颂》,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疑问。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一、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二、提高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能熟练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复习重点:提高语文应试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复习方法:学生在自主中与同学合作地完成。
一、掌握一些生字词《风筝》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忆读书》悬念:持念,惦记。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无聊:这里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意思。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消遣: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现痛苦的声音。
这里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泛的行文。
自已: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山中避雨》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趋,小步急走。
寂寥: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尤,责怪。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学习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敬业爱国、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抒情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邓稼先》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科学家相关的内容,如《发明伟人》、《天才少年》等,来引入本节内容。
2. 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的伟大事迹,理解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心得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要在讨论中适时地指导和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解释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教师要对一些生词和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让学生记下来,以便复习和课后巩固。
5. 课文背诵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以便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1. 讲解生词教师分别讲解文中的生词,并让学生听、说、读、写,以便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尤其是要理解和表达邓稼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3. 音乐欣赏利用本单元的鸟兽画作品,配以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时,感受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和富于情感的生命力。
4.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自完成课本上的小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课文改编等。
第三课时1. 感悟写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题为《我的人生梦想》的小作文,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并对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 课堂分享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以便学生更好地交流和互相理解。
3. 评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评价,检查和总结本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解题: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2、理清结构: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4、思考与交流: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⑵、“乐园”乐在何处呢?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品味感悟:㈠、有趣的景物: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⒉、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⑶.“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⑸.“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1.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单元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三篇课文。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 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4.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春》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三课时:《夏感》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6.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7.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和现代文。
2. 掌握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词语和成语。
3. 理解并分析本单元所选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热爱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春》2. 《济南的冬天》3. 《古诗十九首》4. 《组长》知识点1. 生字词、成语2. 诗文背诵3. 文章主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词语、成语的运用。
3. 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难点1.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1. 朗读并背诵《春》2. 学习生字词、成语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1. 朗读并背诵《济南的冬天》2. 学习生字词、成语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第三课时:古诗十九首1. 朗读并背诵《古诗十九首》2. 学习生字词、成语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第四课时:组长1. 朗读并背诵《组长》2. 学习生字词、成语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2. 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重点文言文句子。
(3)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重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3)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2)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拼读、书写。
(2)翻译并讲解重点文言文句子。
(3)分析并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
(3)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进行阅读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2. 课后作业:(1)学生作业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创新性、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1)学生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和重要词汇- 理解并运用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和句型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课文:《春》2. 重点词汇:春天、鸟儿、田野、种子、翅膀3. 语法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4. 句型结构: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二:课文学习(20分钟)1. 预习课文《春》,了解文章大意。
2. 分段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3. 学习生词,掌握重点词汇的发音和意义。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文章的组织方式。
步骤三:语法讲解(15分钟)1. 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分别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子中的作用。
3. 给出相关例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步骤四:句型练习(15分钟)1. 教授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的概念和用法。
2. 给出相关例句,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3. 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句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阅读与写作(20分钟)1. 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阅读一篇与春天相关的文章。
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3.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教学评价与改进-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带来关于春天的图片或物品,进行展示和描述。
- 安排参观校园内的春天景色,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录。
七下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五篇课文,其中《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1课时精读;《回忆鲁迅先生》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60篇课文,计划用5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1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全部生字词;精读《孙权劝学》。
2.教学目标:(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
(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
(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
(板书:开卷有益)(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投影练习题)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阅读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241页《任末好学》、243页《邴原泣学》、247页《司马光好学》,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写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邓稼先》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3.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识记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地搜集邓稼先的轶事及图片。
4.教学设计:(一)初读感知:课前从2015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于敏入手,导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并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小标题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小标题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小标题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小标题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小标题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小标题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二)精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抛出主问题: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格?为什么把他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第3、5部分内容,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汇报“爱国”的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读过的爱国篇目谈谈学习了《邓稼先》一文的感受。
2、自主阅读《丛书3·仰望星空》第17页《仰望星空的秘密》、第72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75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对比的地方,品味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阅读感受写在日记上。
第三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本文过渡自然、严谨条理的结构。
(2)品味精妙的语言,分析本文在叙述中插入形象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
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
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中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人物?(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出来并简析。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炼含蓄: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83页《最后一次讲演》、61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64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
第四课时1.教学内容:自读《回忆鲁迅先生》《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找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回忆鲁迅先生》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2、画出对鲁迅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段的第()句这一()描写看出鲁迅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三)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画出对贝多芬进行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段的第()句这一()描写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四)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人的句子,指出描写类型,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2、在描写人物上,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写作启示?(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仰望星空》10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89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96页《金岳霖先生》。
第五——九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丛书3》,摘抄好句好段,做读书笔记,诵读美句美段,分享读书收获等。
第十课时1.训练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
2.写作目标:(1)写人要抓住特点。
(2)学习对人物进行恰当地描写,突出表现其性格特点。
3.教学设计:(一)回顾本单元课文都是怎么写人的,总计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自读《丛书3》第195页、203页、210页、213页、216页、220页、226页的写作指导内容,系统掌握各类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