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图描记实验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
脉象实验报告脉象实验报告导言: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触摸和观察患者的脉搏,分析脉象的特征,从而了解其体质和健康状况。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共选取了20名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三指法和一指法两种常用的脉诊方法。
首先,我们在患者手腕处寻找搏动最明显的位置,轻轻按压,并记录下脉搏的节律、强度和形态。
然后,我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眼底等其他体征,以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实验结果:通过对20名患者的脉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规律:1. 节律:大部分患者的脉搏节律规律,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节律不齐的情况。
这可能与患者的心脏功能有关,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查。
2. 强度:脉搏的强度有轻有重,与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有关。
体质健康的患者脉搏强度较为均匀,而体质虚弱或有疾病的患者脉搏强度不一,甚至出现强弱不等的情况。
3. 形态:脉搏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呈弦结、有的呈针尖状、有的呈弓弩形等。
这些形态变化可能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阻滞、炎症或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
综合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例如,节律不齐的患者可能存在心脏问题或血液循环障碍;脉搏强度不均匀的患者可能存在体质虚弱或疾病等。
然而,脉象诊断只是中医诊断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实验意义: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脉诊的技巧和方法,还可以加深对脉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20名患者的脉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了脉象的特征和相关规律。
脉象诊断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脉象诊断仅作为辅助手段,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实验一人体的体表心电图的描记➢介绍1.背景信息生理学实验中,大都需要用电子技术,将生物体的各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再应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将测量结果作为信息,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处理,进行后续的研究。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仪器更加微机化、数字化、智能化。
如今,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开发的集生物信号的放大、采集、显示、处理、存储和分析的机电一体化仪器已经普遍用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实验,为实验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掌握此类仪器的使用,是进行生理学实验的基石。
心电描记术(Electrocardiography,ECG或者EKG)是一种经胸腔的以时间为单位记录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并通过皮肤上的电极捕捉并记录下来的诊疗技术。
这是一种无创性的记录方式。
在1872年,Alexander Muirhead报告其从连接到一个发烧病人手腕上的导线上获得了他心脏搏动的电信号并记录了下来。
1903年,荷兰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发明了弦线式检流计,从而带来了心电图历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埃因托芬把心电图中的一系列波分别命名为P波,Q波,R波,S波和T波,并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特点。
如今,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其是诊断心电传导组织受损时心脏的节律异常以及由于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心脏节律的改变。
2.相关资料生物信号的计算机采集,实验室采用RM6240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在信号的采集过程中,需要对采集频率、通道模式、灵敏度、时间常数与滤波等参数进行调节,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正常的人体内,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传到左、右心房,在通过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先后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
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经由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固定于体表的测量电极可以记录到这一系统的电变化,描记为人体心电图(ECG)在正常的心电图的一图1-1正常人心电模式图个周期内,可见三组基本波形(图1-1):首先出现的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随后的QRS波群代表心室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脉诊的基本方法、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
2. 学会运用脉诊技能对常见病症进行初步诊断。
3. 提高对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中医药大学中诊实训室四、实验器材1. 脉诊模型人2. 脉诊尺3. 记录纸4. 中医诊断学教材五、实验方法1. 脉诊基本方法(1)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右侧,用左手拇指按在患者桡动脉腕后高骨处,其余四指并拢,以食指指端紧贴高骨内侧。
(2)医生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分别置于寸、关、尺三部,以手指的指端接触患者手腕的桡动脉。
(3)医生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力度按压三部脉,以感受脉象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变化。
2. 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1)脉象特点:脉象是指脉搏的跳动情况,包括脉率、脉律、脉位、脉形、脉势等。
(2)脉象临床意义: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脉象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3. 常见病症脉诊(1)感冒:脉浮数,重按无力。
(2)咳嗽:脉浮数,脉弦。
(3)胃痛:脉弦紧,脉滑。
(4)泄泻:脉濡数,脉细。
(5)眩晕:脉弦滑,脉细数。
六、实验步骤1. 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右侧。
2. 用左手拇指按在患者桡动脉腕后高骨处,其余四指并拢,以食指指端紧贴高骨内侧。
3. 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分别置于寸、关、尺三部,以手指的指端接触患者手腕的桡动脉。
4. 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力度按压三部脉,以感受脉象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变化。
5. 根据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对常见病症进行初步诊断。
6. 记录脉诊结果。
七、实验结果1. 患者脉浮数,重按无力,诊断为感冒。
2. 患者脉浮数,脉弦,诊断为咳嗽。
3. 患者脉弦紧,脉滑,诊断为胃痛。
4. 患者脉濡数,脉细,诊断为泄泻。
5. 患者脉弦滑,脉细数,诊断为眩晕。
八、实验讨论1.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脉诊可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2. 脉诊需要掌握脉诊的基本方法、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才能正确运用脉诊技能。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脉象训练仪,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脉象的认知能力,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原理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脉象训练仪是一种模拟人体脉象的设备,通过模拟不同的脉象,使学习者能够在没有实际患者的情况下,进行脉象触诊训练。
三、实验器材1. 脉象训练仪一台2. 实验指导书一本3. 记录纸及笔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确保脉象训练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了解各个按键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 脉象模拟:根据实验指导书,依次模拟平脉、迟脉、数脉、滑脉、弦脉等常见脉象。
3. 脉象触诊:在模拟脉象的同时,学习者用手指触摸脉象训练仪的模拟脉搏,感受不同脉象的特点。
4. 脉象识别:观察模拟脉象的特点,如脉的速率、节律、强度等,尝试识别出对应的脉象名称。
5. 记录与分析:将模拟脉象的名称、特点以及识别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 重复训练:重复模拟不同脉象,加深对脉象的认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脉:平脉是正常脉象,其特点是脉率、节律、强度均匀,触感柔和。
2. 迟脉:迟脉是脉率较慢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3. 数脉:数脉是脉率较快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4. 滑脉:滑脉是脉象较滑的脉象,触感较软,节律均匀。
5. 弦脉:弦脉是脉象较硬的脉象,触感较硬,节律不均。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者对常见脉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根据脉象的特点进行初步的脉象识别。
六、实验结论1. 脉象训练仪是一种有效的脉诊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脉诊技能。
2. 通过反复模拟不同脉象,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脉象的特点,提高脉诊准确率。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脉象训练仪在中医脉诊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建议1. 建议增加实验次数,使学习者更加熟练地掌握脉象特点。
2. 建议结合实际病例,将脉象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五心电图的描记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心电图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对血钾不正常变化有快速直视的临床参考意义)、心衰等病症检查,可用于床边24小时监视病人心脏功能。
产生原理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
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
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心电图,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
心电图代表整个心脏电激动的综合过程,以一个个心肌细胞的电激动为基础,心肌激动时细胞内发生电传变化。
人体的体液中含有电解质,具有导电性能,因此人体也是一种容积导体,这样在人体内及体表均有电流自心电偶的正极流入负极,形成一个心电场。
可通过心电偶中心的垂直于电偶轴的零电位面把心电场分为正、负电位区。
心电场在人体表面分布的电位就是体表电位。
心电图机将此体表电位的电信号放大及按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即为心电图。
心电图记录方法心电图描记方法在体表任何两处安放电极板,用导线接到心电图机的正负两极,即形成导联,可借以记录人体两处的心电电位差。
常规用12个导联。
心电图记录为印有间距1mm的纵横细线的小方格;其横向距离代表时间,一般记录纸速为每秒25mm,故每小格为0.04秒,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常规投照标准电压1mV=10mm特殊需要时纸速可调至每秒50、100或200mm。
电压1mV=20或5mm。
正常心电图(心率60-100次/分)三、实验操作:连接好双手双脚和心脏周围的导联片。
(安装顺序自己写好。
)四、实验结果:2人互相配合测量各自心电图,并计算心率。
第一节脉图描记分析方法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现代脉诊研究应用脉象仪检测脉图,模拟手指切脉过程中由指端压力感受器等感觉装置获取脉搏信息的原理,采用压力感应元件测录压力脉搏波图,进而从中提取脉象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判读脉象的各项生理参数,是脉诊客观化、定量化的一种新手段。
目前脉象仪的种类较多,我们仅以上海产MX-3型脉象仪为例,简要介绍有关的操作规范。
一、操作规范(一)被测者体位要求被测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直腕仰掌,腕后垫一脉枕。
(二)脉象传感器定位1.采用单探头脉象传感器。
2.定位前,先以手指切到寸口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在这点作一与手臂纵轴相平行的直线,再从桡骨茎突作此线的垂线,取交点为关部的中心位置。
3.若需取寸、关、尺三部脉象,则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4.布指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
5.确定好位置后,将传感器的探头对准该处固定绑带。
支架应与腕面垂直,绑带的松紧要适宜。
(三)记录1.捻转传感器的垂直加压螺旋,使探头逐渐触压取脉部位。
2.逐渐加压过程中观察脉图波形变化。
如果波形规则,且随压力增加有相应变化,说明定位基本准确。
3.在逐渐加压过程中确定最佳取脉压力的大致压力范围。
4.随后,调节加压螺旋,使取脉压力退回到零位。
5.开始加压,并根据最佳取脉压力值,取5-10个压力段的波形,组成系列脉图,并需包括最佳压力脉图,每个压力段的段差一般为25克左右。
6.记录完毕后,拆下换能器,注意观察探头压痕是否覆盖关部中心。
7.仪器复原,关闭电源。
(四)脉图分析1.脉搏波波形及其形成脉搏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一种血液和血管壁振荡。
此振荡波最初在主动脉根部形成,然后沿着动脉树迅速向外周血管传播,而成为各部分脉搏的表现波。
动脉脉搏图的形态可因描记的部位而有变化,但一个完整的桡动脉搏动周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1)。
(1)升支射血时期。
(2)降支脉搏波形中由主波峰顶至基线的一条下降曲线,是心室射血后期至下一次心动周期的开始。
人体指脉图描记实验报告坐骨神经干是由很多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组成的,其动作电位是复合动作电位。
虽然每条神经纤维都按“全或无”定律参与反应,但在一定刺激强度下,复合动作电位的振幅可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实验器材】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生理机能实验系统。
【实验方法】1.制备蟾蜍或蛙坐骨神经干标本神经干尽可能分离得长些,要求上自脊髓附近的主干,下沿腓总神经与胫神经一直分离至踝关节附近。
在制备过程中,要把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分离干净,但勿损伤神经标本。
2.连接实验仪器将神经屏蔽盒与生理机能实验系统连接,屏蔽盒的地线良好接地。
将蛙的坐骨神经干标本置于屏蔽盒内的电极上,神经干的端置于刺激电极一侧,从末梢端引导动作电位。
3.实验观察与记录(1)神经干兴奋阈值的测定调节刺激强度,使其从0逐渐增加,当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即可出现双相动作电位。
仔细观察波形,并测量其阈刺激、阈上刺激和大刺激强度的幅值,以及大刺激强时整个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及幅度。
(2)双相动作电位在刺激阈值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刺激强度,可见动作电位的图形为双相,而且其幅值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
当刺激增加到一定强度时,可见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
(3)动作电位参数的测量使用生理机能实验系统中的测量工具,实际测出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等一系列参数。
(4)单相动作电位用镊子将神经干局部损伤,并将两记录电极之一放置于损伤处。
观察动作电位的波形有何变化,并测量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标本的活性良好,经常用任氏液湿润之。
2.如果发现动作电位图形倒置,将引导电极交换位置即可。
【思考题】1.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形状与细胞内记录的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有何区别与联系。
2.通常记录到的双相动作电位的相和第二相为何在波形、幅值上不对称。
在什么情况下可记录到对称的双相动作电位。
在什么情况下可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
3.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振幅为何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中医诊断诊脉实验报告引言中医诊断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病人的脉象来探究中医诊断的方法和应用。
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材料- 中医脉搏诊断仪- 病人脉象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预备工作:准备好脉搏诊断仪和病人脉象记录表格。
2. 病人准备:安排病人坐在舒适的座位上,放松身体。
3. 测量脉象:使用脉搏诊断仪测量病人的脉搏,并记录相关参数,如脉率、脉搏强度、脉质等。
4. 分析和判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中医诊断理论,分析和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如是否出现气虚、血瘀等状况。
5. 记录和总结:将测量结果和分析记录在脉象记录表格中,并做出相应的总结。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病人脉象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病人1- 脉率:80次/分钟- 脉搏强度:中等- 脉质:弦代弱根据中医理论,这种脉象可能表明病人体内出现气虚的情况。
建议病人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以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
病人2- 脉率:60次/分钟- 脉搏强度:弱- 脉质:涩代滑根据中医理论,这种脉象可能表明病人体内出现血瘀的情况。
建议病人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康复。
病人3- 脉率:100次/分钟- 脉搏强度:强- 脉质:虚代实根据中医理论,这种脉象可能表明病人体内出现阳虚的情况。
建议病人注意休息和调整作息时间,以促进身体恢复和阳气的增长。
结论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病人的脉象,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其体内气血运行情况。
根据中医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得出一定的诊断结论,并提供相应的调理建议。
中医诊断的优势在于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身体状况,具有简便、直观、个性化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1. 深入了解中医脉诊。
[链接](2. 中医脉搏诊断方法与应用。
[链接](。
实验12 人体心电图的描记【目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2 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3 了解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典型动物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基本原理】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位变化。
心电变化由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开始,经传导系统至心室,最后到达心肌,引起肌肉的收缩。
心脏兴奋活动的综合性电位变化可通过体液传播到人体的表面,经体表电极引导并放大而成的波形为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综合性电位变化的发生、传导和消失过程。
正常心电图包括P、QRS和T三个波形,它们的生理意义为:P波:心房去极化;QRS波群:心室去极化;T波:心室复极化;P-R间期:兴奋由心房至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
【实验器材】心电图机或计算器采集系统、电极夹、诊断床、导电糊(或生理盐水)、酒精棉球。
【方法与步骤】1. 受试者安静平卧或取坐式,摘下眼镜、手表、手机等微型电器,全身肌肉放松。
2. 按要求将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按钮置于适当位置。
在心电图机妥善接地后接通电源。
3. 安放电极将准备安放电极的部位先用酒精棉球脱脂,再涂上导电糊(或用生理盐水擦湿),以减少皮肤电阻。
电极夹应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位,一般两臂应在腕关节上方(屈侧)约3cm处,两腿应在踝关节内侧上方约3cm处。
4. 连接导联线按所用心电图机的规定,正确连接导联线。
一般以5种不同颜色的导联线插头与身体相应部位的电极连接,上肢导联线颜色“左黄、右红;下肢导联线颜色:左绿、右黑;胸部导联线颜色:白色。
常用胸部电极的位置有六个。
5. 调节基线调节装置,使基线位于适当位置。
6. 输入标准电压打开输入开关,调好心电图机的工作状态,并输入标准电压(1mV=10mm)。
7. 记录心电图检查基线平稳、无肌电干扰和市电干扰后,即可按所用心电图机的操作方法依次记录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胸前导联V1、V2、V3等9个导联的心电图,同时记录标准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