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主题学习第二单元4
- 格式:ppt
- 大小:501.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整体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⑴识记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⑵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⑴学习精读,涵咏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容;⑵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⑶学习做批注,记录读书体会。
3.写作:学习抒情。
运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⑴通过搜集整理与“爱国”有关的人物、故事、诗文名言等,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⑵通过参与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名言展示会,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型备课示例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阅读引领课教学设计1.识记积累:⑴识记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⑵识记积累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2.阅读:⑴学习精读,涵咏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容;⑵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⑶学习做批注,记录读书体会。
3.写作:学习抒情。
运用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⑴通过搜集整理与“爱国”有关的人物、故事、诗文名言等,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⑵通过参与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名言展示会,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家国情怀。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了解内容。
2. 学习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并体会直接抒情的作用,培养学生使用直接抒情来抒情达意。
三、课时主题概括直接抒情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有朋自远方来”名师教案
【课前】
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
分工搜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朋友”相关的素材,分类记录在自己的文化积累本上。
点拨指导:
1.“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优秀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2.素材来源
古诗文网(适合查找诗词文章)
中国知网(适合查找电子文献,包括古人事迹、汉字溯源、经典论述等)
百度百科(适合了解常见的成语典故)
3.搜索技巧:在网站的搜索栏输入关键词进行查找,关键字宁
少勿多、宁粗勿细,多个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4.使用如“汉字溯源”“友情诗文”“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友情故事”等小标题分类整理。
【课上】
附1: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附2:学习资源推送
影视文化资源:
【人艺 | 话剧】《知己》(冯远征 / 张志忠 / 王雷 / 王刚等)【央视94年版 |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一集《桃园三结义》。
精品文档《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 ------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
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
“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