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初期东西方民族大迁移对比研究
- 格式:rtf
- 大小:67.84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民族迁移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民族迁移都经历了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民族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东部地区的东夷族已经开始对中原王朝发起攻击。
周代,卫、魏等国不断与东夷族发生战争。
西戎族则是指散居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羌族、突厥等。
古代的南蛮大致指包括岛国和南方地区蛮族。
这些扩张都是受到历史进程的推动,东夷西戎南蛮的扩张引起巨大影响,如中原地区度过了长达七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也由此而来。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居住于大草原,他们通常骑马、猎杀、放牧,是典型的游牧文明。
他们的崛起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之上的,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南北地区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扩张。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从东周末年开始,匈奴逐渐壮大,在汉武帝时期曾经袭击长城,直到唐朝安史之乱都仍旧是中国的威胁。
同时,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也对中原地区发起了进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著名的有元朝、金朝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三、南方民族的反抗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也发生了重大民族迁移,这些南方民族的反抗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南方地区多山区和水路交通,因而产生了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南方民族并非弱小,他们往往通过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著名的南方民族有楚、吴、越、闽等地区的民族。
其中,楚国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南方国家。
吴国在汉代建立东吴政权,维持了三十年之久。
越国曾经长期抵抗北方严酷统治,苏轼所作的《赤壁之战》就是以越国抗击中原的战事作为主题。
在明朝中叶,闽南民族反抗的浩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型民族战争。
这些反抗引发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中古时期东西方社会的异同与文明交流中古时期,指的是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的时期。
西方社会有着浓厚的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此同时,东方社会也是一片文化繁荣,汉字、道教、佛教等都影响着整个亚洲。
在两个迥然不同的文明之间,必然会有一些异同点并且不断地发生着文明交流。
本文将针对这些点进行阐述。
一、基督教和佛教在社会的地位基督教在西方国家中十分重要,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元素。
在中古时期,教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了政治和经济。
而在东方,虽然佛教在一些国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如基督教在西方国家中的地位那么显著。
然而,这对于两个不同的文明来说,并不是一种差异,而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基督教和佛教作为两个不同的信仰体系,影响了不同社会的法律、文化和日常生活。
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可以从两个文化中吸收最好的因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二、文学、艺术和建筑文学艺术和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代表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感受。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是流传最广的。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学达到了巅峰,有着莎士比亚、但丁、歌德、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名家和流派。
在东方文化中,则以汉字文化和印度文化最为突出,对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
从汉字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作品,如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笺纸、印度教的阿育吠陀文献和寺庙建筑,都有着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遗产。
三、科学和技术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和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古时期,欧洲在农业、营建和制造业方面发展比较缓慢,技术的推动力来自宗教和政治需要。
而伊斯兰帝国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则在数学、天文、地理和化学等科学领域,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东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在科技领域有许多创造性的成果。
例如,在医学方面,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针灸和中药,对世界上现代医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本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古时期欧亚美非四个洲的不同文明的学习,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体会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背景: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2)基本特征:A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产生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实际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特点:①等级森严,层层分封;②以契约为纽带;③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国王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形成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B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特点:自给自足(封闭性强)书上的图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内部土地经营权及权利义务划分:农奴制和奴隶制区别: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兴起(1)王权的地位: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强大①法国:从11世纪开始,法国国王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击败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中古西欧的城市(城市自治兴起)(1)原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特点: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3)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影响:1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世界民族迁徙(犹太民族的在亚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
之间的迁徙,应该要早很多,但因为是圣经所记载,虽然可信度很大,这里依然不去算他。
)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了漠北的匈奴打败了汉帝国,逐渐强盛起来了,并随即开始了扩张,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祖孙三代,持续对居住在甘肃西部的月氏人用兵,最后在前170年左右,由老上单于最终完成了对月氏的征服,匈奴人的征服类似于后世的蒙古人,非常野蛮。
老上单于征服了月氏后,拿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并开始大规模屠杀和驱逐月氏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而这次月氏人的迁徙造成了中亚和东伊朗面貌的彻底改变。
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
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国古籍称之为小月氏,在天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
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企图在中亚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
但很快被乌孙人赶走。
大月氏人继续西迁,据《汉书》记载,大月氏人在前160年,左右最终到达了锡尔河上游的大宛。
并定居下来。
大月氏人文明程度很高,他们和当地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很早就采用了定居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的到来,为中亚带来了文明的萌芽。
但同时对当地的游牧民族产生了新的冲击。
在匈奴和大月氏的双重压力下,首先离开故土的是乌孙人。
乌孙人属于在北方游牧的伊朗种人,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西迁,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渡过伏尔加河,侵入俄罗斯草原,被西方史家称为阿兰人。
乌孙人(阿兰人)把“东方”(阿尔泰山)的花纹艺术风格传给了当时在俄罗斯草原的哥特人,并在我后面要提到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由哥特人传给了日耳曼人诸部落,所以在日耳曼人的哥特艺术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中亚游牧艺术风格。
大月氏人到达大宛后,他们已经来到了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的希腊王国的边境上。
而他们的到来,决定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末日。
作者:琴僧(一)匈奴和匈人匈奴和匈人(Huns)之间的相似性自然是最容易首先想到的。
名称上的近似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但迄今仍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两者具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且不论其起源究竟如何,仅就在蛮族大迁移中的地位而言,它们也是非常相似的。
在东方,“五胡乱华”之首便是匈奴。
二世纪初,北匈奴在汉军的多次征讨下渐趋衰微并逐步西迁,南匈奴南下入塞归附汉朝,匈奴的故地则被新兴的鲜卑占据。
作为先前无比强盛的草原大国,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发生内部分裂和权力嬗代是极其自然的。
据《晋书》记载,入塞匈奴有十九种,“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而在匈奴盛时,屠各只是其属下河西地区的一部【与霍光共同辅佐汉昭帝的金日磾,即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休屠”与“屠各”为同名异译,说见唐长孺《魏晋杂胡考》】,因与汉人接触较多,汉化程度较高,故而在入塞后取代挛鞮氏成为匈奴新的统治部族,这一点与后世的突厥相对照,就很容易理解——到八世纪中期突厥衰落并分裂后,原先的统治部族阿史那氏便宣告绝统,继之而起的是乌古斯诸部。
类似的,如果我们承认欧洲匈人是北匈奴西迁的一支的假设,那么匈人的统治部族也很可能早已不再是挛鞮氏——在西方的记载中,也从未见阿提拉提到其先世与冒顿有何关系,而据余太山和朱学渊等考证,匈人倒很可能与鲜卑有密切关系,这一假设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匈奴早先曾征服东胡,必然会有部分东胡部族加入匈奴之中,当匈奴衰微时,这些部族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像屠各氏一样取代挛鞮氏的统治地位。
再来对比匈奴和匈人两者的事功。
在四世纪初,正是入塞匈奴首先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见机起事,揭开了“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序幕。
而在西方,也正是四世纪后期出现在东欧的匈人一步步向西进犯,从而引发了蛮族部落大迁徙,最终颠覆了罗马帝国。
因此,匈奴和匈人都可以被看作是各自大迁移的发起者。
所不同的是,匈奴是汉晋帝国的宿敌,在经历和战五百余年之后,此时已降为归顺的臣民,重新反叛只是利用了西晋统治阶级的内乱;而匈人则是罗马帝国所完全陌生的民族,突然出现,并很快成为大多数原来帝国边境上各蛮族的盟主,处于与帝国时盟时战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五世纪中叶,东方的匈奴和西方的匈人都遭到灭绝性的打击,从此衰落下去。
东方的“匈奴”此后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称号是“胡”以及后来更有势力的“鲜卑”、“突厥”等名称;而西方的“匈人”(Huns)则还时时被各种从东方迁徙过去的部落所号称,直至九世纪之后才渐渐消失。
(二)羯和阿兰这一对部族也具有某种相似性。
羯人是匈奴别部,阿兰(Alani)则是匈人别部。
别部者,本非同族而被征服之部落也。
羯人原本可能是属于印欧人中吐火罗系统的月氏人中的一个部落,被匈奴征服后,成为其别部。
羯人与匈奴本部人的种族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恰恰是这种“高鼻深目多须”的高加索特征导致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中成为民族仇杀的最大受害者。
阿兰人则原本是属于印欧人中雅利安系统的北雅利安遗族——萨尔马提亚人中的一个部落,分布于里海、高加索一带,是西方记载中最先被匈人征服的蛮族部落,他们与匈人的种族区别也是异常清晰的:匈人是矮小的蒙古种,他们则是高大白皙、金发碧眼的高加索种。
羯人和阿兰分别在各自的蛮族大迁移中的作用也颇有几分相似。
在蛮族大迁移时期,东方的蛮族可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西面的匈奴集团和东面的鲜卑集团。
匈奴集团包括匈奴、羯、氐、羌等,鲜卑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鲜卑部落。
类似的,西方的蛮族也可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东面的匈人集团和西面的日耳曼集团。
匈人集团包括匈人、阿兰等,日耳曼集团则包括南下的各种日耳曼部落。
羯人在匈奴集团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先是继屠各匈奴之后建立了基本统一北方的石赵帝国,奠定了后来氐人空前强盛的苻秦帝国的基础;在约两百年后的“六镇之乱”中,又是他们中的尔朱部落翦灭群雄,挽救了垂死的拓跋魏帝国,而同一时期羯人中的奸雄侯景,则扮演了颠覆南朝强盛的萧梁帝国的角色。
阿兰在匈人集团中也同样以善战闻名,其中不甘被征服的一支阿兰部落向西迁移,引起了一大串日耳曼部落的链式迁移反应;后来这支阿兰人迁入伊比利亚半岛,一度建立国家,并与西哥特人融合,留下了“哥特-阿兰”即今日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之名。
两者同为别部,野蛮善战,东征西讨,可以说是各自蛮族大迁移中的“搅拌者”。
(三)鲜卑和日耳曼上面讨论了匈奴集团和匈人集团中的两对相似部落,下面要讨论的则是其对立集团的比较。
事实上,蛮族大迁移时期的鲜卑与日耳曼之间的相似性乃是最明显不过的,我萌生这一东西方蛮族大迁移比较的初因即是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
作为南方文明世界的觊觎者和竞争者,鲜卑和日耳曼相对于匈奴和凯尔特来说都是后起之秀,然后它们的影响却要远远超过其前辈先驱。
鲜卑部落繁多,分布广大,在与匈奴集团的对抗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它们之中的拓跋部落后来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与南方原中华帝国正统的继承者对峙,并最终由后继的周隋王朝统一了东西南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无比繁盛的隋唐时代。
同样部落众多的日耳曼与之相比也毫不逊色,它们反复迁徙、立国异域,最终推翻了匈人集团的统治,而南方的罗马帝国也随即瓦解;他们之中的法兰克部落后来统一了大部分的西欧,建立了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君士坦丁堡的原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对峙,并一度在十字军东征中灭亡了后者。
鲜卑与日耳曼两者后来命运的分歧是在蛮族大迁移之后逐渐显现的:鲜卑帝国的汉化趋势盖过了胡化,鲜卑人到隋唐时代便基本都成为汉人了;日耳曼帝国的罗马化则是因地而异,西部的法兰克和德意志便已大相径庭,而中、东部的其他蛮族则又因胡化势力的不断进犯(来自北方老家的诺曼人,来自东方的匈牙利人等等)而更加远离拉丁世界。
不幸最终东罗马帝国又灭于新兴的东方蛮族——土耳其人之手,至此,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从而将拉丁-条顿民族重新整合为一体的希望算是彻底落空了。
此外,鲜卑和日耳曼的部落之间还存在更深入、更详细的相似性,我们将在下面具体比较分析。
(四)拓跋和法兰克拓跋和法兰克之间的相似性不言而喻。
两者在各自的集团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
拓跋明显不同于东胡后裔的东部鲜卑,而是匈奴与西迁的鲜卑融合而成的杂胡部落;法兰克同样与东部较纯粹的日耳曼人有别,也是高卢的凯尔特部落与西日耳曼部落融合而成的杂胡部落。
而匈奴和凯尔特都分别是此前的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劲敌,直到南匈奴入塞和高卢行省的建立才标志着长期对抗的结束。
拓跋的根据地代北位于中华帝国的西北边境,法兰克的根据地接近北高卢,同样也位于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
两者最相似的地方,显然是因为各自都是蛮族大迁移时代中实力最强、最有耐心和进取心、灭国最多、立国最久、后世影响也最大的部落。
拓跋在五胡乱华的时期韬光养晦,局促于代北一隅;然而当苻秦帝国崩溃后,拓跋开始崛起,逐步削弱蚕食慕容氏的后燕,又先后灭掉赫连氏的大夏、冯氏的北燕和沮渠氏的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与南朝对立百余年的北朝。
法兰克在蛮族大迁移的初期并不突出,只是在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瓦解之后,墨洛温王朝的法兰克人才逐步崛起,他们步步为营,占领了高卢北部,又先后臣服阿勒曼人,征服勃艮第人,并将西哥特人驱赶到西班牙去,从而统一了整个高卢;到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时期,法兰克势力达到极盛,又先后征服了萨克森人、伦巴德人和阿瓦尔人,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成为与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相并立争雄的新西罗马帝国。
拓跋和法兰克之间的相似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走在吸收更先进文化的前列。
拓跋对中原文化倾力学习,甚至将首都也迁往中原旧京,并下令在服饰、语言等各方面向汉族靠拢,最终,拓跋和汉人融合为了一体。
法兰克也积极对待高卢的罗马文明,他们是蛮族中最先改信正宗基督教的民族,比起德意志的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更愿意向罗马靠拢,而法兰克的后代继承国家法兰西也成为拉丁文化圈中的一员。
当然,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
拓跋统一北方的进程更快,汉化的程度也更深;法兰克则经过了三百多年才统一大部分西欧,并且其罗马化比起拓跋的汉化来说毕竟还是相当有限的。
拓跋氏的北魏后来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其后继者北周灭北齐,而北周的后继者隋又灭南朝的陈,统一了整个中国;法兰克的查理曼帝国后来也分裂为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但其后分裂却逐步加深,分别发展为近代的法兰西和德意志,西欧也再无统一的机会【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只是昙花一现,未能持久】;当然,这也是东西方历史发展的根本分歧所在。
(五)慕容和哥特慕容和哥特都分别是各自蛮族大迁移时期鲜卑和日耳曼诸部中极为突出的部落,它们之间也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东方的蛮族大迁移时期,拓跋是后起之秀,在早期的争战中,建立无数燕国的慕容鲜卑无疑是一大主角;西方也是如此,法兰克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才逐步展露头角,而之前和之后的东西哥特都是日耳曼蛮族中叱咤风云的部落。
从慕容鲜卑中曾分出一支远徙西部,后来发展为吐谷浑,立国直至隋唐,一度是西陲大国;类似的,哥特也分为东哥特和西哥特,并且西哥特后来也远徙西部,在伊比利亚立国,成为后世西班牙王国的祖先。
早在挺进中原之前的辽东时期,慕容曾经降服另外两支劲敌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并多次令同样觊觎中原的高句丽遭受惨败从而基本放弃西进的打算,成为东北部各蛮族的霸主;类似的,在匈人进入欧洲之前的时期,东哥特也曾经在东欧平原上称霸,其首领甚至被誉为“哥特人的亚历山大”。
更为相似的,则是两者的后期活动及其结局。
当盛极一时的苻秦帝国和阿提拉匈人帝国瓦解之后,原先处于战败臣服地位的慕容和东哥特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
慕容氏相继建立后燕、西燕、南燕,其中的南燕最终被南朝北伐的刘裕所灭;东哥特则转战班诺尼亚、巴尔和亚平宁,后来在意大利立国多年,最终仍然被东罗马帝国西征的查士丁尼讨灭。
两者复国运动的领袖分别是慕容垂和狄奥多里克,后面我们将对其作进一步比较;而两者的收场也如此近似,后面我们也还要讨论刘裕和查士丁尼这一对英雄,他们之间也极富可比性。
(六)苻坚和阿提拉这两个名字分别代表着东西方蛮族大迁移的顶峰,在这一系列对比中倘若遗漏了他俩将是不可原谅的。
苻坚和阿提拉都可以算得上是英雄中的英雄。
论才略、霸气和宽容,两人都有得一比。
倘若我们能有幸访问他们的宫廷,也许还没见到他们本人,我们已经被他们手下众多的英雄豪杰所折服。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还有什么能像苻坚和阿提拉的宫廷那样虚怀若谷、招贤不倦呢?如果说“不杀就是英雄”,那苻坚绝对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英雄;阿提拉或许稍微野蛮和残忍一点,但那是在战场上,在匈人的宫廷中能容纳形形色色、如此众多的蛮族英雄人物,已经足以让人敬佩他的胸怀。
他俩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征战中度过。
苻坚击败了以慕容鲜卑为首的大小各蛮族,并派吕光远征河西、西域,中国北方达到空前统一;阿提拉也降服了以哥特日耳曼为首的大小各蛮族,统治了欧洲大陆北部的大部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