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 格式:docx
- 大小:25.92 KB
- 文档页数:7
亚欧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一、前3世纪末东胡东迁公元前3世纪末,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政权稳定后出击东胡,东胡大败发生分裂,其中一支迁徙到大兴安岭鲜卑山附近称之为鲜卑,一支迁徙到乌桓山附近称之为乌桓。
二、前2世纪初月氏西迁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政权稳定后出击月氏(酒泉(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
肃州至敦煌为乌孙人)。
月氏战败被迫西迁,通过被其打败的乌孙故地到达天山北侧伊犁河谷地区,原居其地的塞种人被迫西迁进入大夏。
乌孙王难兜靡之子,猎骄靡伺机报复,最终其在匈奴的帮助下击败月氏,占伊犁河谷地区,月氏又一次西迁(乌孙月氏版越王勾践),西迁的月氏习称“大月氏”,留在祁连山的称“小月氏”。
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夏,即巴克特里亚,位于兴都库什山北麓及阿姆河上游一带。
前3世纪大夏独立,前2世纪,大夏国家一分为二:一在大夏本土,一在印度。
以后两国各分为若干小国。
随后大夏故地先后被塞种人、月氏人占领。
最后月氏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公元1至2世纪间形成了贵霜帝国。
这是是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后的结果。
三、91年匈奴西迁(重点、难点)(一)背景1、汉武帝匈奴的战争:(1)背景:汉武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的空前强大,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了。
(2)战争:①序幕:公元前133年,匈奴贵族扰边,汉武帝采取王恢的建议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这次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揭开了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序幕②前127年第一次汉匈大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袭扰上谷、渔阳,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迂回陇西,对匈奴军进行大包围,最后大败匈奴军。
此战过后,汉朝夺得河套之地设立了五原郡和朔方郡,解出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③前122年第二次汉匈大战。
虽然匈奴丧失河套之地但是依旧具有河西走廊控制西域,时常骚扰汉朝,前122年春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大败匈奴俘虏浑邪王儿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霍去病二次西进,越过居延泽攻到祁连山,又一次大败匈奴。
专题15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项排除。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早期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 前2世纪初,印欧人等游牧部落陆续进入印度、巴尔干半岛、西欧和北欧地区。
(1)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
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
“吠陀”与《摩诃婆罗多》都记载了雅利安人的故事。
(2)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分别发展为赫梯人和波斯人。
(3)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化为后世的希腊人。
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随之出现。
(4)最西边的的印欧人占领了西欧北部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3. 影响:(1)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
前2世纪后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2)发明了骑兵。
亚述帝国时期,骑兵已经成为重要兵种。
(3)约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锻造武器。
冶铁技术广泛传播。
(4)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形成。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 第一轮迁徙公元前后(1)中国北方的匈奴不断向西扩张。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按师范历史本科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两学期进行教学,共130学时。
二、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乃本课程的着眼点,在这个基础上开掘理论的深度、把握规律、围绕问题、力图有所突破。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注意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立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人的世界史。
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上古部分: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本章的学习,一是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特征,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位置,二是制度和社会形态、演变的过程,三是物质生活的早期发展史,四是史前文化。
认识事物的窍门之一是研究起源和初生形态,因此本章的教学及所提问题是意味深长的。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一、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二、人的产生;三、最早的人属;四、直立人;五、尼人;六、克罗马农人第二节原始物质生活的演进一、旧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三、金属冶炼和社会大分工第三节生活方式及其变革一、原始群;二、血缘家族;三、母系氏族;四、父系氏族;五、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第四节原始文化一、宗教与巫术;二、史前艺术;三、自然知识;四、文字参考书目: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8。
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始社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本章旨在介绍和说明古代文明起源样态,时空范围,宏观把握,了解统一性,又通过比较而识其特征,很象文明单元的图解。
第一节早期埃及一、埃及文明的发生;二、古王国和第一中间期;三、中王国和第二中间期第二节两河地的最初文明一、苏美尔文明的发生;二、苏美尔城邦;三、阿卡德王国;四、乌尔第三王朝;五、古巴比伦;六、苏美尔、巴比伦文化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和居民;二、哈拉巴文化;三、经济生活城市国家;四、衰亡第二节爱琴文明的发生一、自然环境;二、早期居民和向文明的过渡;三、克里特文明的兴起;四、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第三节黄河流域的夏王朝一、关于中国文明的起点;二、文献中的夏史梗概;三、考古学中夏文化的曙光二、三章参考书目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1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1.1 复习笔记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1.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农耕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从日本、朝鲜,经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到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不列颠岛,形成了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2)游牧世界约距今1万年前,在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也形成一条长弧形的游牧世界。
(3)农耕国与游牧诸族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
①东亚: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胡人),东北有乌桓、鲜卑(东胡),西北有羌、月氏、乌孙等。
②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间亦从事农耕。
③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
④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
2.两个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背景①农耕世界久已使用铁制工具,耕种面积不断扩展,手工业如纺织、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制陶和造船等。
总的说来,在经济和文化上比较先进、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
②北方游牧世界或仍处于原始的闭塞状态,或刚刚进入阶级社会。
其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即偶有兼事农耕,在其全部经济中也不占重要地位。
手工业更是微乎其微。
③南部的农耕世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比北方游牧世界先进,北方游牧民族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都从农耕世界取得。
④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的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2)交往方式及影响①在和平时期,两个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在战争时期,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
②两个世界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公元376年)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的游牧部族之一。
中国史书说他们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
拜占廷史家称之为Hephthalitai 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Hetal,Haytal 等。
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奴”。
其真正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公元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
5世纪20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
民族大迁徙是由匈奴人西侵开始的。
东哥特人原住在黑海北岸地区。
374年,匈奴大同盟十数万人在军事领袖巴兰姆伯尔率领下向西突进,从中亚经里海进入顿河、第聂伯河流域,匈奴原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成为中国边境要患。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被汉将打败,从此衰落。
公元1世纪以后,匈奴人由于内部争夺单于位的冲突,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入居塞内,逐渐与汉人杂居、融合;北匈奴仍坚持与东汉王朝对立,处境日艰,遂于公元1世纪后期西迁乌孙,康居,约于4世纪出现在欧亚之交的草原上。
不久,匈奴人击败了黑海以东的阿兰人,越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又打败了顿河草原上的阿兰人,于374年出现在黑海北岸,与东哥特人发生冲突。
住在黑海北岸地区的东哥特部落首领亥尔曼(赫尔曼里克)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失败后自杀身亡,其子呼纳蒙特所率的一支东哥特人,遂于375年投降,归顺了匈奴。
一部分不愿屈服的东哥特人,在新选的首领阿拉修斯和萨弗来克斯的领导下,渡过德涅斯特河,向达基亚(今罗马尼亚)逃生。
费尔姆(费里姆)起义(北非阿哥尼斯特运动)失败第二年,罗马帝国的北疆又爆发了西哥特人的大规模起义。
在公元375年,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由于受到来自中亚的匈奴人的威胁,交战于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领袖阿山那里克溃败退走。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第一节亚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两大世界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
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
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
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
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
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
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
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
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
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二、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纺织,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第一节亚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出现1、两大世界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最早出现的两种生产部门,这两种部门的生产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人的第一需要。
但这两个部门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们分别是在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成的。
远古时代,原始人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和猎取动物未获取食物,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这时期,由于人类的智慧的限制和劳动工具的水平,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对自然的索取。
到距今一万年前左右,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已相对提高。
这时候,人们不但向自然索取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为食,而且开始自己生产食物,开始成为生产者。
食物的生产有两种方式,或者说两条途径,以先前的采集为基础进而种植谷物,于是出现农耕;以先前的狩猎为基础进而驯养动物,于是出现游牧;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这两种生产部门分别在亚欧不同的地区形成。
于是便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
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
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
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
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游牧世界。
二、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1、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纺织,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游牧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产品多从农耕世界取得。
比之农耕世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2、两大世界的交流与渗透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和平友好:主流交往方式。
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北方游牧民族,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
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化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
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
农耕世界国家常以上国和优秀民族自居,鄙视游牧民族,常以“蛮人”、“蛮族”相称。
中国古代称北方民族为蛮、夷、戎、狄即为此种态度。
农业大国在强盛时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掳劫人口,财物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
3、两大世界交流的后果总体结果: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
以非洲、美洲与欧洲以及世界文明地区的交往说明后果的表现。
第三节欧洲民族大迁徒及其后果一、罗马周边的蛮族1、蛮族希腊人,罗马人开化早,处于奴隶制时代。
而罗马周边地区居住的游牧人却处于原始时代,生产处于低水平,不开化,因而被他们都称为“蛮族”或“野蛮人”。
这些蛮人主要有这样几种人:克勒特人(高卢人),日尔曼人,斯拉夫人。
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尔曼人。
2、日尔曼人日尔曼人分为两大集团或两大支,即西日尔曼人和东日尔曼人。
西日尔曼人:主要从事农耕。
这支又分几种人,即撒克逊人,苏淮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
东日尔曼人:主要从事游牧,居多脑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
这支又分几种人,即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
3、哥特人:为东日尔曼人的主要一支,本身又分东西两部分。
(1)东哥特人;(2)西哥特人。
东哥特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
西哥特多集中于多脑河下游。
哥特人比其他日尔曼人社会先进,组织完善,由“王”统一领导。
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交往频繁,其中有人已信奉基督教,并已有了哥特语的《圣经》译本。
二、日尔曼人的社会1、社会阶段对古日尔曼人的社会状况主要的了解源于《高卢战记》(凯撒)和《日尔曼人亚志》(塔西陀)。
这两部著作的情况表明,日尔曼人在公元一世纪尚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1)已有农业,但农业不占主导地位,食物主要靠狩猎和畜产品。
(2)土地为共有,公社成员使用土地只限一年,然后输换;(3)奴隶尚未出现,私有财产不多,交换少见。
(4)战时选出军事领袖,有亲兵队跟随左右共同战斗。
2、社会组织概况《日尔曼尼亚志》描绘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尔曼人的状况;身材魁梧、碧眼红发,好战好饮;住简陋屋,穿兽皮和麻织物,已有宗教崇拜,但尚无神庙。
此时社会组织处于军事民主时代,虽已有“王”,但王尚不具有国王权力。
集团内实行民主制度,军事首领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其权以力有限,受民众大会限制,一切重大事项由民众大会决定。
后来产生了贵族议事会起重要作用,成年男子参加民众大会要全副武装,对重大事项的决定以喝采表示赞成,以不悦之声表示反对。
发展的趋势,贵族议事会和军事首领掌握实权。
3、亲兵制度成年男子参加军事行动,行动由首领带领。
应召的男子须向首领效忠,而武器,给养则由首领供给,战争结束后,可分得战利品。
由这样的关系组成的是亲兵队。
这些兵就叫“亲兵”。
罗马人称之为侍从兵。
战斗中亲兵是主力,而且是首领的护卫兵。
关于首领与亲兵的关系,《日尔曼尼亚志》中作了这样的说明:“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兵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
假如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羞辱了。
保卫酋帅。
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
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兵则为酋帅而战斗。
”日尔曼人的这种关系叫做亲兵制,这种制度直接影响到中世西欧封建君主与封臣的关系的形成。
三、蛮族入侵罗马帝国1、4世纪前蛮族的缓慢渗透4世纪前西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受到匈奴人,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的侵扰。
其中以日尔曼人最甚。
其主要方向有:不列巅:撒克逊人越海袭击不列巅海岸,对群岛产生威胁;莱因河:法兰克人进占莱因河下游罗马边境两侧,后来以罗马“同盟者”的身分在这一带定居下来(为日后德意志民族的基础)多脑河:日尔曼人进入多脑河上游,亦成为罗马“同盟者”,罗马利用蛮族为兵,充实边防兵力。
先由罗马人指挥蛮人组成的军队,后蛮族出身的人当年官,甚而至高职,到西罗马末期,有的甚至任罗马军队的统帅(奥多雅克)。
2、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掀起浪潮的主要原因在于匈奴人的西侵。
匈奴人入侵:372年匈奴人击败阿兰人,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其首领战败被杀,又与西哥特人交战,西哥特人败。
获西罗马皇帝瓦伦斯许可,过多脑河,定居罗马境内,成为“同盟者”守护边境。
后西哥特人因受不了罗马人压迫,起兵反抗罗马,罗马皇帝瓦伦斯率兵征讨,战死。
罗马国境由是被打开第一个缺口。
西哥特人对意大利的进犯: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反抗因获得奴隶,平民的支持,一度声势浩大,但后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安抚。
狄死后,罗马分东西两部分。
395年哥特选阿拉里克为王,再度崛起,攻君士坦丁堡,不久,入希腊半岛。
401年阿拉里克进犯意大利,直逼罗马皇帝住地米兰。
但战败,次年再败,遂退出意大利。
西罗马皇帝因此避居拉文那。
406年,西罗马撒回莱因河上游驻军,蛮族各部如湖水一般涌入西罗马。
408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围攻罗马,罗马交大量赎金后得以解围;410年阿拉里克再攻罗马,城被奴隶打开,蛮军入城大掠三日。
拟再南下取罗马谷仓北非不成。
阿拉里克回师病死,入侵始暂告段落。
说明:西哥特人十年中,多次入侵意大利,罗马抵抗无力,说明帝国末日不远,蛮族国家的建立已只是时间问题。
四、蛮族国家的建立1、西哥特王国(西班牙、南部高卢)419年,西哥特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哥特王国,该蛮族国家获得罗马的承认。
王国建立后,便进行扩张。
后其疆域为西班牙和南部高卢地区。
在尤里克国王时期,西哥特王国鼎盛;(1)幅员更为辽阔;(2)编制了《阿拉里克法典》;(3)采用罗马制度建立国家机构,管理国家;(4)产生了民族语言——西班牙语——官方拉丁方言;(5)信奉基督教(阿里乌斯派)。
西哥特王国疆城主要限于西班牙,此后日益衰落,到七世纪阿拉伯兴起后,为阿拉伯征服。
2、汪达尔王国汪达尔王国建立于411年,地处西班牙南部;427年,罗马非洲总督保尼德斯图谋独立,受罗马唆使,汪达尔王率兵渡海到非洲,同抗罗马;是以汪达尔王进入非洲,攻占罗马属地,占毛塔尼亚等地。
此后汪达尔又在北非建国,并建立海军,435年,罗马承认汪达尔王国为合法,后汪达尔王国又夺取罗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并以此为首都,汪达尔实现了对北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汪达尔王国此后趁罗马内乱,派兵到意大利,攻陷罗马。
533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统治,派兵远征北非汪达尔,得胜,汪达尔国王败走,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北非恢复罗马统治。
3、勃良第王国勃第人原属斯堪的纳维亚日尔曼人的一支,后经迁徙于5世纪中叶进入罗纳河和索恩河流域,并在此建立国家,是为勃第王国,建都在留格杜苏姆(今里昂)勃国在5世纪下半叶达鼎盛,并编制了《贡多巴德法典》,6世纪初(524年)勃第被法兰克人征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五、西罗马帝国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1、西罗马的灭亡476年蛮族统帅奥多亚克起兵反对西罗马,推翻末帝罗慕洛的统治,将权杖送交东罗马,西罗马灭亡。
意大利遂成为奥多亚克统治的蛮族国家。
2、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唆使居留在潘诺尼亚(匈牙利一带)的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对抗奥多亚克。
奥多亚克被杀,东哥首领狄奥多里克成为东哥特国王。
东罗马对东哥特王国仇视,534年开始对东哥特王国进行征服战争,经20余年终将其征服,意大利遂为拜占廷属地。
小结:世界性民族大迁徙的作用分析1、改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亦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2、民族大迁徙是造成亚欧大陆文明国家历史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因民族大迁徙的出现而起决定性影响;如果没有民族大迁徙,世界的现状,或许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3、民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大世界的形成造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